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529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包括进料部、中转部、接种部和控制部。进料部用于向装置内送入生长有组培苗的第一培养盒;进料部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传送带的旁边设置有拔苗模块和切苗模块;中转部设置在第一传送带的末端;接种部包括第二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的上方设置有接种组件;第二传送带的末端设置有封口组件。控制部包括控制面板和识别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将第一培养盒内的组培苗切割接种到第二培养盒中,接种效率高,速度快,不需要人工参与,解放劳动力,接种过程的污染率低,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足够的组培苗。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足够的组培苗。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足够的组培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马铃薯组培苗繁育
,特别是涉及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在迭代种植过程中,极易感染病毒导致退化,表现为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利用茎尖组培脱毒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可解决马铃薯种性退化、大幅度提高产量,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平均增产30%

50%。组培技术以其快速繁殖和脱毒等优势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0003]目前,马铃薯组培快繁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依靠人力、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存在人力手工接种速度慢、快繁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容易发生污染等缺点。而且随着人工成本的逐年增长,尤其在国内面临着劳力日益老龄化和新生代劳力日益短缺问题,依赖人工已经无法满足马铃薯组培快繁生产发展需求。
[0004]因此,现行的组培快繁方式急需进行技术革新,采用组培快繁智能机械手操作和自动化生产技术,以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0005]目前已经存在部分自动切苗装置,如一种组培苗茎段机械化移植方法(CN 109673518A),利用机器人视觉技术对条状组培苗茎段的节点进行识别定位,机器人根据节点位置进行组培苗茎段的移植相关作业,具体步骤包括取苗、切割、插植;该技术能完成手工移植作业到机械化移植作业的转换,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创造无人扰动的干净的无菌环境,降低污染水平,提高苗的存活率。但是该技术只是简单地进行试管到试管、单株组培苗茎段到单株带叶茎段的识别、取苗、切割、插植等操作,还达不到组培瓶到组培瓶、组培苗茎段群到组培茎段群的识别、取苗、切割、插植等操作,完成不了组培快繁产业化规模要求。
[0006]又如,一种马铃薯试管苗快繁系统(CN 112385543A),存在以下问题:1.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与理想的“协助接种机器人”或“接种机器人”尚有一定距离,仍需要实验人员的参与进行部分工序的人工步骤;需要借助超净工作台,因此,该技术尚不能真正地解决马铃薯试管苗人工扩繁用工量大、效率低、污染率大等问题;2.该技术切段和扦插精准度不高,需要操作人员用脚踩触发开关或者手按开关,切刀机构往复切断马铃薯试管苗若干段,每段带一个腋芽,靠操作人员按下触发开关进行手工控制,随意性增加;不能保证培养瓶中接种切段的均匀性。因此该技术不能替代人工高效快速准确地实现自动切段、扦插,难以应用于生产实际;3不能实现流水线作业,耗时较长,工作效率较低,一次一个节短,通量低,工作效率低。
[0007]因此亟需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包括
[0010]进料部,所述进料部用于向装置内送入生长有组培苗的第一培养盒;所述进料部包括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的旁边设置有拔苗模块和切苗模块;
[0011]中转部,所述中转部用于转运所述切苗模块切割出的组培苗茎段;所述中转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末端;
[0012]接种部,所述接种部用于将所述组培苗茎段接种到第二培养盒中;所述接种部包括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方设置有接种组件;所述接种组件与所述中转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传送带的末端设置有封口组件;
[0013]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控制面板和识别组件。
[0014]优选的,所述拔苗模块与所述第一培养盒内的所述组培苗相适配;所述拔苗模块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由下到上设置有夹持机械手、切根剪刀和拔苗机械手;所述夹持机械手与所述第一培养盒相适配,所述夹持机械手对应设置有回收箱。
[0015]优选的,所述切苗模块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所述立柱上由下到上滑动连接有拾取组件和剪切组件;所述拾取组件和所述剪切组件均与所述组培苗对应设置;所述剪切组件与所述中转部对应设置;所述拾取组件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的侧壁铰接有两个对应设置的夹条。
[0016]优选的,所述剪切组件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的侧壁垂直固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刀座,所述刀座的底端垂向滑动连接有若干切刀;所述切刀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刀片;两所述刀片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切苗夹;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刀片和所述切苗夹相互联动。
[0017]优选的,所述切苗夹包括两个铰接的夹齿,两所述夹齿相互靠近的一端固接有若干夹持弹簧,所述夹持弹簧的末端固接有柔性片。
[0018]优选的,所述接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顶端的横梁,所述横梁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回转座,所述回转座的侧壁固接有导轨,所述导轨的底端通过丝杠滑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所述导轨垂直;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固接有拾取头。
[0019]优选的,所述拾取头包括拾取筒,所述拾取筒的顶端与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固接;所述拾取筒的底端固接有柔性块;所述拾取筒内腔的顶面固接有抽吸筒,所述抽吸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
[0020]优选的,所述识别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第一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与所述控制面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切苗模块电性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识别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回转座底端的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与所述控制面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接种组件和所述封口组件电性连接。
[0022]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
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将装有组培苗的第一培养盒放到第一传送带上,拔苗模块将第一培养盒内的组培苗拔出并将组培苗的根切断,切断根后的组培苗到切苗模块进行切割,形成新的组培苗茎段;剪切后的组培苗茎段被转运到中转部上,与现有技术中的人工通过剪刀切苗方法相比效率高、有效替代人工手工操作;将装有培养基的第二培养盒放到第二传送带上,通过接种组件将中转部上的组培苗茎段接种到第二培养盒中,最后由封口组件封口;整个接种过程均自动进行,无需人工劳动,效率高,污染率低。本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将第一培养盒内的组培苗切割接种到第二培养盒中,接种效率高,速度快,不需要人工参与,污染率低,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足够的组培苗。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部,所述进料部用于向装置内送入生长有组培苗(1)的第一培养盒(2);所述进料部包括第一传送带(3),所述第一传送带(3)的旁边设置有拔苗模块和切苗模块;中转部,所述中转部用于转运所述切苗模块切割出的组培苗茎段(4);所述中转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3)的末端;接种部,所述接种部用于将所述组培苗茎段(4)接种到第二培养盒(5)中;所述接种部包括第二传送带(6),所述第二传送带(6)的上方设置有接种组件;所述接种组件与所述中转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传送带(6)的末端设置有封口组件(36);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控制面板(7)和识别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拔苗模块与所述第一培养盒(2)内的所述组培苗(1)相适配;所述拔苗模块包括固定柱(8),所述固定柱(8)上由下到上设置有夹持机械手(9)、切根剪刀(10)和拔苗机械手(37);所述夹持机械手(9)与所述第一培养盒(2)相适配,所述夹持机械手(9)对应设置有回收箱(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苗模块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12),所述立柱(12)上由下到上滑动连接有拾取组件和剪切组件;所述拾取组件和所述剪切组件均与所述组培苗(1)对应设置;所述剪切组件与所述中转部对应设置;所述拾取组件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立柱(12)上的第一滑套(13),所述第一滑套(13)的侧壁铰接有两个对应设置的夹条(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铃薯组培苗全自动高通量组培快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组件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立柱(12)上的第二滑套(15);所述第二滑套(15)的侧壁垂直固接有滑杆(16),所述滑杆(16)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刀座(17),所述刀座(17)的底端垂向滑动连接有若干切刀(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彦萍王芸翡张武吕和平吴雁斌梁宏杰贾小霞王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