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牵引组件、锚定组件和告警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安装于锚定组件顶部;所述锚定组件用于锚定位置;所述告警组件与牵引组件无线连接,所述告警组件由施工人员随身携带并用于检测是否靠近带电设备;所述牵引组件包括设置在锚定组件顶部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放绳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放绳机构上卷绕有牵引安全绳,且牵引安全绳一端穿过外壳顶部并用于扣接在施工人员身上,所述制动机构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对放绳机构进行制动以限制牵引安全绳的继续放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避免了施工人员因反应时间长或身体前进的惯性,从而导致的误触带电设备的问题,实现了防触电目的。实现了防触电目的。实现了防触电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检修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力检修是电力行业中极具危险的行为,尤其是对于设备通电与否的疏忽,极易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故为了更好地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电力检修时的防触电研究不曾停止。
[0003]目前,对于电力检修时的防触电手段多为随身携带近电报警器,利用感应电路感知周围的环境,一旦检测到电场的存在随即以声光效果警示施工人员远离,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的反应时间长,亦或是施工人员因行走前进的惯性,而无法立即终止前进的动作时,就极易发生误触带电设备的危险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因施工人员反应时间长或前进的惯性,而导致的误触带电设备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包括牵引组件、锚定组件和告警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安装于锚定组件顶部;
[0007]所述锚定组件用于锚定位置;
[0008]所述告警组件与牵引组件无线连接,所述告警组件由施工人员随身携带并用于检测是否靠近带电设备;
[0009]所述牵引组件包括设置在锚定组件顶部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放绳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放绳机构上卷绕有牵引安全绳,且牵引安全绳一端穿过外壳顶部并用于扣接在施工人员身上,所述制动机构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对放绳机构进行制动以限制牵引安全绳的继续放出。
[0010]进一步,所述放绳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安装在外壳内部的主轴和副轴,所述主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和卷盘,所述牵引安全绳卷绕在所述卷盘上,所述副轴上设置有制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相啮合;
[0011]所述制动机构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对制动齿轮进行制动。
[0012]进一步,所述制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内壁顶端的滑槽以及设置在外壳内壁一侧的电缸,所述滑槽内滑动卡接有滑轨,所述滑轨底部设置有移动杆架,所述移动杆架一侧底端设置有与制动齿轮的齿隙相适配的卡舌,所述电缸输出端固接在移动杆架上;
[0013]所述电缸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伸长,进而带动移动杆架移动并使卡舌卡入制动齿轮的齿隙间。
[0014]进一步,所述主轴上还设置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移动杆架远离卡舌的一侧底端还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安装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相啮合。
[0015]进一步,所述副轴上还设置有摩擦轮,所述移动杆架上还设置有摩擦片,且所述摩擦片与摩擦轮紧贴配合。
[0016]进一步,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主电池电源和主处理器,所述主电池电源用于供电,所述主处理器与放绳机构、制动机构均电性连接,所述主处理器与告警组件无线连接。
[0017]进一步,所述锚定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部中央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外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强磁体,所述底座内部还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强磁体,且两个第二强磁体位于转轴的上方。
[0018]进一步,所述转轴一端设置有蜗轮,所述底座一端转动安装有蜗杆,所述蜗杆底部伸入底座内部并与蜗轮相啮合。
[0019]进一步,所述蜗杆顶端设置有旋转把手。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将牵引组件和锚定组件的组合体放置在待锚定的物体表面;
[0022]S2:通过锚定组件将牵引组件和锚定组件的组合体紧固在物体表面以实现锚定;
