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646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罐体,罐体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进水腔和出水腔,进水腔和出水腔之间设置有若干连通的气腔;具有过滤功能的每个气腔下方连接有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便于固体颗粒沉降,且便于打理的余热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环境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学的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余热是指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0003]上述余热中会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长时间工作后会附着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内壁上形成固体层,导致换热器的效率降低;且处在管壳式换热器内的固体层不易被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可以便于固体颗粒沉降,且便于打理的余热回收装置。
[000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罐体,罐体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进水腔和出水腔,进水腔和出水腔之间设置有若干连通的气腔;具有过滤功能的每个气腔下方连接有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
[000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水腔旁边的气腔连接有进气管。
[000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腔旁边的气腔连接有出气管。
[000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包括设置在气腔之间具有过滤作用的通气隔板,气腔下方连接有沉降通道,沉降通道上开设有清理口;沉降通道与出水腔连通的管道接触。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废气流动路径为:由进气管进入罐体;向着进水腔流动,此流动过程中穿过若干通气隔板;然后由出气管流出罐体。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腔与气腔之间和出水腔与气腔之间设置有通水隔板,通水隔板上设置有贯穿若干气腔的若干通水管道。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水流动路径为:由进水腔流入,经过通水管道到达出水腔,再由出水腔进入管道。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水管道具有9组,每组3根单管。
[00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气隔板上设置有9组,每组2个通气孔。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方案通过在每个气腔下方连接有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实现余热回收装置内的粉尘颗粒的沉降,并能对其进行方便的回收。而且沉降的固体颗粒还能对已经具有温度的水起到保温作用或者二次加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6]1、罐体,2、进水腔,3、出水腔,31、管道,4、气腔,41、进气管,42、出气管5、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6、通气隔板,7、沉降通道,8、清理口,9、通水隔板,10、通水管道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中心线剖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中心线剖视侧视图;
[0020]图4为若干气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所展示的技术方案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1上连接有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5,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5包括设置在罐体1外部的管道31,管道31具有一段弯管和一段直管,直管位于罐体1的投影上,直管上连接有与罐体1连通的沉降通道7,沉降通道7与直管接触但并不与直管连通,只与罐体1连通。
[0023]罐体1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进水腔2和出水腔3,进水腔2和出水腔3之间设置有11个连通的气腔4;出水腔3旁边的气腔4连接有进气管41,进水腔2旁边的气腔4连接有出气管42。所以除去出气管42未带有沉降通道7,剩余的10个气腔4连通有沉降通道7,沉降通道7上开设有清理口8,清理口8位于沉降通道7的与直管接触的一端。
[0024]进水腔2与气腔4之间和出水腔3与气腔4之间设置有通水隔板9,通水隔板9上设置有水管孔,水管孔具有9组,每组3个单孔,还有一个中心水管孔。
[0025]气腔4之间有焊接在罐体1内表面上的具有过滤作用的通气隔板6。通气隔板6具有10个;通气隔板6上设置有水管孔,水管孔具有9组,每组3个单孔,还有一个中心水管孔;还具有通气孔,通气孔具有9组,每组2个单孔。
[0026]通水隔板9和通气隔板6上的水管孔为同心孔,每个水管孔内设置有贯穿11个气腔4的通水管道10,就是通水管道10连通进水腔2和出水腔3。
[0027]所以水流动路径为:由进水腔2流入,经过通水管道10到达出水腔3,再由出水腔3进入管道31,就是由出水腔3进入弯管再到达直管。
[0028]废气流动路径为:由进气管41进入罐体1;向着进水腔2流动,此流动过程中穿过若干通气隔板6;然后由出气管42流出罐体1。
[0029]废气的流向与水流是逆向是保证了废气的余热在罐体1能一直吸收,因为连接有进气管41的气腔4的温度较高,而连接有出气管42的气腔4的温度较低,冷流水的入口速度为0.1m/s,入口温度为290.2K,水流从温度较低的气腔4开始对废气余热进行吸收,这样每个气腔4都能进行余热吸收。
[0030]废气在进气管41进入气腔4的速度为1.5m/s,入口温度为523.2K,这样的温度差使
得罐体1内的换热效率最好。废气在气腔4内流动,与进气管41连通的气腔4内气流速度最快,对固体颗粒的悬浮力最大,如此也有部分固体颗粒会沉降进入沉降通道7;剩余的部分固体颗粒会通过通气孔进入下一个气腔4,进入下一个气腔4的气流速度会变慢,对固体颗粒的悬浮力会减弱,又有部分固体颗粒会沉降进入到沉降通道7内;上述依次沉降,到达连有出气管42的气腔4时,固体颗粒经过10个气腔4过滤,该气腔4内的排出的废气中已经不含有固体颗粒。上述进入沉降通道7内的固体颗粒还具有一定的温度,沉积在直管上还能使得水流进一步的吸热,或者起到保温作用。当固体颗粒沉积到2cm左右的厚度时,操作人员开始通过清理口8清理每个沉降管道7内的固体颗粒。
[0031]本处实施例对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中点值未穷尽之处以及在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对单个或者多个技术特征的同等替换所形成的新的技术方案,同样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同时本技术方案所有列举或者未列举的实施例中,在同一实施例中的各个参数仅仅表示其技术方案的一个实例(即一种可行性方案),而各个参数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配合与限定关系,其中各参数在不违背公理以及本技术述求时可以相互替换,特别声明的除外。
[0032]本技术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罐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进水腔(2)和出水腔(3),所述进水腔(2)和所述出水腔(3)之间设置有若干连通的气腔(4);具有过滤功能的每个所述气腔(4)下方连接有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腔(3)旁边的所述气腔(4)连接有进气管(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2)旁边的所述气腔(4)连接有出气管(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结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气腔(4)之间具有过滤作用的通气隔板(6),所述气腔(4)下方连接有沉降通道(7),所述沉降通道(7)上开设有清理口(8);所述沉降通道(7)与所述出水腔(3)连通的管道(31)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伟强吴杰翟程琳林登华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同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