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核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664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核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核容系统,包括MCU控制中心、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和DTU电源接口,所述活化放电电路连接待测电池,所述MCU控制中心与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电连接,所述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均与DTU电源接口连接,通讯电路与外部用户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定时、自动化的完成铅酸蓄电池的核容过程,极大的提高了蓄电池核容步骤的效率。高了蓄电池核容步骤的效率。高了蓄电池核容步骤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核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核容
,特别是一种电池核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直流电源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在变电站端,直流操作电源为控制回路、继电保护回路、自动装置以及事故照明等场合供电;在调度端,直流电源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不间断供电。正常情况下,直流电源由交流电源通过整流提供,并同时对直流系统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当交流电源故障或停电时,直流操作电源由铅酸蓄电池组提供,
[0003]配网自动化的后备电源铅酸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电池进行规范的充放电管理容易受各种内外部条件影响造成电池性能下降。并且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蓄电池的维护工作疏忽,造成交流断电后备电源的中断,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
[0004]目前,电力公司定期对蓄电池组进行容量核定,核容放电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繁琐、费时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核容系统,解决现有电池核容过程步骤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核容系统,包括MCU控制中心、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和DTU电源接口,所述活化放电电路连接待测电池,所述MCU控制中心与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电连接,所述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均与DTU电源接口连接,通讯电路与外部用户端连接。
[0007]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本技术中,MCU控制中心通过活化放电电路启动待测电池活化放电,启动活化时,MCU控制中心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到电源模块已经开始处于放电工作状态;待测电池输出的电流通过DTU电源接口输出至检测电路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上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控,通过MCU库里的电池型号放电曲线进行对比,检测出电池的实际容量值,后通过通讯电路传送给用户端,本电池核容系统能够定时、自动化的完成铅酸蓄电池的核容过程,极大的提高了蓄电池核容过程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池核容系统的模块连接图,图中粗线表示提供电源连接关系。
[0010]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活化放电电路的连接图。
[0011]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检测电路的连接图。
[0012]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通讯电路的连接图。
[0013]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MCU控制中心的连接图。
[0014]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源稳压电路的连接图。
[0015]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稳压电路的连接图。
[0016]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电源控制信号电路的连接图。
[0017]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DTU接口电路的连接图。
[0018]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按键电路的连接图。
[0019]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显示面板电路的连接图。
[0020]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部接口J1的连接图。
[0021]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显示面板接口J5和J4的连接图。
[0022]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电源接口端子LED6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4]请参阅图1

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核容系统,包括MCU控制中心、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DTU电源接口、电源稳压电路和继电器稳压电路,所述活化放电电路连接待测电池,所述MCU控制中心与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电连接,所述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均与DTU电源接口连接,通讯电路与外部用户端连接。
[0025]活化放电电路包括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7、二极管D3、电阻R8、电容C8、有极性电容C9、稳压二极管D4、电阻 R5、电阻R4、二极管D1、MOS管Q1、电阻R9、电阻R10、电阻R6、电阻R7、二极管D2、MOS管Q2、电阻R3、电感L1、有极性电容C10、有极性电容C11、电阻R11、二极管D5、电容C15、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4、电容C12、电阻R12、电阻R14、电阻R15、双运算放大器U3、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3、有极性电容C5、有极性电容C6、继电器RLY1、二极管D6、三级管Q3和电阻R36。
[0026]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连接电容C2和+5V输入电源,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2连接VCC电源端,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4连接电容C3,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6连接电容C4,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 的引脚3、引脚5和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5连接电容C7和二极管D3阴极,二极管D3阳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D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6连接电阻R5和电阻R4,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1的阳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G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3连接电阻R9,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S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4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9连接电阻R10, 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4和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D极, 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0连接电阻R7和电阻R6,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阳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G 极,MOS管Q2的S极接地,MOS管Q2的D极连接电阻R3和电感L1,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S极,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有极性电容C10的正极、有极性电容C11的正极和DTU电源接口RL+端,有极性电容C10的负极和有极性电容C11的负极接地,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2连接电容C8、有极性电容C9正极、稳压
二极管D4阴极和二极管D阳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1、电容C8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C9阴极和稳压二极管D4阳极均接地;
[0027]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7连接二极管D5阳极和电容C15,电容C15 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 8、电阻R25和电阻R24,电阻R2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核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MCU控制中心、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和DTU电源接口,所述活化放电电路连接待测电池,所述MCU控制中心与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电连接,所述活化放电电路、检测电路、输出负载通讯电路均与DTU电源接口连接,通讯电路与外部用户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核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放电电路包括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7、二极管D3、电阻R8、电容C8、有极性电容C9、稳压二极管D4、电阻R5、电阻R4、二极管D1、MOS管Q1、电阻R9、电阻R10、电阻R6、电阻R7、二极管D2、MOS管Q2、电阻R3、电感L1、有极性电容C10、有极性电容C11、电阻R11、二极管D5、电容C15、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4、电容C12、电阻R12、电阻R14、电阻R15、双运算放大器U3、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3、有极性电容C5、有极性电容C6、继电器RLY1、二极管D6、三级管Q3和电阻R36,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连接电容C2和+5V输入电源,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2连接VCC电源端,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4连接电容C3,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6连接电容C4,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3、引脚5和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5连接电容C7和二极管D3阴极,二极管D3阳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D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6连接电阻R5和电阻R4,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1的阳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G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3连接电阻R9,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S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4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9连接电阻R10,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4和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D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0连接电阻R7和电阻R6,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阳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G极,MOS管Q2的S极接地,MOS管Q2的D极连接电阻R3和电感L1,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S极,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有极性电容C10的正极、有极性电容C11的正极和DTU电源接口RL+端,有极性电容C10的负极和有极性电容C11的负极接地,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2连接电容C8、有极性电容C9正极、稳压二极管D4阴极和二极管D阳极,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11、电容C8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C9阴极和稳压二极管D4阳极均接地;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7连接二极管D5阳极和电容C15,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DC

DC电源管理芯片U2的引脚8、电阻R25和电阻R24,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DTU电源接口RL+端,二极管D5阴极连接电容C12和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1,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2和电阻R13,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3连接电阻R14和电阻R15,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5V电源,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4接地,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8连接+5V电源,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6和引脚7连接MCU控制中心,双运算放大器U3的引脚5连接电阻R16和电阻R17,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DTU电源接口RL+端;MOS管Q1的D极连接继电器RLY1的引脚2、有极性电容C5和有极性电容C6的正极,有极性电容C5和有极性电容C6的负极接地,继电器的引脚5连接输入电压VI+端,继电器RLY1的引脚3连接待测电池和二极管D6的阴极,继电器RLY1的引脚4连接三级管Q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坤卢咸进朱锦坤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众芯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