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116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在需要进行垃圾堆放的区域挖坑,将所挖坑内部空间划分为处理区和操作区,处理区包括箱体、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箱体置于所挖坑内,箱体的三个侧壁均与所挖坑相接触,且箱体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排水区间包括集水池和排水管道;过滤区间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多孔板、生物炭、第二多孔板;渗透区间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壤层和渗水砖;操作区包括楼梯,楼梯从操作区顶部延伸至操作区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垃圾产生的污水通过生物炭的过滤和集水池的收集,完成对垃圾渗滤液内污染物的过滤。物的过滤。物的过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农村垃圾处理设施配套供应及其重视程度不足,农村地区垃圾经常收集不及时,且农村垃圾堆放场地大多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临时堆场多为简单的水泥地面,垃圾露天堆放,容易形成硬质化场地垃圾渗滤液溢流,造成污染。由于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不仅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 还可能通过未做防渗处理的堆场场底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移对区域水环境造成污染。因而有必要解决垃圾渗滤液的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基于生物炭的吸附功能,将生活垃圾产生的污水通过过滤区间的过滤和集水池的收集,完成对污染程度较大的垃圾渗滤液内污染物的过滤。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在需要进行垃圾堆放的区域挖坑,将所挖坑内部空间划分为处理区和操作区两部分,其中:
[0005]处理区包括箱体、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
[0006]箱体置于所挖坑内,箱体的三个侧壁均与所挖坑相接触,且箱体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
[0007]排水区间包括集水池和排水管道,集水池设置于所挖坑底部,排水管道一端连通集水池,另一端连通至外部环境;
[0008]过滤区间包括第一多孔板、生物炭、第二多孔板,第一多孔板盖设在集水池顶部,生物炭铺设在第一多孔板上方,第二多孔板设置于生物炭上方,生物炭与第二多孔板之间存在间隙;
[0009]渗透区间包括土壤层和渗水砖,土壤层铺设在第二多孔板上方,渗水砖铺设在土壤层上方,且渗水砖顶面与所挖坑开口面齐平;
[0010]在箱体靠近操作区的侧壁上开设进料口,进料口开设位置与所述间隙所在位置对应;
[0011]在箱体靠近操作区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口,出料口开设位置与生物炭所在位置对应;
[0012]操作区包括楼梯,楼梯从操作区顶部延伸至操作区底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漏斗,漏斗设置于第一多孔板与第二多孔板之间,且漏斗小口径的一端安装在进料口处。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渗透区间厚度为0.8米到1米,过滤区间厚度为0.5米到0.6米,排水区间厚度为0.4米到0.5米。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采用聚乙烯多孔板。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的孔径为1mm。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水质检测仪和控制阀门,水质检测仪和控制阀门均设置于排水管道上,且水质检测仪靠近集水池设置。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生物炭由污泥和藻泥制备而成。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上述土壤层厚度为0.6米到0.8米。
[0020]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针对农村垃圾堆放场渗滤液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能够有效吸附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
[0022]2、本技术对集水池内污水进行实时检测,将检测结果不符合排放标准时,需及时进行生物炭的更换。
[0023]3、本技术在生物炭充分利用后,通过设置的操作区,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并可以通过进料口和出料口实现对生物炭进行更换,有利于过滤装置的长期使用。
[0024]4、本技术设置于地下,不易受天气等因素干扰,设施简单易于大范围推广;同时,体现了节能环保,缓解了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第二多孔板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进料口和出料口开设位置示意图。
[0029]图中:1、渗水砖;2、土壤层;3、第二多孔板;4、生物炭;5、第一多孔板;6、漏斗;7、出料口;8、集水池;9、排水管道;10、水质检测仪;11、控制阀门;12、箱体;13、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31]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在需要进行垃圾堆放的区域挖坑,将所挖坑内部空间划分为处理区和操作区两部分,其中:
[0034]上述处理区包括箱体12、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具体结构如下:
[0035]上述箱体12置于所挖坑内,箱体12的三个侧壁均与所挖坑相接触,且箱体12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渗透区间用于将污水渗透至过滤区间内,过滤区间用于过滤污水,排水区间将过滤后的污水排至外部环境。进一步地,渗透区间厚度为0.8米到1米,过滤区间厚度为0.5米到0.6米,排水区间厚度为0.4米到0.5米。
[0036]上述排水区间包括集水池8和排水管道9,集水池8设置于所挖坑底部,排水管道9一端连通集水池8,另一端连通至外部环境;具体的,排水管道9另一端与农村底下排水系统连通,将集水池8内的污水排出。优选地,集水池8采用水泥制成。
[0037]上述过滤区间包括第一多孔板5、生物炭4、第二多孔板3,第一多孔板5盖设在集水池8顶部,生物炭4铺设在第一多孔板5上方,第二多孔板3设置于生物炭4上方,生物炭4与第二多孔板3之间存在间隙。优选地,第一多孔板5和第二多孔板3结构一致,且均采用聚乙烯多孔板,同时第一多孔板5和第二多孔板3的孔径为1mm;从而防止土壤层2的土壤和生物炭4向下掉落。优选地,生物炭4采用污泥和藻泥制备而成。
[0038]渗透区间包括土壤层2和渗水砖1,土壤层2铺设在第二多孔板3上方,渗水砖1铺设在土壤层2上方,且渗水砖1顶面与所挖坑开口面齐平;第一多孔板5与第二多孔板3侧壁均与箱体12相连接。优选地,土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炭过滤的农村临时垃圾堆放场用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需要进行垃圾堆放的区域挖坑,将所挖坑内部空间划分为处理区和操作区两部分,其中:处理区包括箱体、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箱体置于所挖坑内,箱体的三个侧壁均与所挖坑相接触,且箱体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排水区间、过滤区间、渗透区间;排水区间包括集水池和排水管道,集水池设置于所挖坑底部,排水管道一端连通集水池,另一端连通至外部环境;过滤区间包括第一多孔板、生物炭、第二多孔板,第一多孔板盖设在集水池顶部,生物炭铺设在第一多孔板上方,第二多孔板设置于生物炭上方,生物炭与第二多孔板之间存在间隙;渗透区间包括土壤层和渗水砖,土壤层铺设在第二多孔板上方,渗水砖铺设在土壤层上方,且渗水砖顶面与所挖坑开口面齐平;在箱体靠近操作区的侧壁上开设进料口,进料口开设位置与所述间隙所在位置对应;在箱体靠近操作区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口,出料口开设位置与生物炭所在位置对应;操作区包括楼梯,楼梯从操作区顶部延伸至操作区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啸林书涵张丽瑶陈辰刘心悦段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