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1202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和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旨在解决地震等剧烈的地质活动灾害时,横梁在剧烈摇晃作用下,容易与立柱发生脱离,从而影响屋梁的承重,进而导致建筑坍塌的情况,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立柱以及若干横梁,立柱内设有用于容纳相邻横梁端部的衔接腔,相邻横梁的端部相互拼接形成呈圆盘状结构的衔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衔接部与衔接嵌内壁表面形成的呈圆弧结构的接触面,通过弧形结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具有良好的应力承受能力,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具备良好的抗形变和抗断裂能力,在衔接部偏转而抵触加固块时,通过杠杆作用时加固块的另一侧抵触横梁以及立柱表面,增强了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强度。与立柱的连接强度。与立柱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0003]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而房屋内的横梁多数采用榫卯的结构,将横梁的端部嵌至承重的木柱内,相邻的横梁之间仅通过木柱实现连接,由于古建以卯榫节点为主,卯榫节点连接本身为半刚性连接,在遇到地震等剧烈的地质活动灾害时,横梁在剧烈摇晃作用下,容易与立柱发生脱离,从而影响屋梁的承重,进而导致建筑坍塌的情况。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包括立柱以及若干横梁,所述立柱内设有用于容纳相邻横梁端部的衔接腔,相邻所述横梁的端部相互拼接形成呈圆盘状结构的衔接部,所述衔接部的直径大于衔接腔的开口以限制衔接部沿水平方向脱离立柱,所述立柱上卡接有若干以衔接部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的加固块,所述加固块的外周壁抵触衔接部与横梁的外表面。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梁的端部相互拼接形成呈圆盘状结构的衔接部,能嵌合在立柱内的衔接腔内,由于衔接部的直径大于衔接腔位于立柱两侧的开口大小,实现了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导致地壳运动时,横梁由于受到相邻横梁相互拼接抱合的作用力,克服在应力作用下横梁与立柱相互脱离的问题,并且衔接部呈圆盘状结构,能通过衔接部与衔接嵌内壁表面形成的呈圆弧结构的接触面,通过弧形结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具备良好的应力承受能力,在受到地震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应力时,能具备良好的抗形变和抗断裂能力,进而提高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建筑的抗倒塌能力。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设有贯穿立柱和加固块的支点销轴,所述衔接部至支点销轴的力臂小于加固块背向衔接部的一侧至支点销轴的力臂。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上设置贯穿立柱和加固块的支点销轴,从而实现衔
接部至支点销轴的力臂小于加固块外表面至支点销轴的力臂距离,在横梁受力欲弯转脱离衔接腔时,收到加固块的抵触作用,在衔接部偏转而抵触加固块时,通过杠杆作用时加固块的另一侧抵触横梁以及立柱表面,提供相互挤压的作用力,进而阻碍横梁的形变,增强了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强度。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的端部设有呈半圆状结构的衔接块,所述衔接块上设有呈中心对称设置的棱形凹部和棱形凸部,所述棱形凹部与棱形凸部相互匹配,所述棱形凹部与棱形凸部的对角边经过对称中心与横梁的长度方向同向设置。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衔接块相互拼接形成衔接部,由于衔接块上形成呈中心对称设置的棱形凹部和棱形凸部,能实现两相邻横梁通过棱形凹部与棱形凸部相互吻合拼接形成完整的衔接部,并且棱形凸部或棱形凹部的对角边与经过对称中心的水平线共线,从而在相邻衔接块吻合拼接后,通过其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开设有两以衔接部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用以容纳横梁及衔接部于衔接腔内顺时针或逆时针同步转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上设置活动槽用以容纳加固块,在加固块未填嵌至活动槽内时,能供给横梁带动衔接块进行转动,使两衔接块能轻松的在衔接腔内进行拼接。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开设有若干与活动槽连通的嵌槽,所述加固块上一体形成有嵌于嵌槽内的嵌部。