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23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具有肋片结构、支撑件、热管组件和介质循环部分,所述肋片结构的底部具有预设曲面形状的配合面,所述热管组件导热连接所述肋片结构,并且热管组件用于同时向所述流体空间中传导热量。相较于以往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热传递效率和散热性能优良。设有的热管组件用于直接与热源导热连接,热量由热管组件同时向肋片结构和流体空间中传递,通过流经流体空间的介质(冷却液)进行换热,进而将热量带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中,由导热系数较高的热管组件将热量通过肋片结构结合介质(冷却液)进行换热的双重方式,热量被高效的传递出去,实现理想的、平稳的降温目的,为散热器技术的一项改良与创新。良与创新。良与创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CPU单位面积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晶体管数量的增加会使能量消耗以及因此而转换的热量也随之水涨船高,更严重的是,它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尺寸空间里,这将给散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若不能有效解决散热问题,这将是阻碍CPU超频的一大瓶颈,因此对散热器的品质和散热效能提出了高要求。
[0003]除了CPU,显卡超频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目前顶级的桌面级显卡GPU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已经数倍于CPU。由于晶体管数目惊人,其的工作功耗甚至达到一百多瓦,功耗级别不亚于任何一款桌面处理器,显卡的发热量自然是相当可观。
[0004]综上,上述待解决问题对散热器的散热解决方案和硬件提出了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通过改良导热结构、能够提高散热效能的新型热管散热冷头。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具有肋片结构、支撑件、热管组件和介质循环部分,所述肋片结构的底部具有预设曲面形状的配合面,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多个相对称的连接耳座,所述肋片结构的散热开口具有侧向排风口以及竖向排风口,所述支撑件盖设于所述竖向排风口位置,支撑件具有供所述热管组件的一端部贯穿的结构孔,所述介质循环部分具有管道组件、以及连通管道组件的供预定介质流通的流体空间,所述热管组件导热连接所述肋片结构,并且热管组件用于同时向所述流体空间中传导热量。
[0007]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阐述: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组件具有若干个并列连接的弯管,每一所述弯管均具有直管段、以及由直管段两端折弯延伸的换热部,每一所述弯管的所述换热部均呈镜像关系设置,并且相邻的所述换热部的弯曲形态相区别;所述热管组件还设置有贴合面和导热连接面,每一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所述贴合面,并且所述贴合面均处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导热连接面避开所述贴合面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所述导热连接面用于适配与所述配合面导热连接。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贴合面均为预定的相同外轮廓形状的平面。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连接面均为圆弧面或者预定曲率的弧面,所述导热连接面与所述配合面相连接。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部的末端均封闭设置,所述换热部具有预定结构的用于与所述介质相接触的周向外表面。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部呈圆柱状,所述周向外表面为光滑面。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周向外表面为具有均匀分布的微凸起阵列结构的非光滑面。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道组件具有横管、转接管和密封件,所述转接管对应连接于所述横管的两端头位置,所述转接管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流体空间相连通。
[0015]本技术的新型热管散热冷头还具有换热腔体,所述换热腔体构成所述流体空间,换热腔体具有均连通所述流体空间的管道接口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转接管与所述管道接口相连接,所述换热部适配伸入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输入输出接口用于与介质泵送装置相连通。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还具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对应所述结构孔的数量以及孔位的套接孔,所述套接孔与所述换热部相套接,并固定板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较于以往结构,本技术设计巧妙,热传递效率和散热性能优良。设有的热管组件用于直接与热源(CPU或GPU)导热连接,热量由热管组件同时向肋片结构和流体空间中传递,通过流经流体空间的介质(冷却液)进行换热,进而将热量带走;本技术的结构原理中,由导热系数最高的热管组件将热量通过肋片结构结合介质(冷却液)进行换热的双重方式,热量被高效的传递出去,实现理想的、平稳的降温目的;其中,热管组件设置有用于浸没入介质中进行换热的换热部,该换热部的结构被构成与介质充分接触,利于实现换热面积的最大化,从而实现高效的换热效能。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合理,易于实现,为散热器技术的一项改良与创新,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由该整体结构进行局部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结构中去除换热腔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中的连接耳座、热管组件均与肋片结构相组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中的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中的肋片结构的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6]参见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具有肋片结构1、支撑件2、热管组件和介质循环部分,所述肋片结构1的底部具有预设曲面形状的配合面11,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多个相对称的连接耳座3,所述肋片结构1的散热开
口具有侧向排风口12以及竖向排风口13,所述支撑件2盖设于所述竖向排风口13位置,支撑件2具有供所述热管组件的一端部贯穿的结构孔,所述介质循环部分具有管道组件4、以及连通管道组件4的供预定介质流通的流体空间,所述热管组件导热连接所述肋片结构1,并且热管组件用于同时向所述流体空间中传导热量。设有的热管组件用于直接与热源接触,热量由热管组件同时向肋片结构1和流体空间中传递,通过流经流体空间的介质(冷却液)进行换热,进而将热量带走。本技术整体均为导热系数高的铝合金或铜合金制成;基于实际的生产需要,热管组件整体能够为导热系数更高的铜合金制成,其他部分为铝合金制成,用以实现更优良的热传导效能以及实现相对低廉的整体拥有成本。进一步的,在实际的应用中,流体空间用于与介质泵送装置(图中未示)连通。本技术中提及的介质为用于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该冷却液能够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者超纯水的任意一种。根据生产需要,所述连接耳座3避开所述配合面11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对称两侧,连接耳座3用于与相适配的扣具相连接,其整体结构为预先设定,在此不再进一步描述。
[0027]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阐述:
[0028]参见图2至图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热管组件具有若干个并列连接的弯管5,在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其特征在于:具有肋片结构、支撑件、热管组件和介质循环部分,所述肋片结构的底部具有预设曲面形状的配合面,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多个相对称的连接耳座,所述肋片结构的散热开口具有侧向排风口以及竖向排风口,所述支撑件盖设于所述竖向排风口位置,支撑件具有供所述热管组件的一端部贯穿的结构孔,所述介质循环部分具有管道组件、以及连通管道组件的供预定介质流通的流体空间,所述热管组件导热连接所述肋片结构,并且热管组件用于同时向所述流体空间中传导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其特征是:所述热管组件具有若干个并列连接的弯管,每一所述弯管均具有直管段、以及由直管段两端折弯延伸的换热部,每一所述弯管的所述换热部均呈镜像关系设置,并且相邻的所述换热部的弯曲形态相区别;所述热管组件还设置有贴合面和导热连接面,每一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所述贴合面,并且所述贴合面均处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导热连接面避开所述贴合面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所述导热连接面用于适配与所述配合面导热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其特征是:所述贴合面均为预定的相同外轮廓形状的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热管散热冷头,其特征是:所述导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熠晨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