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多通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5248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多通阀,包括柱状的主动阀芯及设于主动阀芯下方的柱状的从动阀芯,所述主动阀芯及从动阀芯可转动地设于阀体内,所述从主动阀芯和从动阀芯之间设置有辅助驱动组件,主动阀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在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主动阀芯及所述从动阀芯每层流道区连通的设定数量的流通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集成可比例调节的多通阀,能够对多个流体系统进行控制。能够对多个流体系统进行控制。能够对多个流体系统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多通阀


[0001]本技术属于流体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集成多通阀。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进步,控制系统的改进,对流体回路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拥有该流体回路的设备功能越来越齐全,涉及到车辆、新能源车等多种设备装置,特别是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交换控制,比如乘员舱、空调系统、动力电池、电子控制系统等的温度控制。
[0003]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控制系统越趋复杂,为了实现整车多种控制及运行模式,流体回路中会涉及到多个控制流体流向的换向阀和多个驱动机构,且流道布置复杂。
[0004]现有技术中的八通阀或九通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精密的控制需求和使用,需要开发出集成度更高、控制精度更好以及操控性更强的阀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集成多通阀,以提高阀门的集成度及可控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的一种集成多通阀,包括柱状的主动阀芯及设于主动阀芯下方的柱状的从动阀芯,所述主动阀芯及从动阀芯可转动地设于阀体内,所述主动阀芯和从动阀芯之间设置有辅助驱动组件,主动阀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
[0008]所述辅助驱动组件包括辅助驱动腔和辅助驱动块,所述辅助驱动腔设置在主动阀芯和从动阀芯之间,所述辅助驱动块设置在主动阀芯上,从动阀芯上设置有与辅助驱动块相匹配的承接面;
[0009]所述主动阀芯包括圆形的第一顶板及与第一顶板同轴线设置的圆形的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与第一中心板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若干份的流道区;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若干份的流道区;
[0010]第一顶板与第一中心板之间的流道区形成为第一层流体通道;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之间的流道区形成为第二层流体通道;
[0011]所述从动阀芯包括第二顶板及第二底板,第二顶板与第二底板之间设有中间板,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有扇形区,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第三层流体通道;
[0012]所述第二底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有扇形区,第二底板与中间板之间的扇形区形成第四层流体通道。
[0013]在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主动阀芯及所述从动阀芯每层流道区连通的设定数量的流通口。
[0014]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层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道腔、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所述第一流道腔、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均设置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相邻设置;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之间
设置有隔板;第二流道腔与第一流道腔以及第三流道腔和第一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断;
[0015]所述第二层流体通道包括第四流道腔、第五流道腔、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所述第四流道腔、第五流道腔、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均设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四流道腔与第七流道腔沿其所在圆心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流道腔与第五流道腔之间、第五流道腔与第六流道腔之间、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之间均设有隔板;第七流道腔和第四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断;
[0016]且,第二流道腔与第五流道腔贯通设置,第三流道腔与第六流道腔贯通设置。
[0017]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流道腔和第四流道腔的扇形流道区大小适配,且第一流道腔与第四流道腔交错设置,交错面积为扇形流动区面积的一半。
[0018]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底板与中间板之间的扇形区的数量与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扇形区的数量相同且交错设置,即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的扇形区的边界,即是第二底板与中间板扇形区的起始处。
[0019]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在流通口的位置与主动阀芯、从动阀芯之间设有密封件。
