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165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4
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工业园区生活污水经格栅拦截,通过管道流入组合处理池,电极板电解污水产生的气泡与吸渣机联用,吸附去除水中悬浮污物,期间部分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也被电解氧化还原。生物活性炭池中曝气源自组合池内部气体循环和部分空气流入,并设折板增加水力停留时间。臭氧消毒池内污水进行杀菌消毒,最后出水溢流排出。O2及未反应O3经收集由导气管输送回电气浮池二次利用,起吸附和氧化降解作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气体最终经生物活性炭池上方的集气口收集,并输送至好氧池中,最后进入厌氧池内发酵。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促进工业园区中水回用建设,同时气体资源可回收利用,对环境影响较低。境影响较低。境影响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电气浮池、生物活性炭池和臭氧消毒池所组成的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现有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装置及工艺普遍较为复杂,占地面积较大,基建费用较高,初期资金投入较大。在水处理过程中也常投加化学试剂,水质安全存在隐患。同时污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CO2的排放,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设计研发一种投资成本较低,基建面积较小,能减少甚至避免化学试剂的投加,遵循“绿色科学”原则,能将气体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池已势在必行。在有效开辟“第二水源”同时,缓解工业园区用水压力,进而降低工业园区水费开支。降低生产成本,也保护周边自然环境,为企业员工营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当前市面上现有中水回用处理池普遍存在的弊端,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水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安全环保减排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所述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气浮池、生物活性炭池、臭氧消毒池,以及电极板1、吸渣机 2、细滤网、配气管路、生物活性炭5、风机、导气管、止回阀、阀门、排水口、溢流堰、折板12、通风口13、提升泵进水口14、出水口15、输水管16和提升泵17;
[0006]所述的细滤网包括第一细滤网3a、第二细滤网3b和第三细滤网3c;所述的配气管路包括第一配气管路4a、第二配气管路4b和第三配气管路4c;所述的风机包括第一风机6a、第二风机6b、第三风机6c、第四风机6d和第五风机6e;所述的导气管包括第一导气管7a、第二导气管7b和第三导气管7c;所述的止回阀包括第一止回阀8a、第二止回阀8b和第三止回阀8c;所述的阀门包括第一阀门9a、第二阀门9b、第三阀门9c和第四阀门9d;所述的排水口包括第一排水口10a、第二排水口10b和第三排水口10c;所述的溢流堰包括第一溢流堰11a、第二溢流堰11b和第三溢流堰11c;
[0007]所述的电极板1设置于电气浮池的四侧池壁上,用于电解生活污水产生H2和O2,利用气泡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强吸附能力,使污水中的悬浮污物附着于气泡并上浮至水面,成为较易去除的浮渣,同时重金属离子及其一些溶解性污染物将直接被电解氧化还原成重金属或其他一些无害的或沉淀的物质得到去除,利于后续活性炭吸附;
[0008]所述的第一细滤网3a设置于电气浮池右上方出水口处,用于拦截悬浮污染物;所述的第二细滤网3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内,用于拦截膨胀漂浮的生物活性炭;所述的第三细滤网3c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右上方出水口处,用于拦截生物活性炭,防止其流入臭氧消毒池内造成生物活性炭流失和出水水质恶化;
[0009]所述的吸渣机2设置于靠近第一细滤网3a处上方,用于清除浮于电气浮池水面的悬浮污物;
[0010]所述的第一配气管路4a并联设置于电气浮池底部,在所述的第一风机6a 工作下,将臭氧消毒池内气体经连接在臭氧消毒池上部的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 输送至电气浮池内进行曝气,回用的O3与电气浮协同净化污水,实现气体的回收利用,提高臭氧利用率;
[0011]所述的第二配气管路4b并联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底部,在第五风机6e的作用下,经第二导气管7b将电气浮池中产生的气体和经通风口13进入电气浮池中的空气抽吸并输送到生物活性炭池中进行曝气,实现电气浮池内气体的回收利用;
[0012]所述的第三配气管路4c并联设置于臭氧消毒池底部,用于通入O3,对处理水进行杀菌消毒;
[0013]所述的生物活性炭5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内,优选颗粒活性炭;
[0014]所述的第一风机6a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上,用于抽吸和输送臭氧消毒池中的气体;
[0015]所述的第二风机6b、第三风机6c、第四风机6d设置于所述的第三导气管 7c的三个分支管上,用于抽吸和输送生物活性炭池中产生的气体,将其通入好氧池中反应,而后进入厌氧池内进行发酵;
[0016]所述的第二止回阀8b设置于所述的提升泵进水口14的输水管路上,防止电气浮池内污水回流至输水管路中;
[0017]所述的第一止回阀8a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管路上,防止气体回流至臭氧消毒池中;
[0018]所述的第三止回阀8c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导气管7b管路上,防止气体回流至电气浮池中;
[0019]所述的第一阀门9a和输水管16设置于电气浮池底部,用于电气浮池工作结束后,将池内剩余污水在提升泵17的作用下输送至生物活性炭池,所述的第一阀门9a控制输水管16开闭状态;
[0020]所述的第二阀门9b、第三阀门9c和第一排水口10a、第二排水口10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下方,通过控制阀门启闭状态,调节生物活性炭池内污水的存储和排放以及更换生物活性炭;
