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中影响微污染物活性炭吸附的竞争性有机物的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鉴定影响水中活性炭吸附微污染物的竞争性有机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中微污染物的赋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活性炭吸附是水处理中控制微污染物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微污染物的活性炭去除效率普遍受到水中共存的背景有机物的吸附竞争。水中背景有机物是一类高度复杂的混合物,其来源丰富(如动植物残体的腐殖化产物、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代谢产物、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有机物等),并且在水中可以因化学作用(如水解、生物降解等)进一步转化,故其分子组成极其复杂,且不同水中背景有机物的浓度、特性都存在一定差异。由于水中微污染物通常较低(ng/L
–
μg/L),天然水(城市污水)中背景有机物含量较高(mg/L),因此背景有机物通过炭孔堵塞和吸附位点的直接竞争可以显著降低天然水(或城市污水)中微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去除效率。
[0003]不同分子性质的背景有机物具有不同的吸附竞争能力,一般认为低分子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中影响活性炭吸附微污染物的竞争性有机物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向水中分2次加入活性炭,对水分别进行2次活性炭吸附处理;然后比较微污染物在纯水中,与在经过第1次活性炭处理后的水中的活性炭吸附去除率;微污染物在经过第1次活性炭处理后水中的活性炭吸附去除率大于等于在纯水中的活性炭吸附去除率时,即可确认在第1次活性炭吸附处理时,相应活性炭投加浓度下的被活性炭吸附的背景有机物为该微污染物的竞争性背景有机物;相应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为水中影响活性炭吸附该微污染物的竞争吸附有机物占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次活性炭吸附处理为:向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梯度的活性炭,进行活性炭吸附处理;接着测定活性炭吸附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然后计算不同浓度梯度的活性炭投加量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次活性炭吸附处理为:向进行了第一次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的水中加入待确定的微污染物;接着加入活性炭,进行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处理;然后在测定第二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水中的微污染物的浓度,并计算微污染物在水中的去除率。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水为天然水或/和城市污水。5.一种水中影响活性炭吸附微污染物的竞争性有机物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测定水中初始溶解性有机碳浓度DOC1;2)根据测定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确定对水进行第一次活性炭吸附处理时,所需投加到水中的最大活性炭投加浓度D
max
,其中水中最大活性炭投加浓度与初始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的比值为20
‑
30:1,即水中每含有1mg/L溶解性有机碳,投加活性炭后,水中最大活性炭投加浓度为20
‑
30mg/L(D
max
:DOC1=(20
‑
30):1);3)分别精确量取N份水,按照最大活性炭投加浓度的2.5%
‑
100%的投加梯度量,向每份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梯度的活性炭,进行第一活性炭吸附处理;4)第一活性炭吸附处理结束后,过滤,去除投加的活性炭,收集过滤液,获得第一吸附水;然后测定第一吸附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并计算不同活性炭投加浓度下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5)向第一吸附水中添加具有健康或感官风险的典型微污染物,配制成微污染物
‑
水混合液,并进行微污染物浓度测定,其中微污染物
‑
水混合液中的微污染物的浓度为1
‑
10μg/L;接着向微污染物
‑
水混合液中投加活性炭,进行第二次活性炭吸附;6)第二次活性炭吸附处理结束后,过滤,去除投加的活性炭,收集过滤液,获得第二吸附水;然后测定第二吸附水中的微污染物含量,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建伟,王齐,杨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