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2757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连接器,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壳、电路板、弹针阵列、支撑板、控制杆;外壳的一端开设用于穿插柔性电极的连接插孔;外壳的另一端开设用于排线穿过的接线孔,且排线与电路板连接;外壳包括相互连接配合的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包括独立的上PCB板、下PCB板;上PCB板与下PCB板均连接一个弹针阵列,且上PCB板上的弹针阵列指向向下、下PCB板上的弹针阵列指向向上;两弹针阵列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壳体、下壳体、上PCB板、下PCB板、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弹针阵列、控制杆、弹簧与卡槽的组合,实现柔性电极与弹性连接器的分离、拆卸、更换,操作方便可靠。靠。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性连接器


[0001]本技术属于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弹性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柔性电子、柔性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因其超薄、柔韧等特性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目前高密度超薄柔性传感器阵列,因电极间距小、电极材料薄,实现其产业化批量应用的关键难点之一是在超薄柔性基底上印刷的柔性电极与硅基电路板(PCB)之间稳定、可靠的电性连接,以保证采集信号与处理器之间的稳定、可靠传输。虽然目前连接的方法主要有铆压、FFC/FPC式连接、导电胶粘接等,但铆压破坏了柔性电极的完整性,效率低,且存在铆钉与柔性电极接触不良的风险;FFC/FPC式连接由于柔性电极与尖锐的刚性的FFC/FPC线座之间是点接触连接,存在不可用力拉扯、柔性电极易被FFC/FPC上尖锐线座刮伤,多次插拔后电极上导电材料容易被刮掉,造成线路断路或接触不良;导电胶粘接存在牢固性差、不可拆卸、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因此,这些连接方法难以满足产业化批量应用所需的信号稳定可靠的传输、印刷的柔性电极与硅基电路板(PCB)之间连接可拆卸、重复利用。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插拔式弹性连接、拆卸简单、连接稳定、牢固可靠、能实现柔性电极与电路板(PCB)之间无损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连接器,通过上壳体、下壳体、上PCB板、下PCB板、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弹针阵列、控制杆、弹簧与卡槽的组合,实现柔性电极与弹性连接器的分离、拆卸、更换,操作方便可靠。r/>[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为一种弹性连接器,包括外壳、电路板、弹针阵列、支撑板、控制杆;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用于穿插柔性电极的连接插孔;所述外壳的另一端开设用于排线穿过的接线孔,且排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配合的上壳体、下壳体;所述电路板包括独立的上PCB板、下PCB板;所述上PCB板与所述下PCB板均连接一个所述弹针阵列,且所述上PCB板上的弹针阵列指向向下、所述下PCB板上的弹针阵列指向向上;两所述弹针阵列交错设置,且所述上PCB板上的弹针阵列靠近所述连接插孔一端;所述支撑板包括独立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所述上PCB板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板上侧;所述下PCB板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下侧,且同时固定在所述下壳体内部;所述上PCB板与所述下PCB板上的弹针阵列分别贯穿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所述控制杆转动安装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控制杆的内侧端作用于所述上支撑板上表面;所述上支撑板靠近所述接线孔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支点;所述外壳的内壁设置竖向与所述支点配合的卡槽;所述下支撑板与所述上支撑板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卡槽与所述控制杆之间,且所述弹簧靠近所述卡槽一侧。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PCB板与所述下PCB板均还设置有信
号接收模块、处理模块以及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上PCB板与所述下PCB板之间信号通过所述排线连接汇出。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针阵列上安装的弹针为弹簧式弹针;所述弹针的数量范围为2