[0021]所述的第四阀门9d和第三排水口10c设置于臭氧消毒池下方,通过控制阀门启闭状态,调节臭氧消毒池内污水的存储和排放;
[0022]所述的第一溢流堰11a设置于电气浮池与生物活性炭池相邻处上方,处理水经其从电气浮池溢流至生物活性炭池;
[0023]所述的第二溢流堰11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与臭氧消毒池相邻处上方,高度小于所述的溢流堰11a,处理水经其从生物活性炭池溢流至臭氧消毒池;
[0024]所述的第三溢流堰11c设置于臭氧消毒池末端,处理水经其排出;
[0025]所述的折板12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内,并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使污水在生物活性炭池内呈蛇形流布,用于增加污水在池内的水力停留时间,改善水力条件,保证生物处理效果;
[0026]所述的通风口13设置于所述的溢流堰11a上方,使装置与外界连通,保证装置内空
气流通,防止生物活性炭池内好氧微生物在未曝气时因缺氧导致活性降低甚至失活,降低污水处理效果;
[0027]所述的提升泵进水口14设置于电气浮池一侧下方,工业园区生活生活污水经格栅处理后,由提升泵加压,通过所述的提升泵进水口14进入电气浮池;
[0028]所述的出水口15设置于臭氧消毒池一侧下方,处理水经所述的第三溢流堰 (11c溢流排出。
[0029]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板1设置于电气浮池池壁四侧,当生活污水通过提升泵进水口14进入电气浮池后,会在电极板1上发生电极反应,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H2和O2产生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强吸附能力的气泡,水中的微粒杂质附在气泡上而浮至水面,成为较易去除的浮渣,浮渣被第一细滤网3a拦截于水面从而被吸渣机吸走清除,同时重金属离子及其一些溶解性污染物将直接被电解氧化还原成重金属或其他一些无害的或沉淀的物质得到去除,SS浓度得以降低,利于后续活性炭吸附;
[0030]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配气管路4a并联设置于电气浮池底部,在所述的第一风机6a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组合处理池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气浮池、生物活性炭池、臭氧消毒池,以及电极板(1)、吸渣机(2)、细滤网、配气管路、生物活性炭(5)、风机、导气管、止回阀、阀门、排水口、溢流堰、折板(12)、通风口(13)、提升泵进水口(14)、出水口(15)、输水管(16)和提升泵(17);所述的细滤网包括第一细滤网(3a)、第二细滤网(3b)和第三细滤网(3c);所述的配气管路包括第一配气管路(4a)、第二配气管路(4b)和第三配气管路(4c);所述的风机包括第一风机(6a)、第二风机(6b)、第三风机(6c)、第四风机(6d)和第五风机(6e);所述的导气管包括第一导气管(7a)、第二导气管(7b)和第三导气管(7c);所述的止回阀包括第一止回阀(8a)、第二止回阀(8b)和第三止回阀(8c);所述的阀门包括第一阀门(9a)、第二阀门(9b)、第三阀门(9c)和第四阀门(9d);所述的排水口包括第一排水口(10a)、第二排水口(10b)和第三排水口(10c);所述的溢流堰包括第一溢流堰(11a)、第二溢流堰(11b)和第三溢流堰(11c);所述的电极板(1)设置于电气浮池的四侧池壁上;所述的第一细滤网(3a)设置于电气浮池右上方出水口处,用于拦截悬浮污染物;所述的第二细滤网(3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内,用于拦截膨胀漂浮的生物活性炭;所述的第三细滤网(3c)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右上方出水口处,用于拦截生物活性炭,防止其流入臭氧消毒池内造成生物活性炭流失和出水水质恶化;所述的吸渣机(2)设置于靠近第一细滤网(3a)处上方,用于清除浮于电气浮池水面的悬浮污物;所述的第一配气管路(4a)并联设置于电气浮池底部,在所述的第一风机(6a)工作下,将臭氧消毒池内气体经连接在臭氧消毒池上部的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输送至电气浮池内进行曝气,回用的O3与电气浮协同净化污水,实现气体的回收利用,提高臭氧利用率;所述的第二配气管路(4b)并联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底部,在第五风机(6e)的作用下,经第二导气管(7b)将电气浮池中产生的气体和经通风口(13)进入电气浮池中的空气抽吸并输送到生物活性炭池中进行曝气,实现电气浮池内气体的回收利用;所述的第三配气管路(4c)并联设置于臭氧消毒池底部,用于通入O3,对处理水进行杀菌消毒;所述的生物活性炭(5)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内;所述的第一风机(6a)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上,用于抽吸和输送臭氧消毒池中的气体;所述的第二风机(6b)、第三风机(6c)、第四风机(6d)设置于所述的第三导气管(7c)的三个分支管上,用于抽吸和输送生物活性炭池中产生的气体,将其通入好氧池中反应,而后进入厌氧池内进行发酵;所述的第二止回阀(8b)设置于所述的提升泵进水口(14)的输水管路上,防止电气浮池内污水回流至输水管路中;所述的第一止回阀(8a)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导气管(7a)管路上,防止气体回流至臭氧消毒池中;所述的第三止回阀(8c)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导气管(7b)管路上,防止气体回流至电气浮池中;
所述的第一阀门(9a)和输水管(16)设置于电气浮池底部,用于电气浮池工作结束后,将池内剩余污水在提升泵(17)的作用下输送至生物活性炭池,所述的第一阀门(9a)控制输水管(16)开闭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9b)、第三阀门(9c)和第一排水口(10a)、第二排水口(10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下方,通过控制阀门启闭状态,调节生物活性炭池内污水的存储和排放以及更换生物活性炭;所述的第四阀门(9d)和第三排水口(10c)设置于臭氧消毒池下方,通过控制阀门启闭状态,调节臭氧消毒池内污水的存储和排放;所述的第一溢流堰(11a)设置于电气浮池与生物活性炭池相邻处上方,处理水经其从电气浮池溢流至生物活性炭池;所述的第二溢流堰(11b)设置于生物活性炭池与臭氧消毒池相邻处上方,高度小于所述的溢流堰(11a),处理水经其从生物活性炭池溢流至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瀚琨许霞刘程尹徐锦辉刘建亮康旭栋颜永晗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