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8716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的上端安装有顶框,所述底框与顶框的内部之间靠中安装有网架主体,所述底框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一侧安装有气漂,所述底框和顶框的两侧均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的内部靠前后端均安装有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支撑主体,两组所述支撑主体的内部靠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上端靠中设置有限位板,位于其中一组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两组所述支撑主体的相离两端均设置有轴承,两组所述支撑主体之间靠下以铰链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能够调节高度,适应水位变化,同时便于取下养殖成熟的牡蛎。蛎。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


[0001]本技术涉及牡蛎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

技术介绍

[0002]牡蛎是咸水双壳贝类的通称,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有些可以生产珍珠,有些肉质鲜美,广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自然界的牡蛎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借助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对牡蛎进行人工养殖;
[0003]但是现有的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在使用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现有的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在使用时,不能调节网架主体的高度,不能适应水位的变化;现有的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使用时,不便于取下已经养殖成熟的牡蛎,耗费人工和时间,给实际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在使用时,不能调节网架主体的高度,不能适应水位的变化;现有的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使用时,不便于取下已经养殖成熟的牡蛎,耗费人工和时间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的上端安装有顶框,所述底框与顶框的内部之间靠中安装有网架主体,所述底框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一侧安装有气漂;
[0007]所述网架主体包括若干组挂杆和若干组限位块,且若干组挂杆和若干组限位块呈十字交叉排列,所述底框和顶框的两侧均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的内部靠前后端均安装有折叠机构;
[0008]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支撑主体,两组所述支撑主体的内部靠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上端靠中设置有限位板,位于其中一组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两组所述支撑主体的相离两端均设置有轴承,两组所述支撑主体之间靠下以铰链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若干组所述挂杆的前端贯穿底框和顶框的前端,限位块的两侧均与底框与顶框的之间卡接,且限位块与顶框固定连接,挂杆与限位块活动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气漂的直径等于底框与顶框的厚度之和,连接条与气漂和底框均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置槽的深度等于折叠机构最大厚度处厚度的一半,且轴承的内轴与安置槽的槽壁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铰链的长度小于支撑主体的长度,且铰链的两块链片分别与两组支撑主体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块的长度大于两组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且滑槽的深度等于滑块与限位板的厚度之和,限位板与滑槽的槽壁固定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折叠机构和气漂配合底框与顶框,在完成人工养殖牡蛎的选苗育苗后,把网架放置到养殖水域中,底框与水面接触,借助气漂使整个网架漂浮在水面上,在用绳索将网架拴在养殖水域的固定桩上,避免网架随水流飘走,借助挂钩和养殖牡蛎的附着物将成串的牡蛎挂在相邻两组限位块之间的挂杆上,向上拉动顶框,折叠机构随之被拉升,脱离安置槽,待折叠机构完全展开之后,推动滑槽内部的滑块,使其中部卡在两组支撑主体的接缝处,增加网架主体的高度,因为气漂的存在,使得网架适应水位的变化;
[0015]通过设置网架主体配合顶框,当牡蛎养殖成熟以后,需要对牡蛎进行采集,将采集牡蛎的收纳盒放置在将要采集的牡蛎串的下方,由于挂杆和限位块是活动连接,而限位块和顶框是固定连接,直接抽取挂杆,挂在挂杆上的牡蛎串便会脱离挂杆,落入下方的收纳盒中,无需人为一串一串的将牡蛎串从挂杆上取下,节省人力和时间,采集完成,再将挂杆插回原来的位置,便于下一次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中网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中底框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中底框和顶框拉升后的侧视剖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中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底框;2、顶框;3、网架主体;4、气漂;5、连接条;6、挂杆;7、限位块;8、折叠机构;9、安置槽;10、支撑主体;11、轴承;12、铰链;13、滑块;14、滑槽;15、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如图1

5所示,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包括底框1,底框1的上端安装有顶框2,底框1与顶框2的内部之间靠中安装有网架主体3,底框1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条5,连接条5的一侧安装有气漂4;
[0024]网架主体3包括若干组挂杆6和若干组限位块7,且若干组挂杆6和若干组限位块7呈十字交叉排列,底框1和顶框2的两侧均开设有安置槽9,安置槽9的内部靠前后端均安装有折叠机构8;
[0025]折叠机构8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支撑主体10,两组支撑主体10的内部靠上均开设有滑槽14,滑槽14的上端靠中设置有限位板15,位于其中一组滑槽14的内部设置有滑块13,两组支撑主体10的相离两端均设置有轴承11,两组支撑主体10之间靠下以铰链12连接。
[0026]若干组挂杆6的前端贯穿底框1和顶框2的前端,限位块7的两侧均与底框1与顶框2的之间卡接,且限位块7与顶框2固定连接,挂杆6与限位块7活动连接。
[0027]气漂4的直径等于底框1与顶框2的厚度之和,连接条5与气漂4和底框1均固定连接,气漂4可以协助底框1适应水位的变化。
[0028]安置槽9的深度等于折叠机构8最大厚度处厚度的一半,且轴承11的内轴与安置槽9的槽壁固定连接,安置槽9用来收纳折叠后的折叠机构8。
[0029]铰链12的长度小于支撑主体10的长度,且铰链12的两块链片分别与两组支撑主体10固定连接,便于两组支撑主体10的折叠。
[0030]滑块13的长度大于两组限位板15之间的距离,且滑槽14的深度等于滑块13与限位板15的厚度之和,限位板15与滑槽14的槽壁固定连接,用以对滑块13进行限位,防止滑块13在滑动过程中脱离滑槽14。
[00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在使用时,首先在完成人工养殖牡蛎的选苗育苗后,把网架放置到养殖水域中,底框1与水面接触,借助气漂4使整个网架漂浮在水面上,在用绳索将网架拴在养殖水域的固定桩上,避免网架随水流飘走,借助挂钩和养殖牡蛎的附着物将成串的牡蛎挂在相邻两组限位块7之间的挂杆6上,向上拉动顶框2,折叠机构8随之被拉升,脱离安置槽9,待折叠机构8完全展开之后,推动滑槽14内部的滑块13,使其中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框(1),所述底框(1)的上端安装有顶框(2),所述底框(1)与顶框(2)的内部之间靠中安装有网架主体(3),所述底框(1)的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条(5),所述连接条(5)的一侧安装有气漂(4);所述网架主体(3)包括若干组挂杆(6)和若干组限位块(7),且若干组挂杆(6)和若干组限位块(7)呈十字交叉排列,所述底框(1)和顶框(2)的两侧均开设有安置槽(9),所述安置槽(9)的内部靠前后端均安装有折叠机构(8);所述折叠机构(8)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支撑主体(10),两组所述支撑主体(10)的内部靠上均开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的上端靠中设置有限位板(15),位于其中一组所述滑槽(14)的内部设置有滑块(13),两组所述支撑主体(10)的相离两端均设置有轴承(11),两组所述支撑主体(10)之间靠下以铰链(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人工养殖牡蛎的网架,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挂杆(6)的前端贯穿底框(1)和顶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冼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湛江市十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