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浮动可变型腔的挤压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精密塑性成形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浮动可变型腔的挤压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复杂零件在工业制造领域中有广泛应用,但其塑性成形一直是热加工领域的共性难题,特别对于有窄筋、凸台、枝丫等形状的复杂构件。为了满足尺寸要求,传统工艺设计往往增加大量的工艺辅料(即加大加工余量),导致材料利用率低,切削加工余量大,加工效率低下。而常规热模锻过程中,为了这些薄弱位置的充型,往往通过增加多道次的成形工艺来终成形制备出构件,但这样的工艺工序复杂,成形力大,模具寿命低,且窄筋、工艺凸台、枝丫等部位仍然有充型不饱满的情况,严重影响构件合格率,增加生产成本。
[0003]此外,对于有窄筋/凸台形状的复杂构件(如图2所示构件),即使通过增加多道次的成形工艺来终成形的构件,仍然存在窄筋/凸台对应的芯部区域(窄筋/凸台所在部位的主体结构芯部,即图3中B、C部位)晶粒度欠佳的情况,如能将其进一步优化对提升这类复杂构件的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浮动可变型腔的挤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步骤1,下料,将棒料锯切成长度不大于360mm的坯料;步骤2,加热,将步骤1所得坯料加热至1050℃
‑
1080℃并保温30
±
3分钟;步骤3,装料,将步骤2中加热后的坯料放入模具型腔中;所述模具包括分别与挤压缸相连的上模、下模、左挤压模、右挤压模,左挤压模和右挤压模均由两个半圆体构成,由上模、下模、左挤压模、右挤压模共同围合成型腔,由静止的上模、向下移动时的下模、相向移动的左、右挤压模共同围合成浮动可变型腔;步骤4,挤压,具体按照下述过程进行,步骤41,将下模在设定好的上工作位保压,上模保持不动,始终控制左、右挤压模分别向中心部位相向挤压,直到坯料充满预挤压型腔;步骤42,控制上模施压并下移,当下模上的挤压载荷持续增加到20
±
0.2MPa时,控制下模按5
±
0.5mm/s的速度向下退行,此过程中,坯料向下流动继续充型;步骤43,当下模行程到达68
±
5mm时,下模停止移动,并在此工作位对下模进行保压,同时控制上模向下挤压,当坯料再次充满型腔,并沿分流飞边槽挤出多余料时停止挤压;步骤5,上模、下模及左、右挤压模均保压30
±
5秒;步骤6,开模,取件后放入空气中冷却,并进行表面清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3中,始终控制下模的温度为410
±
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料为的34CrNiMo6结构钢,坯料尺寸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工艺,其特征在于:下模下移过程中,始终控制下模的温度为420
±
0.5℃,始终控制上模的温度为370
±
0.5℃。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凤,陈文,林军,夏祥生,张菲玥,魏文亮,赵东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