抗菌塑料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124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菌塑料管,抗菌塑料管是以共押方式一体成型,所述抗菌塑料管包括:一塑料管体以及一抗菌层。所述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上,所述抗菌层包括一第一抗菌层及一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二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外表面。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外表面。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外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塑料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抗菌塑料管,尤其涉及一种以共押方式一体成型的抗菌塑料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抗菌塑料管,虽具有抗菌效果,但抗菌效果不佳。例如:专利公告号CN2690702Y公开一种抗菌复合塑料管,抗菌复合塑料管的内壁层为抗菌复合塑料层、中间层是普通给水管的塑料层,外壁层是普通给水管的塑料层。
[0003]因此,目前市面上急需一具有抗菌效果的水管,如此一来,当以水管输送液体时,便可避免细菌或病毒残留或孳生,以达到维护卫生安全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菌塑料管。
[000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菌塑料管。所述抗菌塑料管是以共押方式一体成型,所述抗菌塑料管包括:一塑料管体以及一抗菌层。所述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上,以所述抗菌层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比,所述抗菌层中包括0.03重量百分比至 0.1重量百分比的一抗菌剂。
[0006]优选地,所述塑料管体具有相对的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所述抗菌层包括一第一抗菌层及一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二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外表面。
[0007]优选地,所述抗菌塑料管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阻气层与一第二阻气层。所述第一阻气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与所述塑料管体之间,所述第二阻气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抗菌层与所述塑料管体之间。
[0008]优选地,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0.5毫米至2毫米。
[0009]优选地,以所述抗菌塑料管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比,所述抗菌层的重量为8重量百分比至80重量百分比。
[0010]优选地,所述塑料管体的密度为1.0g/cm3至1.5g/cm3。
[0011]优选地,以所述抗菌塑料管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比,所述抗菌层的重量为8重量百分比至15重量百分比。
[0012]优选地,所述塑料管体的密度为0.4g/cm3至0.9g/cm3。
[0013]优选地,以所述抗菌塑料管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比,所述抗菌层的重量为60重量百分比至80重量百分比。
[0014]优选地,所述抗菌层的成分包括聚氯乙烯,所述塑料管体成分包括聚氯乙烯。
[0015]优选地,所述抗菌层的成分进一步包括二氧化钛、碳酸钙及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
[0016]本技术的其中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抗菌塑料管,其能通
过“以共押方式制得抗菌塑料管”以及“所述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技术方案,达到利用简便的工艺,制得具有良好抗菌效果的抗菌塑料管的效果。
[0017]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抗菌塑料管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II

II剖面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的II

II剖面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的II

II剖面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5为图1的II

II剖面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抗菌塑料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24]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的抗菌塑料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25]图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抗菌塑料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有关“抗菌塑料管”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塑料管,抗菌塑料管特别适用于输送液体,且不易滋生细菌。抗菌塑料管中添加有一抗菌剂,以达到抗菌的效果。如此一来,即便有液体残留于管内,抗菌剂也可达到防止细菌滋生的效果。
[0028]一般而言,抗菌剂的价格极高,为了控制成本并达到一定的抗菌效果,本技术是于塑料管体的表面设置一抗菌层,并将抗菌剂添加于抗菌层中,而非将抗菌剂直接掺混于形成塑料管体的材料中。由于抗菌层的厚度薄于塑料管体的厚度,故可降低抗菌剂的用量,并仍可达到期望的抗菌效果。
[0029]在抗菌塑料管的制造过程中,本技术不需经过二次加工而具有工艺简便的优点,另外,由于在抗菌塑料管的制造过程不需使用溶剂,而具有环保的优势。
[0030]本技术使用共压挤出(co

extrusion)的方式,可直接获得一体成型的抗菌塑料管,抗菌层直接形成于塑料管体的表面上,不需额外使用黏胶。因此,即便日后抗菌塑料管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也不会使得抗菌塑料管的剥离强度下降。
[0031]请合并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抗菌塑料管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抗菌塑料管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1中的抗菌塑料管1虽然是直管,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抗菌塑料管1也可以是U型管、弯管或其他常见形状的管体。
[0033]请参阅图2所示,图2是图1中抗菌塑料管的剖面示意图。本技术的抗菌塑料管1包括一塑料管体10与一抗菌层20,抗菌层20设置于塑料管体10上。
[0034]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抗菌层20一体成型设置于塑料管体10上,具体来说,塑料管体10与抗菌层20是通过共压挤出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塑料管体10与抗菌层20之间不需设置一黏着层。因此,即使本技术的抗菌塑料管1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也不会因黏着层老化,而产生塑料管体10与抗菌层20之间剥离强度下降的问题。
[0035]塑料管体10具有相对的一内表面101及一外表面102,抗菌层20至少设置于塑料管体10的内表面101或外表面102上。
[0036]塑料管体10可以是实心的管体、发泡管体或是中空管体,并可依据抗菌塑料管1的用途进行选择。当塑料管体10是实心的管体时,抗菌塑料管1 可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通常适用于作为给水管,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当塑料管体10是发泡管体时,抗菌塑料管1可具有较佳的吸震能力,故通常是作为排水管,以降低噪音。
[00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塑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塑料管包括:一塑料管体,其具有相对的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一抗菌层,其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上,所述抗菌层包括一第一抗菌层及一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二抗菌层设置于所述塑料管体的所述外表面;一第一阻气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与所述塑料管体之间;以及一第二阻气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丰钦苏宗阳王惠民曾鑫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