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0456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烧烤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下端架设在通风底座上,所述炉体内具有一空腔,所述空腔上端架设有接料盘,所述接料盘内架设有延伸入空腔内的碳筒,所述接料盘上端架设有托盘,所述炉体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形成空隙,该内胆上端与外壳相连接,以使空隙的上端形成密封端,下端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空腔分别与空隙以及碳筒内部相连通;该炭炉可防止降低碳筒内部的温度,大大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而且空隙内的温度不断被冷空气带走,使得外壳的温度不会烫手,防止烫伤。防止烫伤。防止烫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


[0001]本技术涉及烧烤用具的
,具体的说,尤其是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碳烤用的炭炉不但可以用于烧烤,而且还可以用于烘烤。
[0003]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2477411U公开了一种无烟节能碳烤炉,包括烤网、外壳和底座,所述烤网置于外壳上端,所述外壳内设有内胆且内胆与外壳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内胆内设有碳盘装置且碳盘装置上连接有与外界连通的吸风装置。但该结构中的碳网框是整个为网状,气流进入到碳网框后,热量从碳网框的四周散发到内胆内,使得热量散发快,而且冷气流是直接与碳网框接触,热量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下端架设在通风底座上,所述炉体内具有一空腔,所述空腔上端架设有接料盘,所述接料盘内架设有延伸入空腔内的碳筒,所述接料盘上端架设有托盘,所述炉体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形成空隙,该内胆上端与外壳相连接,以使空隙的上端形成密封端,下端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空腔分别与空隙以及碳筒内部相连通。
[0006]进一步的,该内胆的上部开设有多个通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下端设置有插接在通风底座上端的底座连接环,该底座连接环与外壳之间设置有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卡环,所述通风底座上端设置有与第一卡环相对应的第二卡环,所述通风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用于通风的进风孔。
[0008]具体地,所述内胆内部下端架设有接渣盘,所述外壳与内胆的连接处设置有托板,该托板上架设有所述接料盘。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接料盘上端设置有内凹的托槽,下端设置有接料槽,该托槽与托板相对应,该接料槽的中心架设有所述碳筒。
[0010]具体地,所述托槽上端架设有托盘,所述托盘上端架设有炉盖,该炉盖上端开设有多个圆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碳筒的内下端设置有碳盘,该碳盘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炉体设置有外壳和内胆,而且两者之间形成空隙,通过空隙下端的进风口进风,然后进入到空腔内,然后通过空腔进入到碳筒,由于碳筒是设置在空腔内,使得空隙以及空腔内的温度相对外界较高,冷气流在进入空隙后,可进行第一次预热,在进入空腔内后,进行第二次预热,然后热空气在进入碳筒,从而防止降低碳
筒内部的温度,大大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而且空隙内的温度不断被冷空气带走,使得外壳的温度不会烫手,防止烫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炭炉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炉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通风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接料盘与碳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炉体1、外壳10、内胆11、空隙12、通孔13、托板14、底座连接环15、第一卡环16、通风底座2、进风孔20、第二卡环21、接渣盘3、接料盘4、托槽41、接料槽40、碳筒5、碳盘50、通风孔51、托盘6、炉盖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9]结合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下端架设在通风底座2上,通风底座2将炉体1悬空托起,以用于进风,炉体1内具有一空腔,所述空腔上端架设有用于收集食物渣的接料盘4,所述接料盘4内架设有延伸入空腔内的碳筒5,使得炉体1内的温度升温,接料盘4上端架设有用于承托食物的托盘6,炉体1下端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通风底座2内部连通,以使冷空气进入到炉体1内。
[0020]炉体1包括外壳10和内胆11,所述外壳10与内胆11之间形成空隙12,该内胆11上端与外壳10相连接,以使空隙12的上端形成密封端,下端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空腔分别与空隙12以及碳筒5内部相连通,通过空隙12下端的进风口进风,然后进入到空腔内,然后通过空腔进入到碳筒5,由于碳筒5是设置在空腔内,使得空隙12以及空腔内的温度相对外界较高,冷气流在进入空隙12后,可进行第一次预热,在进入空腔内后,进行第二次预热,然后热空气在进入碳筒5,从而防止降低碳筒5内部的温度,大大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而且空隙12内的温度不断被冷空气带走,使得外壳10的温度不会烫手,防止烫伤。
[0021]如图2所示,内胆11的上部开设有多个通孔13,多个通孔13围绕内胆11的圆周设置,并且与空隙12连通,便于冷空气从空隙12进入到内胆11内。
[0022]结合图2和图3所示,外壳10的下端设置有插接在通风底座2上端的底座连接环15,该底座连接环15与外壳10之间设置有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卡环16,所述通风底座2上端设置有与第一卡环16相对应的第二卡环21,所述通风底座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通风的进风孔20,从而将炉体1悬空架设在通风底座2上,便于冷空气从进风孔20进入到空隙12内。
[0023]内胆11内部下端架设有用于收集碳灰的接渣盘3,外壳10与内胆11的连接处设置有托板14,该托板14上架设有接料盘4,以便于接料盘4架设在托板14上。
[0024]如图4所示,接料盘4上端设置有内凹的托槽41,下端设置有接料槽40,该托槽41与托板14相对应,该接料槽40的中心架设有所述碳筒5,以使碳筒5延伸进入到内胆11内,碳筒
5的内下端设置有碳盘50,该碳盘50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51,以使气流从内胆11从碳筒5的下端进入,使得热空气从下至上的方向流动,托槽41上端架设有托盘6,以便于从下至上流动的热空气更好与托盘6接触,提高热量的使用率,所述托盘6上端架设有炉盖7,该炉盖7上端开设有多个圆孔,以便于排气。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炉体1设置有外壳和内胆,而且两者之间形成空隙12,通过空隙12下端的进风口进风,然后进入到空腔内,然后通过空腔进入到碳筒5,由于碳筒5是设置在空腔内,使得空隙12以及空腔内的温度相对外界较高,冷气流在进入空隙12后,可进行第一次预热,在进入空腔内后,进行第二次预热,然后热空气在进入碳筒5,从而防止降低碳筒5的温度,大大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而且空隙12内的温度不断被冷空气带走,使得外壳10的温度不会烫手,防止烫伤。
[0026]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下端架设在通风底座(2)上,所述炉体(1)内具有一空腔,所述空腔上端架设有接料盘(4),所述接料盘(4)内架设有延伸入空腔内的碳筒(5),所述接料盘(4)上端架设有托盘(6),所述炉体(1)下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炉体(1)包括外壳(10)和内胆(11),所述外壳(10)与内胆(11)之间形成空隙(12),该内胆(11)上端与外壳(10)相连接,以使空隙(12)的上端形成密封端,下端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空腔分别与空隙(12)以及碳筒(5)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其特征在于,该内胆(11)的上部开设有多个通孔(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多功能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下端设置有插接在通风底座(2)上端的底座连接环(15),该底座连接环(15)与外壳(10)之间设置有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卡环(16),所述通风底座(2)上端设置有与第一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湘牙乾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傲森家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