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46830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13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通过光纤延时稳定模拟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过程中的长延时效果,避免了采用发送端与基站的通信的方式检测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质量,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高铁列车在山区或海底中的隧道中通行时,由于无线信号在隧道环境内部的信号强度衰减很大,所以一般采用在隧道中铺设漏泄电缆的方式完成高铁列车的隧道无线覆盖。
[0003]由于隧道所在的山区交通不便,高铁列车上行通信过程中,漏泄电缆的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通信延时,在对高铁列车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时,需要通过基站接收发送端的检测信号,并通过基站将检测信号发送到信号接收端,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包括:
[0006]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0007]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0008]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0009]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0010]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0011]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0012]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包括:
[0013]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
[0014]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
[0015]电缆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
[0016]信号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0017]延迟模块,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
[0018]计算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
[0019]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
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0020]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方法。
[0021]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通过光纤延时稳定模拟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过程中的长延时效果,避免了采用发送端与基站的通信的方式检测高速移动物体的上行通信质量,从而节省了基站的人力物力,并且发送端可以模拟不同功率的检测信号的通信延时,实现了多检测信号的延时,提高了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4]图2为步骤105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0025]图3为步骤1051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0026]图4为步骤10512的步骤展开示意图;
[0027]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31]如
技术介绍
所述,如
技术介绍
所述,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移动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可靠的移动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高铁通信对高速率、大带宽且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数据业务要求提高了。高铁时速600公里以上通信面临诸多挑战,如快速变化的信道环境,多普勒频移,频繁的小区切换和波束赋型的跟踪速度。高速列车在固定轨道运行,利用车载运行监测系统与地面通信,可实时获取列车速度与位置信息,为高速列车宽带接入通信系统提供先验信息,利用列车状态信息可设计优化网络架构以解决快速
切换问题;并且,高速列车宽带接入系统容量是可预知的,根据载客容量等信息可预先获得无线接入的容量,为通信设计提供先验知识。高铁中的移动基站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通常是依靠无线电传送,然而在隧道中,高铁无线通信用的电磁波传播效果不佳,同时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信号通常也很困难,所以采用漏泄电缆将隧道外的无线电信号通过漏泄电缆的开口完成传输。
[0032]漏泄电缆分为辐射型和耦合型,辐射型电缆外导体预先等间隔开口,开口的间隔约等于1/2个工作频率波长,而且信号辐射的方向与电缆轴心垂直,使得耦合损耗在某一频段内保持稳定,适用于800-2200MHz频段。耦合型在低损耗的电缆的介质与外导体上连串相同的开口或开槽,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DCS(Data Communication Subsystem,数据通信子系统)频段性能良好。耦合损耗是信号由电缆离开到外部空间的接受天线之间的损耗,一般是以2米与电缆间的距离损耗为准,以上指标为50%覆盖概率测得的耦合损耗。耦合型泄漏电缆一般有两类,一类耦合损耗小而线路损耗较大,另一类耦合损耗大而线路损耗小,可根据不同情况选取。
[0033]高铁车厢内包含移动基站,移动基站对车厢内有天线并且车内有基带射频处理单元。采取漏泄电缆进行信号覆盖时将会漏泄出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充满闭域空间形成漏泄电磁场。通过形成的电磁场,处在该区域内的列车移动基站天线上得信息可以沿漏泄电缆向外部传输,同时天线也可以接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速移动物体通信系统,所述高速移动物体通信系统包括:漏泄电缆、漏泄电缆的发送端和高速移动物体的移动基站,所述发送端、所述漏泄电缆和所述移动基站之间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移动基站接收用户发送的检测信号;利用所述移动基站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漏泄电缆;通过所述漏泄电缆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发送端;采用所述发送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通过所述发送端计算所述延迟信号的接收速率,完成高速移动物体上行通信质量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发送端中的光纤对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延迟信号,包括: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延迟时间;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检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包括:接收预定衰减功率;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将所述衰减信号转换为所述光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预定衰减功率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包括: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的所述功率;将所述功率减去所述预定衰减功率得到衰减量;通过所述衰减量选择所述衰减器的量程;基于所述量程通过衰减器减小所述检测信号的功率,得到衰减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延迟时间通过所述光纤对所述光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得到所述延迟信号,包括:根据如下公式进行将所述延迟时间转换为光纤长度: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书君刘原董辰许晓东王碧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