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485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L极模块、N极模块、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内依次分隔有用于安装L极模块、N极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第一安装内腔、第二安装内腔和第三安装内腔,所述L极模块还包括第一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板,所述第一硬连接板一端接入所述L极模块的导电回路,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硬连接板一端接于所述L极进线端子,另一端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第一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板穿过第二安装内腔的方式来实现L极模块和线路板的电连接,取代了现有的软连接手段,使得断路器内部结构精简、不杂乱,装配效率大幅提升。装配效率大幅提升。装配效率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弧故障保护断路器(AFDD)能检测电气线路中的电弧故障,并能在引发电气火灾以前切断电路,有效地防止由电弧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电弧故障保护断路器通常包括L极和N极两极回路,为了进行电流监测、分析以及断路器的快速脱扣保护,AFDD内通常还设有线路板、保护脱扣器、通信模块等部件,但在现有技术中这些部件通常以软连接线来进行电连接,导致AFDD内结构复杂、不易装配,使AFDD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断路器。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技术提出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L极模块、N极模块、控制模块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L极进线端子、L极出线端子、N极进线端子和N极出线端子,所述壳体内依次分隔有用于安装L极模块、N极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第一安装内腔、第二安装内腔和第三安装内腔,所述L极模块还包括第一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板,所述第一硬连接板一端接入所述L极模块的导电回路,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硬连接板一端接于所述L极进线端子,另一端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从而使得所述控制模块被串联在所述L极模块的导电回路中以对所述L极模块的电流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
[000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线路板和零序互感器,还包括穿过所述零序互感器的第一软连接线和第二软连接线,所述第一软连接线和第二软连接线分别接入所述L极模块和N极模块的导电回路中。
[000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载流片,所述第一硬连接板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载流片,所述载流片再与所述第一软连接线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软连接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连接板电连接。
[000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N极模块包括N极引弧板,其中所述N极引弧板包括第一硬连接段,所述第一硬连接段延伸至所述N极出线端子并与所述N极出线端子电连接。
[000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N极模块包括N极静触板,所述N极静触板包括第二硬连接段,所述第二硬连接段穿出所述第二安装内腔延伸至所述第三安装内腔并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连接线,所述N极进线端子也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连接线。
[00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第一硬连接板、第二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段均呈弯曲延伸,并最终以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内腔、第二安装内腔和第三安装内腔排列方向地穿入所述第三安装内腔。
[00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壳体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侧盖、隔板、基座和
第二侧盖,其中所述第一侧盖和隔板相接合形成所述第三安装内腔,所述隔板和基座相接合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内腔,所述基座和第二侧盖相接合形成所述第一安装内腔。
[00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L极模块包括电磁脱扣器,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方丝,所述隔板和基座上设有供所述方丝穿过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的穿孔。
[00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第一硬连接板一端与所述电磁脱扣器电连接。
[00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骨架、动铁芯、推杆、铁芯弹簧、磁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绕制在所述骨架上,所述第二线圈包裹有绝缘层,所述第二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一线圈外层。
[00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所述磁轭包括一体成型连接的静吸引部、静触板部和引弧部。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第一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板穿过第二安装内腔的方式来实现L极模块和线路板的电连接,取代了现有的软连接手段,使得断路器内部结构精简、不杂乱,装配效率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立体图(角度一);
[0018]图2是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结构爆炸图(角度一);
[0019]图3是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结构爆炸图(角度二);
[0020]图4是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示意图;
[0021]图5是实施例中N极模块的示意图;
[0022]图6是实施例中L极模块的示意图;
[0023]图7是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立体图(角度二,隐去第一侧盖和控制模块);
[0024]图8是实施例中断路器的立体图(角度二,隐去第一侧盖和控制模块,但保留第一软连接线、第二软连接线和载流片);
[0025]图9是实施例中电磁脱扣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0是实施例中电磁脱扣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8]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9]参阅图1

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6,该壳体6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侧盖61、隔板62、基座63和第二侧盖64,第一侧盖61、隔板62、基座63和第二侧盖64并排相接,其中基座63 和第二侧盖64相接合形成第一安装内腔,隔板62和基座63相接合形成第二安装内腔,第一侧盖61和隔板62相接合形成第三安装内腔。在第一安装内腔、第二安装内腔和第三安装内腔中分别安装有L极模块200、N极模块100和控制模块300。壳体6上还固定安装有L极进线端子10、L极出线端子20、N极进线端子30和N
极出线端子40,L极进线端子10和L极出线端子20分别位于L极模块200的两端,作为两接线端用于和外部导线相接;N极进线端子30和N极出线端子40分别位于N极模块100的两端,作为两接线端用于和外部导线相接。
[0030]如图4,控制模块300具体包括线路板301和零序互感器302,零序互感器302用于判别N极或L极主回路是否出现漏电电流,线路板301用于对L极模块 200进行电流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判断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电弧。第一软连接线 303和第二软连接线304分别穿过零序互感器302,第一软连接线303与L极模块200主回路相接,第二软连接线304与N极模块100主回路相接。在线路板 301上还设有载流片305,用于实现线路板301与L极模块200的电流传递,具体结构将在下面说明。
[0031]参阅图2

3、图5和图7

8,N极模块100包括手柄1、操作机构2、触头支持3、N极动触头4、N极静触板5等结构,相对N极静触板5该N极动触头4 具有分闸和合闸两个极限位置以实现动、静触点的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L极模块、N极模块、控制模块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L极进线端子、L极出线端子、N极进线端子和N极出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依次分隔有用于安装L极模块、N极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第一安装内腔、第二安装内腔和第三安装内腔,所述L极模块还包括第一硬连接板和第二硬连接板,所述第一硬连接板一端接入所述L极模块的导电回路,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硬连接板一端接于所述L极进线端子,另一端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内腔电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从而使得所述控制模块被串联在所述L极模块的导电回路中以对所述L极模块的电流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线路板和零序互感器,还包括穿过所述零序互感器的第一软连接线和第二软连接线,所述第一软连接线和第二软连接线分别接入所述L极模块和N极模块的导电回路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载流片,所述第一硬连接板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载流片,所述载流片再与所述第一软连接线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软连接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连接板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模块包括N极引弧板,其中所述N极引弧板包括第一硬连接段,所述第一硬连接段延伸至所述N极出线端子并与所述N极出线端子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森林孙冠上吕小斌林桌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