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014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属于粉体材料除湿技术领域。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处理模块,所述干燥处理模块上设置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储料仓相连接,所述干燥处理模块包括干燥滚筒、与所述干燥滚筒相连接的风力压缩增压泵,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密封外壳、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搅拌滚筒,所述搅拌滚筒内侧设置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滚筒、所述搅拌叶片内的夹层中设置加热单元,所述搅拌滚筒的筒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搅拌滚筒内设置干燥颗粒球。在空心玻璃微珠粉状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材料对环境污染及对作业人员健康损害的因素,设计一种在密封条件下,结合加热、鼓风、水份压缩析出为一体的除湿装置。份压缩析出为一体的除湿装置。份压缩析出为一体的除湿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粉体材料除湿
,具体涉及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空心玻璃微珠在生产时由于其成分的特殊性,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份,因此在生产时需多次对其进行干燥,传统的干燥机仅可对空心玻璃微珠进行单次干燥,无法保证干燥后空心玻璃微珠的干燥效果。
[0003]如专利CN206450054U.采用提升机和热风机相结合的设计,空心玻璃微珠容易对提升机产生严重磨损,使用内置式提升结构,气密性效果不佳,容易造成空心玻璃微珠从传动结构处泄露,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粉体类材料进行除湿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处理模块,所述干燥处理模块上设置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储料仓相连接,
[0007]所述干燥处理模块包括干燥滚筒、与所述干燥滚筒相连接的风力压缩增压泵,
[0008]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密封外壳、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搅拌滚筒,所述密封外壳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下侧的正压舱、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上侧的负压仓,所述正压舱与所述负压仓之间设置隔压挡板,
[0009]所述搅拌滚筒内侧设置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滚筒、所述搅拌叶片内的夹层中设置加热单元,所述搅拌滚筒的筒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搅拌滚筒内设置干燥颗粒球。
[0010]所述进料口上依次连接逆止阀、蝶阀、进料漏斗,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模块的上侧,所述进料口与所述逆止阀之间设置弯管,所述蝶阀、所述进料漏斗设置在所述逆止阀的正上方,所述进料口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内。
[0011]所述出料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内的底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端上设置可插拔式阻隔网,所述出料口与所述阻隔网之间设置密封隔板,所述储料仓上设置密封盖。
[0012]所述密封外壳上设置加固钢筋,所述搅拌滚筒为倾斜放置的圆环柱,所述隔压挡板上设置与所述搅拌滚筒相互贴合的密封胶圈,所述正压舱与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负压仓与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的进风口相连接。
[0013]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上设置压缩空气储气罐、进气口,所述储气罐的底部设置排水阀,所述储气罐的侧面设置可视的观察窗口。
[0014]所述搅拌滚筒上设置驱动齿圈,所述齿圈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电板、电热丝,所述搅拌叶片为倾斜设置的金属薄片,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筒壁上的通
风孔呈散乱分布,所述干燥颗粒球包括硅胶颗粒、包裹粉状干燥剂的PP棉球。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采用外置式结构性设计,优化装置的密封效果。以搅拌滚筒为基础,实现对粉体类材料空心玻璃微珠的充分搅拌,采用驱动结构外置式的设计方案,规避传统设计方案中的密封性问题,避免粉体材料进入传动结构的缝隙中,造成驱动部件磨损过快的问题。
[0017]以风力压缩增压泵作为水份析出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高压空气压缩时,空气中的水份析出并沉降在压缩空气储气罐的底部,并由排水阀排除,实现水份的在分离。设置专用的进气口,便于提高对干燥滚筒内压缩空气的投放量。设置隔压挡板,完成风力压缩增压泵上进风口、出风口的分离。
[0018]设置进料漏斗,提高原材的倾倒速度,降低投料时间。设置可插拔式阻隔网,实现对空心玻璃微珠和干燥颗粒球间的分离,当取下可插拔式阻隔网时,即可实现对干燥颗粒球的更换。设置逆止阀可有效的杜绝,倾倒粉体类原材料时,由于材料较轻所造成的粉体类材料弥散在空气中,形成环境污染或危及人员安全。采用以电热除水、挥发除水、挥发除水为核心的设计,尽量规避化学除水的方式,降低对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
[0019]通风孔采用呈散乱分布的结构设计,高压气体在经通风孔扩散到搅拌滚筒内时,形成无序的混乱高压气流,可对在搅拌滚筒内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更加均匀再混合,优化微珠的分布特性,提高除湿时的作业效率。
[0020]采用风力压缩增压泵闭环的作业模式,即增压泵、压缩空气储气罐、正压舱、搅拌滚筒、负压仓、增压泵循环的方式,提高增压泵的功率,降低能耗,优化不必要的材料消耗。
附图说明
[0021]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弯管-1、逆止阀-2、蝶阀-3、进料漏斗-4、密封外壳-5、负压仓-6、搅拌滚筒-7、阻隔网-8、储料仓-9、风力压缩增压泵-10、压缩空气储气罐-11、驱动电机-12、通风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本实施例进一步清楚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处理模块,所述干燥处理模块上设置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储料仓9相连接,
[0026]所述干燥处理模块包括干燥滚筒、与所述干燥滚筒相连接的风力压缩增压泵10,
[0027]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密封外壳5、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5内的搅拌滚筒7,所述密封外
壳5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7下侧的正压舱、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7上侧的负压仓6,所述正压舱与所述负压仓6之间设置隔压挡板,
[0028]所述搅拌滚筒7内侧设置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滚筒7、所述搅拌叶片内的夹层中设置加热单元,所述搅拌滚筒7的筒壁上设置通风孔13,所述搅拌滚筒7内设置干燥颗粒球。
[0029]所述进料口上依次连接逆止阀2、蝶阀3、进料漏斗4,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模块的上侧,所述进料口与所述逆止阀2之间设置弯管1,所述蝶阀3、所述进料漏斗4设置在所述逆止阀2的正上方,所述进料口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7内。
[0030]所述出料口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7内的底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端上设置可插拔式阻隔网8,所述出料口与所述阻隔网8之间设置密封隔板,所述储料仓9上设置密封盖。
[0031]所述密封外壳5上设置加固钢筋,所述搅拌滚筒7为倾斜放置的圆环柱,所述隔压挡板上设置与所述搅拌滚筒7相互贴合的密封胶圈,所述正压舱与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10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负压仓6与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10的进风口相连接。
[0032]所述风力压缩增压泵10上设置压缩空气储气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处理模块,所述干燥处理模块上设置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储料仓相连接,所述干燥处理模块包括干燥滚筒、与所述干燥滚筒相连接的风力压缩增压泵,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密封外壳、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搅拌滚筒,所述密封外壳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下侧的正压舱、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位于所述搅拌滚筒上侧的负压仓,所述正压舱与所述负压仓之间设置隔压挡板,所述搅拌滚筒内侧设置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滚筒、所述搅拌叶片内的夹层中设置加热单元,所述搅拌滚筒的筒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搅拌滚筒内设置干燥颗粒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上依次连接逆止阀、蝶阀、进料漏斗,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模块的上侧,所述进料口与所述逆止阀之间设置弯管,所述蝶阀、所述进料漏斗设置在所述逆止阀的正上方,所述进料口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搅拌滚筒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除湿、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耀武蔡建武陆瑜翀李瑶王珂王亚豪赵永振史乾坤孙小康曾荣平陶新良范若彬洪聪哲代巍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圣莱特空心微珠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