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漏电MOS器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2633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低漏电MOS器件结构,其源极区的左右两侧通过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漏电MOS器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功率半导体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碳化硅MOSFET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材料与硅材料相比,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较高的载流子饱和速率和较大的热导率等优良特性,因此使用碳化硅材料制作的电力电子器件性能远超硅材料;采用碳化硅材料制作的功率器件具有更低的导通损耗、开关损耗以及更好的电压阻断能力,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现有的硅材料相比,具有禁带宽度宽,临界击穿电场高,饱和漂移速度高等优势,以SiC材料制备的MOSFET器件,与相同耐压水平的硅基MOSFET相比,又具有导通电阻低,尺寸小,开关速度快等优势。
[0004]MOSFET器件一般作为大功率的开关器件在电路中使用,对于开关器件,一般在开启时处于线性区,即器件处于低导通电压高导通电流的模式;而当开关关闭时,器件处于截止区,此时器件两端能承受高电压且只有极小的漏电流。因此,在器件正常工作情况下,MOSFET器件不会同时承担高压和大电流。然而,一旦器件发生短路,MOSFET器件会被强制工作在器件饱和区,两端就同时承受高压和大电流,此时器件极易由于过热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漏电MOS器件结构,该低漏电MOS器件结构遏制了尖峰电压的产生,减少炸机情况的发生并延长了器件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器件整体的可靠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漏电MOS器件结构,包括至少2个器件单胞,所述器件单胞进一步包括:N+型衬底层和位于N+型衬底层上部的N

漂移层,所述N

漂移层中上部具有一P

型基区,位于所述P

型基区上部具有源极区,所述源极区的左右两侧通过P

型基区与N

漂移层隔离,所述源极区左右两侧各自上表面分别覆盖有一第一栅氧化层、第二栅氧化层;
[0007]所述第一栅氧化层、第二栅氧化层各自上表面均覆盖有一多晶硅栅极层,此多晶硅栅极层上表面覆盖有一介质层,一源极金属层与源极区电接触,一栅极金属层与多晶硅栅极层电接触;
[0008]所述N

漂移层上表面覆盖有第一金属层,此第一金属层与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电连接,一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与所述多晶硅栅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与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之间依次设置有若干对由第二多晶硅P型块区、第二多晶硅N型块区连接组成的块区对,每对块区对中第二多晶硅P型块区与相邻块区对中第二多晶硅N型块区连接;
[0009]所述N

漂移层位于相邻所述器件单胞之间区域内具有一P+保护柱,此P+保护柱的上端延伸至N

漂移层的上表面,所述P+保护柱的下端延伸至N

漂移层的中部。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0011]1、上述方案中,所述源极区与P

型基区的深度比为10:30~40。
[0012]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与N

漂移层之间设置有一绝缘层。
[0013]3、上述方案中,所述块区对与N

漂移层之间设置有一绝缘层。
[0014]4、上述方案中,所述绝缘层为二氧化硅层。
[00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6]1、本技术碳化硅MOSFET器件,其N

漂移层上表面覆盖有第一金属层,此第一金属层与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电连接,一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与所述多晶硅栅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与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之间依次设置有若干对由第二多晶硅P型块区、第二多晶硅N型块区连接组成的块区对,每对块区对中第二多晶硅P型块区与相邻块区对中第二多晶硅N型块区连接,遏制了尖峰电压的产生,当MOSFET关闭时,漏极电压VD由于稳压区域的稳压作用,不会超过栅极电压VG最大稳压值,使关闭时的漏极电压不会超过其额定电压,减少炸机情况的发生并延长了器件使用寿命,也克服了电源的供电存在波动时,导致应用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现象,在设置合适的VZ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应用低漏电MOS器件结构,使其电压应用区间尽可能地靠近额定电压,扩展了应用场景和提高了可靠性。
[0017]2、本技术碳化硅MOSFET器件,其N

漂移层位于相邻所述器件单胞之间区域内具有一P+保护柱,此P+保护柱的上端延伸至N

漂移层的上表面,所述N掺杂深阱部的下端延伸至N

漂移层的中部,使电场曲线趋于平缓,改善漏电流的增加程度,进而增强了器件单胞之间隔离性能,进一步提高了器件整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为本技术低漏电MOS器件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2为本技术低漏电MOS器件结构的前视立体示意图;
[0020]附图3为本技术低漏电MOS器件结构的后视立体示意图。
[0021]以上附图中:1、N+型衬底层;2、N

漂移层;3、P

型基区;4、绝缘层;5、源极区;61、第一栅氧化层;62、第二栅氧化层;7、多晶硅栅极层;8、介质层;9、源极金属层;10、栅极金属层;11、P+保护柱;12、第一金属层;131、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132、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14、块区对;141、第二多晶硅P型块区;142、第二多晶硅N型块区;15、器件单胞。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
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的具体含义。
[0023]实施例1:一种低漏电MOS器件结构,包括至少2个器件单胞15,所述器件单胞15进一步包括:N+型衬底层1和位于N+型衬底层1上部的N

漂移层2,所述N

漂移层2中上部具有一P

型基区3,位于所述P

型基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漏电MOS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2个器件单胞(15),所述器件单胞(15)进一步包括:N+型衬底层(1)和位于N+型衬底层(1)上部的N

漂移层(2),所述N

漂移层(2)中上部具有一P

型基区(3),位于所述P

型基区(3)上部具有源极区(5),所述源极区(5)的左右两侧通过P

型基区(3)与N

漂移层(2)隔离,所述源极区(5)左右两侧各自上表面分别覆盖有一第一栅氧化层(61)、第二栅氧化层(62);所述第一栅氧化层(61)、第二栅氧化层(62)各自上表面均覆盖有一多晶硅栅极层(7),此多晶硅栅极层(7)上表面覆盖有一介质层(8),一源极金属层(9)与源极区(5)电接触,一栅极金属层(10)与多晶硅栅极层(7)电接触;所述N

漂移层(2)上表面覆盖有第一金属层(12),此第一金属层(12)与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131)电连接,一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132)与所述多晶硅栅极层(7)电连接,所述第一多晶硅N型块区(131)与第一多晶硅P型块区(132)之间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远华居长朝徐烨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泰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