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及一种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408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包括集水井和原位快速过滤池,还包括集约化分流沉淀池;若干个集水井沿河岸两侧设置并依次连接,同侧的集水井通过沿河管涵连接,异侧的集水井通过设置于河道箱涵底部的过河管涵连接,并通向潜水泵池,潜水泵池的进水测设有雨水泵,出水侧设有污水潜水泵,潜水泵池与集约化分流沉淀池连接,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内设有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及污水泵送系统,污水泵送系统受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的控制定期向污水检查井泵送污水,集约化分流沉淀池的溢流口与原位快速过滤池连接,原位快速过滤池的排水口通向河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对雨污混流水进行分流过滤,提升水体质量。提升水体质量。提升水体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及一种水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城市污水治理领域的水质循环提升设施。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河流沿线的雨水易对径流造成污染,同时部分混流污水会直排河道,这造成了河道内既有长年累月沉积大量的污染物,也有不断随着雨水、混流污水进入河道的增量污染,最终导致河道水质常年不佳。近年来,河道水质治理工程陆续实施,但对河道存量、增量的污染物的削减非常有限,河道水质提升、保持的治理效果难及预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能够有效对雨污混流水进行分流过滤,提升水体质量。
[0004]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包括集水井和原位快速过滤池,还包括集约化分流沉淀池;
[0005]若干个集水井沿河岸两侧设置并依次连接,同侧的集水井通过沿河管涵连接,异侧的集水井通过设置于河道箱涵底部的过河管涵连接,并通向潜水泵池,潜水泵池的进水测设有雨水泵,出水侧设有污水潜水泵,潜水泵池与集约化分流沉淀池连接,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内设有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及污水泵送系统,污水泵送系统受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的控制定期向污水检查井泵送污水,集约化分流沉淀池的溢流口与原位快速过滤池连接,原位快速过滤池的排水口通向河道。
[0006]进一步的,原位快速过滤池还通过河道潜水泵从河道内抽水。
[0007]进一步的,原位快速过滤池及集约化分流沉淀池为沿河岸长条形布局的半地下结构,其中集约化分流沉淀池位于中部,其两侧设置原位快速过滤池,每侧过滤池沿入水通道外侧U型布置箱式过滤单元,箱式过滤单元外侧铺设生物活性滤料,原位快速过滤池的排水口设置于角落处,外接排水管。
[0008]再进一步的,所述箱式过滤单元由外至内依次为不锈钢壳体、物理吸附填充介质、微孔过滤膜、生物活性滤料、海绵体填充。
[0009]进一步的,所述污水检查井与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连接。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可对雨污混流水进行分流及过滤,在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内对来水水质进行实时快速测定,并根据来水污水浓度和市政污水纳管容量,通过集约化雨污分流系统将污水或高浓度混流水分流至污水支管进入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而低浓度混流水则通过原位快速过滤池过滤后就近排入河道内。此外,在非雨天抽取污染超标的河水,进行循环透析,分离河道水体污染物,整体提升、保持河道水体水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的集水井及管涵的断面示意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的原位快速过滤池及集约化分流沉淀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能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0015]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集水井1为钢砼结构,固定于排口3正下方,以收集排口来水。若干个集水井1沿河道的河岸两侧设置并依次连接,同侧的集水井通过沿河管涵21连接,异侧的集水井通过设置于河道箱涵底部的过河管涵22连接,并通向潜水泵池4。管涵为球墨铸铁+钢砼包管构造,用于连通集水井。
[0016]潜水泵池4与集约化分流沉淀池5连接。潜水泵组位于潜水泵池内,共四台,根据现场实时水位和分流器控制逻辑提升输送和取水。进水测设有雨水泵两台,一用一备,出水侧设有污水潜水泵,一用一备。
[0017]集约化分流沉淀池5内设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水量监测系统、污水泵送系统、数据计算与传输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功能模块。其中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实时监测的水质、流量、液位等数据,结合水动力学/水质转换数学模型,通过雨污分流智能优化计算软件、雨污分流设备实时控制软件、数字化远程通讯软件等软件控制集约化雨污分流器智能清污分流。水质检测响应时间30秒~5分钟(误差≤15%),总体雨污分流比例≥80%(枯水期混流排口100%)。污水分流泵位于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内,共两台,一用一备,受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的控制定期向污水检查井7泵送污水,污水检查井与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连接。集约化分流沉淀池5的溢流口与原位快速过滤池6连接,原位快速过滤池6的排水口通向河道。
[0018]请参阅图3,原位快速过滤池及集约化分流沉淀池的具体结构。集约化分流沉淀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半地下构筑,位于原位快速过滤池中部,兼顾雨污分流与快速过滤池前置沉淀的作用。原位快速过滤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半地下构筑,沿河岸呈长条形布局,位于原位快速过滤池的两侧。每侧过滤池沿入水通道外侧U型布置箱式过滤单元61,箱式过滤单元外侧铺设300mm厚的生物活性滤料62,原位快速过滤池的排水口63设置于角落处,设置单层框架式介质过滤,外接排水管。箱式过滤单元由外至内依次为不锈钢壳体、物理吸附填充介质、微孔过滤膜、生物活性滤料、海绵体填充。原位快速过滤池采用吸附介质、微孔膜、海绵体等组合物理过滤方式,针对“瞬时、量大”的初期雨水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物,实现快速、高效拦截过滤净化,并可针对污染物成分变化进行动态更新过滤材料。运行效率:最大满足0.18m3/s的峰值流量,去除率COD/BOD/TP/TN≥30%、SS≥80%。
[0019]在晴天或无雨情景时,原位快速过滤池闲置。原位快速过滤池还通过两台河道潜水泵(一用一备)将河水直接泵入快速过滤池,净化后原位排出。
[0020]采用上述水质循环提升设施的一种水处理方法具体流程如下:
[0021]步骤1,雨天时,潜水泵池通过雨水泵从集水井中抽取雨污混流水,并通过污水潜水泵泵入集约化分流沉淀池;
[0022]步骤2,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对雨污混流水进行沉淀,然后通过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对雨污混流水进行检测;
[0023]步骤3.1,若雨污混流水符合排污条件,则将雨污混流水通过污水泵送系统泵入污水检查井;
[0024]步骤3.2,若雨污混流水符合快速过滤条件,通溢流至原位快速过滤池中进行过滤,最后排入河道;
[0025]步骤4,若晴天或无雨时,原位快速过滤池闲置,通过河道潜水泵将河水泵入原位快速过滤池进行过滤。
[0026]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包括集水井和原位快速过滤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约化分流沉淀池;若干个集水井沿河岸两侧设置并依次连接,同侧的集水井通过沿河管涵连接,异侧的集水井通过设置于河道箱涵底部的过河管涵连接,并通向潜水泵池,潜水泵池的进水测设有雨水泵,出水侧设有污水潜水泵,潜水泵池与集约化分流沉淀池连接,集约化分流沉淀池内设有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及污水泵送系统,污水泵送系统受水质水量在线检测装置的控制定期向污水检查井泵送污水,集约化分流沉淀池的溢流口与原位快速过滤池连接,原位快速过滤池的排水口通向河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其特征在于,原位快速过滤池还通过河道潜水泵从河道内抽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质循环提升设施,其特征在于,原位快速过滤池及集约化分流沉淀池为沿河岸长条形布局的半地下结构,其中集约化分流沉淀池位于中部,其两侧设置原位快速过滤池,每侧过滤池沿入水通道外侧U型布置箱式过滤单元,箱式过滤单元外侧铺设生物活性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岩李先胜章超马春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