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秀发专利>正文

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8617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涉及测绘工程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放线装置主体,所述放线装置主体包括有拉车,所述拉车的顶部设置有电动卷线筒,所述电动卷线筒的一侧设置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拉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齿柱、外壳、第一螺纹轮、第二螺纹轮、卷线轮、固定座、固定柱、第一转轮、皮带、第二转轮、移动杆、转动块、固定架、传动装置、移动柱和卡扣装置之间的配合,当电动卷线筒转动时通过拉动线带动卷线轮进行转动,利用转动块带动移动杆进行转动,当移动到边时,通过移动柱带动第二螺纹轮进行转动,使得外壳反向移动,方便对收线筒进行均匀收线,提高装置的额实用性。提高装置的额实用性。提高装置的额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测绘工程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测绘字面理解为测量和绘图,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选取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并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测绘时需要用到放线装置,通过方便测量直线的距离。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4]1、测量过后的线需要人工记性收集,由于现有的收线筒的宽度较宽,使得在绕线的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移动均匀卷线,使得装置的工作效率降低;
[0005]2、在卷线的过程中,由于卷线的强度较松,使得在卷线时容易缠绕在一起,影响装置的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在卷线筒上均匀收卷的能力,解决现有装置需要人工进行移动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卷线筒卷线的松紧度较送的问题,以达到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包括放线装置主体,所述放线装置主体包括有拉车,所述拉车的顶部设置有电动卷线筒,所述电动卷线筒的一侧设置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拉紧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有齿柱,所述齿柱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部与拉车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齿柱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柱和移动杆,所述拉紧装置包括有活动环,所述活动环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环和拉杆。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齿柱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与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卷线轮,所述卷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内壁与移动杆的外壁固定连接。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移动杆的外壁与齿柱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动块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部与外壳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轮,所述第一螺纹轮的一端与外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轮的外壁与齿柱的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纹轮,所述移动杆的一侧设置有卡扣装置。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动环的一侧与固定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的一端与卷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的外壁与活动环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环的外壁与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弹力环,所述弹力环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圆轮,所述圆轮的外壁与活动环的内壁活动连接。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壁与移动杆的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轮,所述第一活动轮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凹槽柱,所述固定凹槽柱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球,所述圆球的外壁与防护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轮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活动轮,所述第一活动轮和第二活动轮的外壁活动连接有传动带,所述第二活动轮的内壁与移动柱的外壁固定连接。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扣装置包括有活动圈,所述活动圈的一侧与第一螺纹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圈的内壁与移动柱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柱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动座,所述活动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座。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5]1、本技术提供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采用齿柱、外壳、第一螺纹轮、第二螺纹轮、卷线轮、固定座、固定柱、第一转轮、皮带、第二转轮、移动杆、转动块、固定架、传动装置、移动柱和卡扣装置之间的配合,当电动卷线筒转动时通过拉动线带动卷线轮进行转动,使得第一转轮通过皮带拉动第二转轮进行转动,利用转动块带动移动杆进行转动,通过第一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二活动轮转动,使得第一螺纹轮转动通过齿柱进行移动,当移动到边时,通过挤压移动杆移动,利用传动装置带动移动柱进行移动,通过移动柱带动第二螺纹轮进行转动,使得外壳反向移动,方便对收线筒进行均匀收线,提高装置的额实用性。
[0016]2、本技术提供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采用活动环、固定环、拉杆、弹力环和圆轮之间的配合,通过固定环的转动,通过拉杆拉动弹力环在活动环的内部进行转动,通过弹力环的弹力,使得对圆轮向活动环的内壁进行挤压,使得固定环的转动时的阻力变大,使得在卷线的过程中,线在电动卷线筒表面收卷的更紧实,防止卷线过松,影响后续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移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传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卡扣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拉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中:1、放线装置主体;2、移动装置;3、拉紧装置;4、电动卷线筒;5、拉车;21、齿柱;22、外壳;221、第一螺纹轮;222、第二螺纹轮;23、卷线轮;24、固定座;25、固定柱;251、第一转轮;252、皮带;253、第二转轮;26、移动杆;261、转动块;262、固定架;27、传动装置;28、移动柱;29、卡扣装置;271、防护壳;272、第一活动轮;273、固定凹槽柱;274、圆球;275、传动带;276、第二活动轮;291、活动圈;292、转动座;293、卡座;31、活动环;32、固定环;33、拉杆;
34、弹力环;35、圆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放线装置主体1,放线装置主体1包括有拉车5,拉车5的顶部设置有电动卷线筒4,电动卷线筒4的一侧设置有移动装置2,移动装置2的一侧设置有拉紧装置3,移动装置2包括有齿柱21,齿柱2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4,固定座24的底部与拉车5的顶部固定连接,齿柱2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柱25和移动杆26,拉紧装置3包括有活动环31,活动环3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环32和拉杆33,齿柱2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外壳22,外壳22的顶部与固定柱25的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柱25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卷线轮23,卷线轮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251,第一转轮25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皮带252,皮带252的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轮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包括放线装置主体(1),所述放线装置主体(1)包括有拉车(5),所述拉车(5)的顶部设置有电动卷线筒(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卷线筒(4)的一侧设置有移动装置(2),所述移动装置(2)的一侧设置有拉紧装置(3);所述移动装置(2)包括有齿柱(21),所述齿柱(2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4),所述固定座(24)的底部与拉车(5)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齿柱(2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柱(25)和移动杆(26);所述拉紧装置(3)包括有活动环(31),所述活动环(3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环(32)和拉杆(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柱(2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外壳(22),所述外壳(22)的顶部与固定柱(2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25)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卷线轮(23),所述卷线轮(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251),所述第一转轮(25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皮带(252),所述皮带(252)的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轮(253),所述第二转轮(25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动块(261),所述转动块(261)的内壁与移动杆(26)的外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勘察测绘工程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26)的外壁与齿柱(2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动块(26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固定架(262),所述固定架(262)的顶部与外壳(22)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262)的一侧设置有传动装置(27),所述传动装置(27)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移动柱(28),所述移动柱(28)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轮(221),所述第一螺纹轮(221)的一端与外壳(2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轮(221)的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发周春帆
申请(专利权)人:杨秀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