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028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复合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组合方式,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和厌氧水解池等;整体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很好地利用了人工湿地的资源优势,把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且采用地下的埋藏式结构,隐藏性极佳,不会令人产生厌恶感和感知污水处理的地方,不另外占用污水处理的土地资源,无异味和无噪音污染,不影响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结构简单,处理过程环保,处理能力强,可实现污水处理后的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村落、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中所产生的污水需要经过人工处理后才能排放至河流或鱼塘等中,或者作为绿化浇花等之用。这类污水多为城市污水,而这些城市污水的处理设备多为采用地上式结构。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地上式污水处理设备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又成为新的污染源。
[0003]而传统的地下式污水处理设备,同样存在需要占用较大场地的问题,且单纯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也存在异味的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改进。
[0004]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一定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该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复合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组合方式,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和厌氧水解池等;首先将村落污水管网汇合接至检查井,经格栅沉砂池、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再经过复合人工湿地处理之后,出水排入河流/池塘;整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全程依靠重力流,不需动力提升,且在人工湿地池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用以对水质进行净化和吸收重金属等;整体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很好地利用了人工湿地的资源优势,把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且采用地下的埋藏式结构,隐藏性极佳,不会令人产生厌恶感和感知污水处理的地方,不另外占用污水处理的土地资源,无异味和无噪音污染,不影响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结构简单,处理过程环保,处理能力强,可实现污水处理后的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引入原污水的格栅沉沙井、与格栅沉沙井相通连接的调节池、与调节池相通连接的厌氧水解池、与厌氧水解池相通连接的第一人工湿地池、与第一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第二人工湿地池、与第二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人工湿地出水渠;所述的格栅沉沙井通过原水过水洞引入原污水,格栅沉沙井内设有格栅分隔形成两个空间;格栅沉沙井通过调节池过水洞与调节池形成相通连接,调节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与厌氧水解池形成相通连接,厌氧水解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把经过厌氧水解池处理的水流入至第一人工湿地池内,第一人工湿地池高度高于第二人工湿地池和人工湿地出水渠,人工湿地出水渠上设有人工湿地过水洞和放空管,放空管上设有闸阀,人工湿地过水洞连接有人工湿地第一出水管。
[0007]原污水进行格栅沉沙井进行沉降和固体物、漂浮物过滤隔离等,然后进入调节池
进行水质调节,再进入厌氧水解池中进行厌氧水解处理,再自然流入第一人工湿地池和第二人工湿地池进行净化处理,最后流入人工湿地出水渠并排出至河流或鱼塘或用浇花之用等。格栅沉沙井的规格为:2.6X0.7X1.5m,其中井宽和格栅宽均为700mm。调节池的规格为:2.4X2.4X2.1m,设计流量:50m/d,有效容积:8.6m,停留时间:5.0h。厌氧水解池的规格为:2.8X2.2X2.5m,设计流量:50m/d,有效容积:12m,停留时间:7h。第一人工湿地池的规格为: 8.1X7X1.6m,设计流量:50m/d。第二人人工湿地池的规格为: 8.1X7X1.2m,设计流量:50m/d。
[0008]该格栅沉沙井、调节池、厌氧水解池、第一人工湿地池、第二人工湿地池和人工湿地出水渠的底面及三个侧面均用防水剂涂刷。放空管实现了有地形落差的情况下可自流排空人工湿地出水渠的水。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格栅为不锈钢格栅,格栅由粗格栅条和细格栅条组成。粗格栅条的间距为10mm,细格栅条的间距为5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池和厌氧水解池上均设有污水检查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厌氧水解池内设有隔墙板形成两个空间,厌氧水解池过水洞上设有波纹管把水流入至第一人工湿地池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人工湿地池顶部和第二人工湿地池顶部上均设置有种植水生植物的植物架。第一人工湿地池顶部的水生植物为:风车草,再力草,黄菖蒲等。第二人工湿地池顶部的水生植物为:绿叶粉花美人蕉,梭鱼草,斑马叶金黄花美人蕉等。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复合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组合方式,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和厌氧水解池等;首先将村落污水管网汇合接至检查井,经格栅沉砂池、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再经过复合人工湿地处理之后,出水排入河流/池塘;整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全程依靠重力流,不需动力提升,且在人工湿地池上方种植有水生植物,用以对水质进行净化和吸收重金属等;整体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很好地利用了人工湿地的资源优势,把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且采用地下的埋藏式结构,隐藏性极佳,不会令人产生厌恶感和感知污水处理的地方,不另外占用污水处理的土地资源,无异味和无噪音污染,不影响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结构简单,处理过程环保,处理能力强,可实现污水处理后的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格栅沉沙井、调节池、厌氧水解池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格栅沉沙井、调节池、厌氧水解池连接的俯视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第一人工湿地池、第二人工湿地池、人工湿地出水渠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本实施例1所描述的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图2、图4所示,包括引入原污水的格栅沉沙井1、与格栅沉沙井相通连接的调节池2、与调节池
相通连接的厌氧水解池 3、与厌氧水解池相通连接的第一人工湿地池4、与第一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第二人工湿地池5、与第二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人工湿地出水渠6;所述的格栅沉沙井通过原水过水洞7引入原污水,格栅沉沙井内设有格栅8分隔形成两个空间;格栅沉沙井通过调节池过水洞9与调节池形成相通连接,调节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10与厌氧水解池形成相通连接,厌氧水解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11把经过厌氧水解池处理的水流入至第一人工湿地池内,第一人工湿地池高度高于第二人工湿地池和人工湿地出水渠,人工湿地出水渠上设有人工湿地过水洞12和放空管13,放空管上设有闸阀14,人工湿地过水洞连接有人工湿地第一出水管15。
[0020]原污水进行格栅沉沙井进行沉降和固体物、漂浮物过滤隔离等,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调节,再进入厌氧水解池中进行厌氧水解处理,再自然流入第一人工湿地池和第二人工湿地池进行净化处理,最后流入人工湿地出水渠并排出至河流或鱼塘或用浇花之用等。格栅沉沙井的规格为:2.6X0.7X1.5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入原污水的格栅沉沙井、与格栅沉沙井相通连接的调节池、与调节池相通连接的厌氧水解池、与厌氧水解池相通连接的第一人工湿地池、与第一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第二人工湿地池、与第二人工湿地池相通连接的人工湿地出水渠;所述的格栅沉沙井通过原水过水洞引入原污水,格栅沉沙井内设有格栅分隔形成两个空间;格栅沉沙井通过调节池过水洞与调节池形成相通连接,调节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与厌氧水解池形成相通连接,厌氧水解池通过厌氧水解池过水洞把经过厌氧水解池处理的水流入至第一人工湿地池内,第一人工湿地池高度高于第二人工湿地池和人工湿地出水渠,人工湿地出水渠上设有人工湿地过水洞和放空管,放空管上设有闸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绍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