1000个;所述弹针与柔性电极接触点直径范围为0.3

5mm;所述弹针与柔性电极触点接触端为平头型、圆弧状或半球形,实现钝性接触,以保柔性电极不受损伤,延长柔性电极的使用寿命。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卡扣连接或通过螺丝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壳体内两侧壁且靠近排线接线孔一端固定有半段所述卡槽;所述上壳体开设两个八字形孔;所述八字形孔内安装有与所述控制杆转动配合的轴杆。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壳体内两侧壁且靠近排线接线孔一端固定有另外半段所述卡槽;所述下壳体内底面设置四个用于所述下PCB板与所述下支撑板定位的内螺纹柱。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支撑板设置的两个支点均为圆柱凸台;所述上支撑板的下表面开设两个与所述弹簧配合的第一圆槽,且所述弹簧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圆槽内部;所述上支撑板开设与所述弹针阵列配合的第一矩形贯穿孔;所述上支撑板位于所述连接插孔一端设置第一圆弧过度板条。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支撑板上表面开设两个与所述弹簧配合的第二圆槽,且所述弹簧固定下所述第二圆槽内部;所述下支撑板表面开设与所述弹针阵列配合的第二矩形贯穿孔;所述下支撑板位于所述连接插孔一端设置第二圆弧过度板条。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杆包括C形把手;所述C形把手两端分别固定一个与所述上壳体转动配合的圆套;所述圆套位于所述上壳体内侧的部分固定有T形压板;所述T形压板与所述C形把手垂直设置。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内部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上表面平齐;所述盖板表面开设若干与所述弹针阵列的插针配合的插孔;所述弹针阵列的插针穿过所述插孔之上侧。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弹性连接器的自检测功能:为了检测柔性电极在插入弹针阵列间隙的过程中是否插到正确位置,本弹性连接器还具有自检测功能。为了实现自检功能,在柔性电极上设置两个独立连通的、用于自检的触点,并在上PCB板的弹针阵列中设置两个与之一一对应的独立连通的独立弹针,当上PCB板的独立弹针下移与对应的柔性电极接触,当智能检测模块上检测灯亮或检测到独立连通的弹针导通或者电阻值不变,说明柔性电极插到了正确位置并且接触良好。
[0017]一种弹性连接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0018]打开连接器,将控制杆向远离所述上壳体的方向掀起,控制杆内部不再挤压上支撑板,在松开控制杆挤压的瞬间两个弹簧将上支撑板带着上PCB板向上移动的同时,上支撑板带着上PCB板以两个所述支点连线为旋转轴向上翻转,上支撑板与上PCB板位于连接插孔一端张开;
[0019]插入柔性电极,将设备连线的柔性电极从连接插孔插入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
[0020]闭合连接器,将控制杆向靠近所述上壳体一侧下压,在控制杆下压的过程中,上支撑板带着上PCB板向下翻转的同时向下下压,最终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紧密的将柔性电极压合定位,上PCB板与下PCB板上安装的两个弹针阵列以交错的方式分别与柔性电极上下表面印刷的导电极柔性连接。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上、下壳体组装好,拉起控制杆使两组相对错开排布的弹针阵列之间的间隙最大,把柔性电极平整插入间隙,下压控制杆,控制杆内端下压上支撑板,从而使上层PCB板的弹针阵列下移与对应的柔性电极接触,实现电性连通,通过间距控制,当控制杆完全压平贴在上壳体外表面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路板、弹针阵列(7)、支撑板、控制杆(8);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用于穿插柔性电极的连接插孔;所述外壳的另一端开设用于排线穿过的接线孔,且排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配合的上壳体(1)、下壳体(2);所述电路板包括独立的上PCB板(3)、下PCB板(4);所述上PCB板(3)与所述下PCB板(4)均连接一个所述弹针阵列(7),且所述上PCB板(3)上的弹针阵列(7)指向向下、所述下PCB板(4)上的弹针阵列(7)指向向上;两所述弹针阵列(7)交错设置;所述支撑板包括独立的上支撑板(5)、下支撑板(6);所述上PCB板(3)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板(5)上侧;所述下PCB板(4)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6)下侧,且同时固定在所述下壳体(2)内部;所述上PCB板(3)与所述下PCB板(4)上的弹针阵列(7)分别贯穿上支撑板(5)与下支撑板(6);所述控制杆(8)转动安装在所述上壳体(1)上;所述控制杆(8)的内侧端作用于所述上支撑板(5)上表面;所述上支撑板(5)靠近所述接线孔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支点(14);所述外壳的内壁设置竖向与所述支点(14)配合的卡槽(10);所述下支撑板(6)与所述上支撑板(5)之间设置弹簧(9);所述弹簧(9)位于所述卡槽(10)与所述控制杆(8)之间,且所述弹簧(9)靠近所述卡槽(10)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PCB板(3)与所述下PCB板(4)均还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处理模块以及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上PCB板(3)与所述下PCB板(4)之间信号通过所述排线连接汇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针阵列(7)上安装的弹针为弹簧式弹针;所述弹针的数量范围为2

1000个;所述弹针与柔性电极接触点直径范围为0.3

5mm;所述弹针与柔性电极触点接触端为平头型、圆弧状或半球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