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通过嵌槽的设置,在加固块嵌至活动槽内时,实现加固块对横梁端部的抵触,同时借助嵌块嵌至嵌槽内,实现对加固件的固定,限制横梁在衔接块完成吻合拼接后的转动,进而增强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强度。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开设有与贯穿衔接部的柱孔,所述柱孔内榫卯连接有与衔接部同轴设置的承梁柱。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上开设的柱孔能容纳承梁柱穿过衔接部和立柱,此时两横梁的棱形凸部分别位于承梁柱的两侧,起到横向格挡的作用,并且实现承梁柱与立柱之间形成垂直状态,在立柱作为房屋的中心承重柱时,能提高房屋内各个屋梁之间的连接,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棱形凸部的尖端至衔接部的圆心的共线与经衔接部圆心的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20

40
°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棱形凸部的尖端至衔接部的圆心形成的共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20

40
°
,在组装屋梁时,减小横梁转动的角度,方便人们进行组装,并且减小活动槽的开口大小,能提高加固块与立柱的连接强度。
[002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棱形凹部与棱形凸部上分别设置有截面形状相同的棱槽和棱条,所述棱槽和棱条的截面沿棱形凹部或棱形凸部的边沿呈V形。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呈V字形的棱槽和棱条,能实现两衔接块通过棱形凸部与棱形凹部相互吻合拼接时,进一步实现卡接,提高两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其具体步骤包括:
[0023]S1刻线雕刻,依照图纸比例在经刨削的杉木梁的端部表面以及立柱表面刻画棱形凹部与棱形凸部相配的纹路曲线;
[0024]S2测量打磨,将分割后的棱形凹部和棱形凸部相互嵌合,并测量衔接部的外圆尺
寸,并在超声波扫描设备下获取衔接腔的截面尺寸,与外圆尺寸进行匹配,根据所得公差对衔接部进行打磨抛光;
[0025]S3拼接装配,将两横梁分别放置在立柱的两侧,并倾斜设置两横梁呈中心对称设置,而后将横梁端部的衔接块同步向立柱靠近,使衔接部的端部位移至衔接腔内,保持衔接部的外表面贴合衔接腔的内壁,而后同步转动横梁实现两横梁端部于立柱内的拼接;
[0026]S4加固限位,将承梁柱沿柱孔贯穿衔接部与立柱,并将加固块贴于横梁的表面并位移嵌至活动槽,使嵌部嵌至嵌槽内,最后插入支点销轴,限制加固块的水平位移;
[0027]S5表面防护,在立柱以及横梁的表面连通衔接处,将蒽油采用先喷涂后辊涂的方式进行涂抹。
[0028]综上所述,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以及若干横梁(2),所述立柱(1)内设有用于容纳相邻横梁(2)端部的衔接腔(3),相邻所述横梁(2)的端部相互拼接形成呈圆盘状结构的衔接部(4),所述衔接部(4)的直径大于衔接腔(3)的开口以限制衔接部(4)沿水平方向脱离立柱(1),所述立柱(1)上卡接有若干以衔接部(4)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的加固块(5),所述加固块(5)的外周壁抵触衔接部(4)与横梁(2)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设有贯穿立柱(1)和加固块(5)的支点销轴(6),所述衔接部(4)至支点销轴(6)的力臂小于加固块(5)背向衔接部(4)的一侧至支点销轴(6)的力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的端部设有呈半圆状结构的衔接块(7),所述衔接块(7)上设有呈中心对称设置的棱形凹部(8)和棱形凸部(9),所述棱形凹部(8)与棱形凸部(9)相互匹配,所述棱形凹部(8)与棱形凸部(9)的对角边经过对称中心与横梁(2)的长度方向同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开设有两以衔接部(4)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活动槽(14),所述活动槽(14)用以容纳横梁(2)及衔接部(4)于衔接腔(3)内顺时针或逆时针同步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开设有若干与活动槽(14)连通的嵌槽,所述加固块(5)上一体形成有嵌于嵌槽内的嵌部(10)。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木梁柱卯榫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上开设有与贯穿衔接部(4)的柱孔,所述柱孔内榫卯连接有与衔接部(4)同轴设置的承梁柱(11)。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欢金丽丽龚帅张凯吕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龙德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