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029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介电层介于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之间,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端面,两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突出部,两突出部的外表面和两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第一外电极包裹同侧的突出部且与同侧的端面连接,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第二外电极包裹同侧的突出部且与同侧的端面连接,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上述多层陶瓷电容器增加了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器
,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陶瓷介质,金属内电极,金属外电极。而多层陶瓷电容器它是一个多层叠合的结构,简单地说它是由多个简单平行板电容器的并联体。随着多层片式陶瓷电容产品可靠性和集成度的提高,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军民用电子整机和电子设备。如电脑、电话、程控交换机、精密的测试仪器、雷达通信等。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2530696A,专利名称一种多层电子组件的技术专利,公开的多层电子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以及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并且包括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第一外电极,包括延伸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一导电树脂层;以及第二外电极,包括延伸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导电树脂层。 R1和R2满足R1>R2,其中,R1被定义为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接触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2被定义为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与第一导电树脂层和第二导电树脂层接触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
[0004]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KR2019980030876U,专利名称为一种陶瓷片式电容器,公开了多个内部电极和陶瓷电介质交替层叠在第一和第二陶瓷盖之间,外部电极形成在第一陶瓷盖和第二陶瓷盖的两端,其中,外部电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陶瓷盖上形成的波状图案的不规则处。
[0005]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电容器本体与其两侧的外部电极之间的结合力较弱,电容器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即会发生外电极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于增加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从而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
[0007]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所述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
[0009]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
[0010]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电容器本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二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
[0013]优选地,所述电容器本体与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连接后整体形成规则的长方体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均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层和内层依次包覆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一突出部并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二突出部并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和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第二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二端面连接;或者,
[0016]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中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分别与电容器本体对应的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相互平齐。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材质为Ag或Sn,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中层的材质为Ni,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内层的材质为Cu。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于第一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于第二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暴露在第一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所述第二内电极暴露在第二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
[0020]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长度之和占电容器本体长度的10

30%。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的区间范围为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2.0μm。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23]技术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将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将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将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将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从而增加了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使外电极层不易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普通MLCC电容器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图2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未设置外电极的俯视图;
[0027]图4是图3中B

B的剖视图;
[0028]图5是图2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未设置外电极的立体图;
[0029]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本体,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所述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二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与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连接后整体形成规则的长方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均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层和内层依次包覆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一突出部并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二突出部并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和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鸿白付国余甜甜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昀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