[0020]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每个流通口在阀芯转动到密封位置时,刚好连通至对应的一个扇形区,对应的扇形区即为流通口直接连通的扇形区,所述阀体上设有的流通口的数量为12个,其中第一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设置为4个、第二层流体通道、第三层流体通道、第四层流体通道设有的流通口数量分别为3个。
[0021]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依次相邻排列,第二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也依次相邻排列,第三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依次相邻排列,第四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依次相邻排列;通过转动,使每层流体通道能够与其所对应的流通口连通或关闭。
[0022]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从左至右分别设为A1、A2、A3、A4,第二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从左至右分别设为B1、B2、B3,第三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11从左至右设为C1、C2、 C3;第三层流体通道的流通口从左至右设为D1、D2、D3。
[002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成多通阀的控制方法,驱动装置旋转46.5度,主动阀芯带动从动阀芯转动46.5度,然后主动阀芯回转46.5度回到初始位置;
[0024]此时,第二流道腔与流通口A3正对,第三流道腔与流通口A4正对,同时,第五流道腔与流通口B3正对;由于第二流道腔和第五流道腔贯穿设置,使流通口A3和流通口B3连通;
[0025]在第一种模式的转动量下,第八流道腔分别与流通口C1和流通口C2正对,使流通口C2和流通口C1连通;第九流道腔分别与流通口D1和流通口D2正对,使流通口D2和流通口D1连通。
[002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成多通阀的控制方法,驱动装置旋转93度,主动阀芯带动从动阀芯转动93度,然后主动阀芯反转230度;
[0027]此时,第一流道腔与流通口A3和流通口A4正对,使流通口A3和流通口A4 连通,第七流道腔与流通口B2和流通口B3正对;使流通口B2和流通口连通;第九流道腔与流通口D2和流通口D3正对,使流通口D2和流通口D3连通。
[002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成多通阀的控制方法,驱动装置旋转93度,主动阀芯带动从动阀芯转动93度,然后主动阀芯反转140度;
[0029]此时,第二流道腔与流道口A2正对,第三流道腔与流道口A3正对,第五流道腔与流道口B2正对,第六流道腔与流道口B3;由于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五流道腔和第六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板,且第二流道腔与第五流道腔贯通设置,第三流道腔与第六流道腔之间贯通设置;
[0030]因此,使流道口A2和流道口B2连通,流道口A3和流道口B3连通,实现跨层级通断控制。
[0031]此时第九流道腔与流道口D2和流道口D3正度,使流道口D2和流道口D3 连通。
[003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成多通阀的控制方法,从动阀芯保持初始位置不变,主动阀芯翻转140度;
[0033]此时,第一流道腔与流道口A3和流道口A4正对,使流道口A3和流道口A4 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多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的主动阀芯及设于主动阀芯下方的柱状的从动阀芯,所述主动阀芯及从动阀芯可转动地设于阀体内,所述主动阀芯和从动阀芯之间设置有辅助驱动组件,主动阀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辅助驱动组件包括辅助驱动腔和辅助驱动块,所述辅助驱动腔设置在主动阀芯和从动阀芯之间,所述辅助驱动块设置在主动阀芯上,从动阀芯上设置有与辅助驱动块相匹配的承接面;所述主动阀芯包括圆形的第一顶板及与第一顶板同轴线设置的圆形的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与第一中心板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若干份的流道区;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若干份的流道区;第一顶板与第一中心板之间的流道区形成为第一层流体通道;第一中心板和第一底板之间的流道区形成为第二层流体通道;所述从动阀芯包括第二顶板及第二底板,第二顶板与第二底板之间设有中间板,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有扇形区,第二顶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第三层流体通道;所述第二底板与中间板之间形成有扇形区,第二底板与中间板之间的扇形区形成第四层流体通道;在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主动阀芯及所述从动阀芯每层流道区连通的设定数量的流通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道腔、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所述第一流道腔、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均设置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相邻设置;第二流道腔和第三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二流道腔与第一流道腔以及第三流道腔和第一流道腔之间设置有隔断;所述第二层流体通道包括第四流道腔、第五流道腔、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所述第四流道腔、第五流道腔、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均设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四流道腔与第七流道腔沿其所在圆心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流道腔与第五流道腔之间、第五流道腔与第六流道腔之间、第六流道腔和第七流道腔之间均设有隔板;第七流道腔和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坤唐俊屈怀里曹威杨曦李华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万友滤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