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志华专利>正文

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8641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包括箱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伺服电机、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块、单槽轮和皮带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对箱体的快速左右移动,从而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电缆进行贯穿安装和检修维护时,便于将箱体从靠墙位置处拉动出来,通过转轴、传动带、方杆、方管、传动齿轮、从动齿轮、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块、环形换、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钢球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向外拉动箱体移动的同时使得若干个圆球远离橡胶套,从而方便将橡胶套张开,反之,当对箱体复位时,可将橡胶套合上,从而在达到对电缆束缚的过程中又起到了防尘的作用,为后期工作人员的检修带来便利。带来便利。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箱
,具体为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箱因其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是光电一体化设备正常工作的必要设施。
[0003]现有的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在对配电箱进行安装放置时,通常是将配电箱贴墙靠置,从而使得在对电力电缆进行贯穿安装时,较为不便,且不方便后期进行检修维护,并且现有的配电箱缺少束线机构,容易使得电缆发生缠绕,从而给后期工作人员的检修造成麻烦,且现有配电箱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低,使用体验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
[0005]为实现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前侧开设有第一开口,且所述箱体(1)的内腔顶部设有自动照明机构,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放置板(2),且所述放置板(2)的顶部右侧处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位于箱体(1)的右侧,所述箱体(1)的右侧靠近底部处插接有两个橡胶套(28),且两个所述橡胶套(28)为前后设置,两个所述橡胶套(28)的外侧均套设有圆筒(29),且所述圆筒(29)的左侧与箱体(1)的右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橡胶套(28)的外侧均设有束缚机构,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箱体(1)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第二开口,位于前侧的所述第二开口内腔前侧固定连接有防尘网(6),且所述防尘网(6)的前侧设有除尘机构,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后侧设有鼓风机(13),且所述鼓风机(13)的前侧与箱体(1)的后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前侧设有与第一开口相互匹配的箱门(5),所述箱门(5)的左侧设有若干个合页,且所述箱门(5)通过若干个合页与箱体(1)活动连接,且所述箱门(5)的前侧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把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照明机构包括壳体(15),且所述壳体(15)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内腔后侧壁靠近顶部处,所述壳体(15)的内腔左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电极片(23)且两个所述电极片(23)为上下设置,两个所述电极片(23)分别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电极片(23)的右侧设有导电块(22),所述导电块(2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绝缘板(21),且所述绝缘板(2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外侧壁与壳体(15)的内侧壁相互贴合,且所述推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L形杆(19),所述壳体(15)的右侧开设有穿孔,且所述L形杆(19)远离推板的一端贯穿穿孔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横杆(18),所述横杆(1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触头(16),且所述触头(16)的左侧与箱门(5)的右侧壁相互贴合,所述L形杆(19)的外侧套设有弹簧(20),且所述弹簧(2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壳体(15)和L形杆(19)固定连接,所述箱体(1)的内腔顶部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照明灯(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光电一体化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块(24),且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块(24)分别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处,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块(24)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放置板(2)的顶部靠近左侧处开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槽,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的底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第一限位槽内腔,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块(24)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螺纹杆(25),所述放置板(2)的顶部左侧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为前后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螺纹杆(25)的左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第一轴承内腔,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志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