[0023]S3:将放绳机构上卷绕的牵引安全绳一端通过环扣与施工人员的身体进行连接,并由施工人员把告警组件进行随身携带,同时确保告警组件与牵引组件建立无线连接;
[0024]S4:当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告警组件内部的感应电路随即感应出带电设备电场的存在,进而将感应信号立即反馈给牵引组件,牵引组件通过制动机构对放绳机构进行即刻制动,进而限制牵引安全绳的继续放出,也限制了施工人员身体的继续前移。
[002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26]1.本专利技术通过告警组件内部的感应电路感应出带电设备电场的存在,再将感应信号立即反馈给牵引组件中的主处理器,主处理器随即指令电缸伸长,进而带动移动杆架移动使得卡舌迅速卡入制动齿轮的齿隙,以实现对放绳机构的即刻制动,限制牵引安全绳的继续放出,从而避免了施工人员因反应时间过长或因身体前进时的惯性,而造成的继续前进的状态,进而避免了误触带电设备的问题,实现了防触电目的。
[0027]2.本专利技术的锚定组件通过旋转转轴,使第一强磁体旋转,通过第一强磁体磁场与第二强磁体磁场的叠加或抵消,从而能够实现锚定组件具有磁吸能力的与否,进而达到固定位置的效果,使用更加便捷。
[0028]3.本专利技术通过摩擦片与摩擦轮的紧贴配合,使得卷盘在旋转放绳时具备阻尼效果,从而使得牵引安全绳在被施工人员的身体裹挟抽出时,不会因惯性而抽出过多,提高了安全性,也避免了牵引安全绳相互缠绕,使用更加顺畅。同时当需要回收牵引安全绳时,利用电机驱使第二伞齿轮转动,再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使得卷盘反转,从而实现牵引安全绳的快速回收。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图3中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33]图5为图4中结构的爆炸分解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移动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图2中结构的背侧视角示意图;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锚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图8中结构A
‑
A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专利技术底座内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9]其中,1.牵引组件;101.外壳;102.主轴;103.第一伞齿轮;104.驱动齿轮;105.卷盘;106.副轴;107.制动齿轮;108.摩擦轮;109.从动齿轮;110.滑槽;111.滑轨;112.移动杆架;113.电机;114.第二伞齿轮;115.摩擦片;116.电缸;117.卡舌;118.主电池电源;119.主处理器;2.锚定组件;201.底座;202.转轴;203.第一强磁体;204.第二强磁体;205.蜗轮;206.蜗杆;207.旋转把手;3.告警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1]如图1
‑
10所示,在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组件(1)、锚定组件(2)和告警组件(3),所述牵引组件(1)安装于锚定组件(2)顶部;所述锚定组件(2)用于锚定位置;所述告警组件(3)与牵引组件(1)无线连接,所述告警组件(3)由施工人员随身携带并用于检测是否靠近带电设备;所述牵引组件(1)包括设置在锚定组件(2)顶部的外壳(101)以及设置在外壳(101)内的放绳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放绳机构上卷绕有牵引安全绳,且牵引安全绳一端穿过外壳(101)顶部并用于扣接在施工人员身上,所述制动机构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对放绳机构进行制动以限制牵引安全绳的继续放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绳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安装在外壳(101)内部的主轴(102)和副轴(106),所述主轴(102)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04)和卷盘(105),所述牵引安全绳卷绕在所述卷盘(105)上,所述副轴(106)上设置有制动齿轮(107)和从动齿轮(109),所述从动齿轮(109)与驱动齿轮(104)相啮合;所述制动机构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对制动齿轮(107)进行制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101)内壁顶端的滑槽(110)以及设置在外壳(101)内壁一侧的电缸(116),所述滑槽(110)内滑动卡接有滑轨(111),所述滑轨(111)底部设置有移动杆架(112),所述移动杆架(112)一侧底端设置有与制动齿轮(107)的齿隙相适配的卡舌(117),所述电缸(116)输出端固接在移动杆架(112)上;所述电缸(116)能够在施工人员靠近带电设备时伸长,进而带动移动杆架(112)移动并使卡舌(117)卡入制动齿轮(107)的齿隙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力检修的辅助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02)上还设置有第一伞齿轮(103),所述移动杆架(112)远离卡舌(117)的一侧底端还设置有电机(113),所述电机(113)输出端安装有第二伞齿轮(114),所述第二伞齿轮(114)与第一伞齿轮(103)相啮合。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钦洋,张平泽,万子俊,薛浩天,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