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583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外包装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其中防锈膜主要包括作为防锈膜内层的防锈层,以及分别作为防锈膜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和防锈层之间设有抗穿刺层和高阻隔层,其中防锈层包含有防锈母粒,所述抗穿刺层位于高阻隔层和防锈层之间。具有良好的阻氧阻水功能,同时气相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分子膜,能够对金属制品起到双重防护,特别适用于咸湿地带,能够达到良好的防腐效果,还具有持久防护性和良好的低温柔韧性等。性等。性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外包装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及工程应用过程中,一些设备在长途运输或长久保存时,通常会在设备外表包覆一层外膜,主要用于防止设备受潮、油浸或氧化,气相防锈膜是今年发展较快的一种金属防护包装材料,专利号为“CN109291576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复合防锈包装材料及生产工艺,该复合防锈包装材料由内层膜和外层膜构成,内层气相防锈膜内部的缓蚀剂挥发出足量的防锈粒子吸附在包装物的表面,对包装物进行保护,同时通过纳米防护膜包裹在气相防锈膜的表面,阻隔水汽的渗透,达到防腐蚀效果。但与大多类别的防锈膜一样,均存在阻隔性较差,防锈周期较短等问题,很难适用于精密仪器或电子元件在咸湿地区的防锈包装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防锈膜难以在咸湿地区使用,其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关键在于:包括作为防锈膜内层的防锈层,以及分别作为防锈膜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和防锈层之间设有抗穿刺层和高阻隔层,其中防锈层包含有防锈母粒,所述抗穿刺层位于高阻隔层和防锈层之间。
[0006]采用以上方案,将具有防锈母粒的PE作为内层,能够更好的在包装金属物体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防锈作用,而将抗穿刺层设置在高阻隔的内侧,利用其良好的抗穿刺性和机械性能,避免金属物体尖锐部分对高阻隔层造成伤害,以此维护高阻隔层的功效,而外层和次外层除了能够用于满足一些附加功效之外,同样能够起到对高阻隔层防护的效果,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阻隔防锈防腐能力,并具有更佳的长期防护性。
[0007]作为优选:所述防锈层、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均为聚乙烯层,所述防锈层和抗穿刺层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高阻隔层与第二缓冲层之间具有第二粘接层。采用以上方案,利用粘接剂使相邻两层之间连接更紧致,以提高防锈膜整体的耐油性和柔韧性等。
[0008]作为优选: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1~60μm,抗穿刺层的厚度为1~20μm,高阻隔层的厚度为1~40μm,第一缓冲层的厚度为1~60μm。采用以上方案,其总厚度既能够满足大多数金属包装防护需求,各层性能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且避免性能失衡。
[0009]作为优选:所述高阻隔层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制得。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为高阻隔层原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而且具备对气体、油脂、溶剂类优异的阻隔性能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缓冲层内具有抗静电剂。采用以上方案,可有效减少静电在防锈膜表面的积累。
[0011]作为优选:单位面积的防锈层内防锈母粒的质量比为1%

32%。优选该质量比的防锈母粒,在保证其具有良好防锈能力的基础上,不会显著增加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一定的机械强度。
[0012]基于上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0013]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的制备方法,其关键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4]S1,选用40~90份聚乙烯,1~20份防锈母粒,以及1~5份开口剂混合形成防锈层基材;
[0015]S2,选用聚酰胺6作为抗穿刺层的原材料;
[0016]S3,选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为高阻隔层原材料;
[0017]S4,选用50~90份的聚乙烯,以及3~30份的色母混合形成第二缓冲层基材;
[0018]S5,选用50~90份的聚乙烯,1~20份的抗静电剂,以及1~5份的爽滑剂混合形成第一缓冲层基材;
[0019]S6,将步骤S1至S5制得的基材和原材料,以及用于形成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的粘接剂加入多层吹膜共挤设备中进行挤出,其中防锈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60~230℃,第一粘接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80~240℃,抗穿刺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220~270℃,高阻隔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70~230℃,第二粘接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70~240℃,第二缓冲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70~230℃,第一缓冲层的熔融挤出温度为170~230℃。
[0020]采用以上方案,可相对提高生产制备效率,同时以上述参数进行制备,可保证防锈膜的整体性能,确保各层粘接稳定可靠,不易分层等。
[002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6中,多层吹膜共挤设备的出料牵引速度为10~20m/min。采用以上方案,在此牵引速度范围之内,可有效保证防锈膜成品的稳定性。
[0022]作为优选:所述聚乙烯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或茂金属聚乙烯和/或低密度聚乙烯。可根据生产条件和参数需求选择单一聚乙烯或多种聚乙烯组合的进行生产,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性。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及其制备方法,具有良好的阻氧阻水功能,同时气相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分子膜,能够对金属制品起到双重防护,特别适用于咸湿地带,能够达到良好的防腐效果,还具有持久防护性和良好的低温柔韧性等。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7]参考图1所示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防锈层1、抗穿刺层3、高阻隔层4、第二缓冲层6和第一缓冲层7,其中防锈层1中含防锈母粒,具体实施时,防锈层1、第二缓冲层6和第一缓冲层7的主要材料为聚乙烯(PE),而抗穿刺层3采用聚酰胺6(PA6)制得,高阻隔层4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制得,为提高相邻层状结构之间的粘
接性,防止分层,故在防锈层1和抗穿刺层3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2,高阻隔层4与第二缓冲层6之间具有第二粘接层5。
[0028]由于防锈膜通常用于包装金属器件,而金属器件常有棱角和尖锐凸起的部分,故将抗穿刺性能和机械性都较好的聚酰胺6(PA6)作为抗穿刺层3设置于高阻隔层4内侧,可避免对高阻隔层4的损伤,另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具备良好的气体阻隔性,可防止防锈层1中的缓蚀成分向外挥发以及外界氧气向内渗入,同时更外层的第二缓冲层6和第一缓冲层7所采用的聚乙烯带有的烃基官能团对水具有良好的阻隔性,避免了内侧的EVOH因吸水而产生气体阻隔性下降的情况发生。
[0029]本申请中高阻隔气相防锈膜的厚度为30~130μm,基于上述总厚度,为充分发挥各层性能且避免性能失衡,实施时优选防锈层1的厚度为:1~60μm,抗穿刺层3的厚度为1~20μm,高阻隔层4的厚度为1~40μm,第一缓冲层7的厚度为1~60μm。
[0030]此外,为满足精密仪器的使用,故在第一缓冲层7制备时添加有抗静电剂,以防止或减少静电在防锈膜表面的堆积。另外单位面积的防锈层1内防锈母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防锈膜内层的防锈层(1),以及分别作为防锈膜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第一缓冲层(7)和第二缓冲层(6),所述第二缓冲层(6)和防锈层(1)之间设有抗穿刺层(3)和高阻隔层(4),其中防锈层(1)包含有防锈母粒,所述抗穿刺层(3)位于高阻隔层(4)和防锈层(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层(1)、第一缓冲层(7)和第二缓冲层(6)均为聚乙烯层,所述防锈层(1)和抗穿刺层(3)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2),所述高阻隔层(4)与第二缓冲层(6)之间具有第二粘接层(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层(1)的厚度为1~60μm,抗穿刺层(3)的厚度为1~20μm,高阻隔层(4)的厚度为1~40μm,第一缓冲层(7)的厚度为1~60μ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隔层(4)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制得。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层(7)内具有抗静电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的防锈层(1)内防锈母粒的质量比为1%~32%。7.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高阻隔气相防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淼洁江钧朱昊轩华浩凯刘振国伍聪杨正和王伟光任文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