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海潮专利>正文

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9535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输油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包括管道主体,所述管道主体的中间位置外侧壁固连有固定环,所述管道主体的外侧壁中间位置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与固连有弧架,所述弧架的顶端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管道主体外侧壁固连。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油缸、活塞杆和固定环的设置,当环境温度上升时,油缸内液压油体积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头和活塞杆向前移动,从而通过固定环对管道施加向前的推力,从而抵消部分或全部输送管伸长时,弧架与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和管墩与管道支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降低输送管的内部应力,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油管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石油输送管是石油输送网络中的核心部件,一长截输送管由多节管道连接形成,其中离地架设的输送管则需要通过管墩对输送管进行支撑,由于管路材质的热胀冷缩,使得管道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当输油管道变得足够长时,热胀冷缩所带的来的长度变化就不可忽视,需要在两截输送管之间安装补偿器,而其为了适应长度变化,管墩顶端用于固定管道的支架与管墩之间被设置成可滑动。
[0003]现有的离地架设的输油油管,在伸缩时,是由管道自身的长度形变带动管墩顶端支架移动,从而需要克服支架与管墩之间的摩擦力,而一长截输送管一般配备有多个管墩,使得管道伸缩时需要克服较大摩擦力或阻力,从而增加管道伸缩时产出的应力,进一步增加了管道疲劳、破损或开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通过油缸、活塞杆和固定环的设置,当环境温度上升时,油缸内液压油体积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头和活塞杆向前移动,从而通过固定环对管道施加向前的推力,从而抵消部分或全部输送管伸长时,弧架与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和管墩与管道支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降低输送管的内部应力,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包括管道主体,所述管道主体的中间位置外侧壁固连有固定环,所述管道主体的外侧壁中间位置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与固连有弧架,所述弧架的顶端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管道主体外侧壁固连,所述支撑架两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外动力机构,所述外动力机构包括油缸,所述油缸内部装有液压油,所述油缸的两端外侧壁均与支撑架固连,所述油缸的一侧内壁的两端均嵌入固连有活塞缸,所述活塞缸的一端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固连有活塞头,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固定环的外侧壁固连,所述活塞头与活塞缸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塞头的一端固连有变径杆,且两个变径杆之间连接有调节变径杆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转动传动杆的驱动模块,当环境温度上升时,油缸内液压油体积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头和活塞杆向前移动,从而通过固定环对管道施加向前的推力,从而抵消部分或全部输送管伸长时,弧架与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和管墩与管道支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降低输送管的内部应力,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通过对变径杆的调节,从而使得活塞缸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得液压油膨胀相同体积,推动活塞杆前进的距离更长,从而实现改变活塞杆的位移距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比例,以适应输油管上各位置的不同移动距离,使得温度变化时活塞杆的位移量与输送管上对应位置部分的位移
量匹配,从而实现辅助输送管伸缩,降低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
[0006]进一步在于:所述变径杆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一侧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板,所述内腔的另一侧内壁的一端开设有连通孔,所述传动杆贯穿两个变径杆中内腔的另一端,所述传动杆与两个变径杆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壁位于内腔两侧内侧壁之间部分开设有螺纹,所述活塞板的一侧壁对应传动杆位置嵌入固连有内螺纹套,所述活塞板通过内螺纹套与传动杆旋合连接,传动杆转动通过内螺纹套带动活塞板在内腔左右滑动,当活塞板靠向右侧滑动时,内腔位于活塞板右侧的空间减小,从而使得活塞缸的有效截面积(活塞头一端外侧壁未被变径杆遮挡部分的面积加内腔内顶面位于活塞板右侧部分的面积)减小。
[0007]进一步在于:所述内腔的一侧壁内壁开设有通气槽一,所述变径杆的一端固连有连通杆,所述连通杆的一端贯穿油缸另一内侧壁并延伸至油缸外侧壁,所述连通杆与油缸滑动连接,所述连通杆的一端侧壁和另一端侧壁之间开设有通气槽二,所述通气槽一的底端通气槽二连通,使得内腔位于活塞板左侧的空间与外界连通,消除活塞板移动时内腔左侧空间的正负压。
[0008]进一步在于:所述连通杆的一端外轮廓面积与变径杆另一端外轮廓面积之和小于活塞头的一端外侧壁面积,使得连通杆的一端外轮廓面积始终小于活塞缸的有效截面积,从而避免液压油膨胀时活塞杆回缩。
