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861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利用可弹性变形的软性部件形成安装在内窥镜(1)的前端部(3)上的前端罩部件(9)的突出部(10),该前端部(10)被压接于观察对象物(13),突出部(10)因此时的力量而变形,其一部分(10a)进入观察视场范围(12)内,所以手术医生确认突出部(10)变形,从而避免使突出部(10)的前端以超过上述的力压接观察对象物(13),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施加于突出部(10)的外力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变形而分散,因此可以预先防止前端罩部件的损伤。(*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为了确保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和被摄体的最近距离而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手术用内窥镜装置中,例如是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观察光学系统、导光器(light guide)、空气·水输送口、和吸引口这样的一种方案。通过这种内窥镜装置,进行从导光器向活体组织等被摄体照射照明光,通过物镜来确认来自被摄体的反射光,并且利用吸引口吸引从空气·水输送口送出的空气或水以及其他物质等的操作。在内窥镜装置中,为了确保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窗和被摄体之间的最近距离,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设置罩部件。例如,日本实公昭59-15605号公报公开了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部的大致形成为正圆筒状的罩部件。根据该公报公开的技术,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安装罩部件,使罩部件的前端部接触被摄体,进行内窥镜观察,由此确保该被摄体和物镜光学系统的第1透镜面所在的前端部端面的距离一定,从而便于观察粘膜等易动的被摄体。日本特开2001-224550号公报公开了这样的技术,设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大致呈圆筒状的罩部件形成为不使其进入观察视场范围的形状。但是,在日本实公昭59-15605号公报记载的罩部件中,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前端面,由于物镜光学系统单元的配置位置、物镜光学系统单元的视场角、从内窥镜前端部的端面突出的罩的壁厚或突出高度,而产生罩部件的一部分映入观察视场范围内的,所谓视场遮挡现象,有可能给观察和诊断造成妨碍。关于这一点,日本特开2001-224550号公报公开的罩部件形成为不使其进入观察视场范围内的形状,因此虽然不会产生视场遮挡,但在形状或材质方面,当相对该罩部件从前端侧施加外力时,罩部件不变形,该外力集中于罩部件的突出部分或相对内窥镜的安装部分。由于施加于罩部件的外力,应力集中在该罩部件的突出部分或相对内窥镜的安装部分,罩部件容易受损,因此可以考虑使用耐久性高的材质来形成罩部件,以预先防止罩部件的损伤,但是存在罩部件价格高,制造成本提高的问题。此外,如果在罩部件被施加了外力时,罩部件不易变形,则该罩部件容易从内窥镜的安装部偏离或脱离,因此为了防止这一点,需要将罩部件安装成相对内窥镜的安装部不易脱离的状态,但这样一来,安装结构复杂化,在进行内窥镜的修理或保养时,存在罩部件的装卸困难,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在使用即使受到外力也不易变形的罩部件的情况下,在将内窥镜插入体腔内时,手术医生需要特别细心地进行操作,以免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感,因而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此时,对罩部件因来自前端侧的外力而变形的力量未做任何考虑,所以罩部件的前端接触患者的体腔内的壁面时,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高价材料,即可确保观察视场、防止罩部件的损伤,并且可以减轻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感的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具有一体地或可以装卸地设在插入管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在所述内窥镜的观察视场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不使其进入观察视场范围内的形状,并且利用可以弹性变形的软性部件形成,该突出部根据来自前端侧或侧方的外力而变形,并且该变形的部分进入所述观察视场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安装了前端罩部件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对象物给前端罩部件施加外力的说明图,图3表示前端罩部件因被施加外力而产生的变形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前端罩部件的前端面的说明图。图5、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从对象物给前端罩部件施加力的说明图,图6表示前端罩部件因被施加外力而产生的变形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内窥镜1与未图示的光源装置、视频处理器和监视器一起构成内窥镜装置。在内窥镜1的插入部2的前端部3的端面上设置作为空气·水输送口的送气送水喷嘴4、吸引口5、观察光学系统6、照明窗7、8。观察光学系统6具有物镜,该物镜的最前端透镜配置在观察窗上。并且,虽然在图中未示出,在该物镜的内窥镜基端侧配置影像光纤束(image fiberbundle)的像入射端面(在电子内窥镜的情况下为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另外,在照明窗7、8的内侧配置有导光器光纤束的射出端面。另一方面,前端罩部件9可以自由装卸地设在该内窥镜1的前端部3上。前端罩部件9利用硅橡胶、氟橡胶等的硫化橡胶,或氨基甲酸(乙)酯系弹性体、丙稀酸类弹性体、聚稀烃系列弹性体等的热塑性弹性体等的、可以弹性变形的软性部件形成。该前端罩部件9形成为大致呈圆筒状,具有从前端部3侧突出的突出部10、嵌合前端部3的内窥镜固定部11,该内窥镜固定部11通过压入被固定在前端部3上。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前端罩部件9也可以与前端部3设成一体。如图2所示,形成于前端罩部件9上的突出部10形成为在突出部10不变形的状态下不进入观察光学系统6的观察视场范围12的形状。并且,突出部10的基本形状大致为圆筒形状,是在从前端侧或侧方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不易向外周方向变形、而容易向内周方向变形的结构。并且,如图2所示,在从观察对象物13侧向突出部10的前端施加用箭头A表示的外力的情况下,该前端部被设定成在受到小于等于0.29MPa的力时变形。另外,如图3所示,突出部10形成为在从前端侧或侧方被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向内周方向变形,并且变形部分的一部分10a进入观察光学系统6的观察视场范围12中的形状。此处,如图4所示,把接触观察对象物13的突出部10的前端面的面积(斜线部分表示部位的面积)设为S,把施加到该面积S的压力设为P。如图2所示,在向突出部10的前端面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所施加的力F用下述公式表示。F=P×S ……(1)这里考虑突出部10在压力P为0.2MPa(2kgf/cm2)时变形的情况。例如,在S=0.4(cm2)的情况下,根据公式(1)设定前端罩部件9的突出部10的形状、尺寸、材质,使突出部10在其前端面受到的力F为F=0.8kgf时变形。例如,在S=0.3(cm2)的情况下,根据公式(1)设定前端罩部件9的突出部10的形状、尺寸、材质,使突出部10在受到的力F为F=0.6kgf时变形。根据这种结构,在从前端侧向突出部10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突出部10向内周方向变形,可以分散外力。由此,应力不会集中在突出部10或内窥镜固定部11,且前端罩部件9不采用高价材质,也能预先防止突出部10的损伤。并且,通过将形成于前端罩部件9的内窥镜固定部11压入内窥镜1的前端部3而固定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10的变形使外力分散,所以不会向内窥镜固定部11施加过大的力,因此,该内窥镜固定部11不会从前端部3偏离或脱离,可以实现固定结构的简单化。宇野良治著《细径大肠内窥镜·CF-SV的安全性研究》(《医疗机械学》第67卷第7号增刊,1997年7月1日发行)的289页-292页内容表明,在向肠壁施加大于等于3~4kg/cm2的力时,从理论上讲,肠壁穿孔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手术医生操作内窥镜时向肠壁施加的外力不应超过上述力,即,应避免突出部10受到大于等于3~4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用前端罩部件,一体地或可以装卸地设置在插入管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具有向所述内窥镜的观察视场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不进入观察视场范围内的形状,并且利用可以弹性变形的软性部件形成,该突出部因来自前 端侧或侧方的外力作用而变形,该变形的部分进入所述观察视场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末康太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