[0009]进一步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与油缸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滑杆的另一端贯穿油缸另一内侧壁并延伸至油缸外侧壁,所述滑杆与油缸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外侧壁活动套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平齿轮一,所述平齿轮一的内壁与滑杆滑动套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固连有转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传动杆转动套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外侧壁转动连接有平齿轮二,且平齿轮二与平齿轮一啮合,所述限位杆外侧壁中间位置转动套接有锥齿轮一,所述锥齿轮一与平齿轮二固连,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锥齿轮二,所述锥齿轮二与锥齿轮一啮合,通过手轮转动滑杆,滑杆带动平齿轮一转动,平齿轮一通过平齿轮二带动锥齿轮一转动,锥齿轮一通过锥齿轮二带动传动杆转动,使得滑杆与传动杆之间保持传动的同时,不干涉传动杆随活塞杆前后移动。
[0010]进一步在于:所述活塞缸的一端外侧壁固定连通有通气阀,方便活塞缸一端释放气压。
[0011]进一步在于:所述变径杆的一侧外侧壁对应传动杆位置固连有密封环三,所述密封环三的内壁与传动杆转动套接,所述油缸的另一侧内壁对应滑杆位置固连有密封环一,所述密封环一与滑杆转动套接,所述油缸的另一侧内壁对应两个连通杆位置均固连有密封环二,所述密封环二与紧邻的连通杆滑动套接,增加变径杆与传动杆之间密封性,增加油缸与连通杆、滑杆之间的密封性。
[0012]进一步在于:所述滑杆的另一端固连有手轮,方便转动滑杆。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油缸、活塞杆和固定环的设置,当环境温度上升时,油缸内液压油体积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头和活塞杆向前移动,从而通过固定环对管道施加向前的推力,从而抵消部分或全部输送管伸长时,弧架与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和管墩与管道支架之间的摩擦力,
从而减少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降低输送管的内部应力,减少输送管爆裂破损的风险;2、通过变径杆和驱动模块的设置,通过驱动模块调节变径杆,从而使得活塞缸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得液压油膨胀相同体积,推动活塞杆前进的距离更长,从而实现改变活塞杆的位移距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比例,以适应输油管上各位置的不同移动距离,使得温度变化时活塞杆的位移量与输送管上对应位置部分的位移量匹配,从而实现辅助输送管伸缩,降低输送管伸缩时所需克服的阻力。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外动力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油缸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变径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变径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传动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驱动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00、管道主体;110、固定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主体(100),所述管道主体(100)的中间位置外侧壁固连有固定环(110),所述管道主体(100)的外侧壁中间位置下方设置有支撑架(200),所述支撑架(200)的顶端与固连有弧架(210),所述弧架(210)的顶端滑动连接有支撑板(220),所述支撑板(220)与管道主体(100)外侧壁固连,所述支撑架(200)两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外动力机构(300),所述外动力机构(300)包括油缸(310),所述油缸(310)内部装有液压油,所述油缸(310)的两端外侧壁均与支撑架(200)固连,所述油缸(310)的一侧内壁的两端均嵌入固连有活塞缸(320),所述活塞缸(320)的一端滑动连接有活塞杆(330),所述活塞杆(330)的一端固连有活塞头(331),所述活塞杆(330)的另一端与固定环(110)的外侧壁固连,所述活塞头(331)与活塞缸(320)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塞头(331)的一端固连有变径杆(340),且两个变径杆(340)之间连接有调节变径杆(340)的传动杆(370),所述传动杆(37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转动传动杆(370)的驱动模块(3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杆(340)内部开设有内腔(342),所述内腔(342)的一侧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板(344),所述内腔(342)的另一侧内壁的一端开设有连通孔(343),所述传动杆(370)贯穿两个变径杆(340)中内腔(342)的另一端,所述传动杆(370)与两个变径杆(340)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370)的外侧壁位于内腔(342)两侧内侧壁之间部分开设有螺纹,所述活塞板(344)的一侧壁对应传动杆(370)位置嵌入固连有内螺纹套(3441),所述活塞板(344)通过内螺纹套(3441)与传动杆(370)旋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输油油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342)的一侧壁内壁开设有通气槽一(341),所述变径杆(340)的一端固连有连通杆(350),所述连通杆(350)的一端贯穿油缸(310)另一内侧壁并延伸至油缸(310)外侧壁,所述连通杆(350)与油缸(310)滑动连接,所述连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潮王洋韩林汤春荣
申请(专利权)人:于海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