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755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验用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包括安装部、定位部以及防堵机构,安装部正面上设有通气管以及定位部,通气管贯穿定位部后进入定位部底面的出气管内,防堵机构包括连接部、端盖和滤网套。贯穿安装部的连接部设于定位部下方。位于出气管下方的端盖可转动的设于连接部上,端盖的直径尺寸大于出气管的直径尺寸,该端盖用于上翻盖住出气管的管口。滤网套首端固定套于出气管外侧,滤网套末端固定设于端盖的环壁上,该滤网套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折叠、展开。在操作时,通过端盖转动带动的滤网套的展开,可对台氏液起到过滤作用,避免肠内容物堵塞通气管,保证通气管的顺利通气、供氧。供氧。供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用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中需要向盛有台氏液的麦氏浴槽持续供给氧气,以完成实验,但传统通气结构中通气管的排气出口小,实验过程中,容易被肠内容物堵住,导致气体排不出,影响实验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安装部、定位部以及防堵机构,所述安装部正面上设有通气管以及定位部,该定位部底面设有出气管,所述通气管贯穿定位部后进入所述出气管内,所述防堵机构嵌于安装部上,且防堵机构位于出气管下方,所述防堵机构包括:
[0006]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贯穿所述安装部,该连接部设于所述定位部下方;
[0007]端盖,所述端盖可转动的设于所述连接部上,该端盖位于出气管下方,且端盖的直径尺寸大于出气管的直径尺寸,该端盖用于上翻盖住出气管的管口;
[0008]滤网套,所述滤网套首端固定套于所述出气管外侧,滤网套末端固定设于所述端盖的环壁上,该滤网套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折叠、展开。
[000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通气管与定位部的衔接处设有密封圈。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端盖与连接部的铰接处设有卷簧,该卷簧两端分别与端盖以及连接部连接,当端盖覆盖于出气管管口时,卷簧处于平衡状态,该卷簧用于使端盖复位。
[00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滤网套末端固定设于所述端盖的内环壁上。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部背面设有勾环,所述勾环用于挂住离体小肠的拉线,所述勾环由连接架、连接板和挡板组成,所述连接架为L型结构,连接架底端设于连接部背面上,连接架首端通过连接板连接至挡板上,该挡板呈V字型,且挡板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挡板上端与连接部之间具有间隙,挡板下端紧贴连接部表面。
[0013]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包括安装部、定位部以及防堵机构,安装部正面上设有通气管以及定位部,通气管贯穿定位部后进入定位部底面的出气管内,防堵机构包括连接部、端盖和滤网套。贯穿安装部的连接部设于定位部下方。位于出气管下方的端盖可转动的设于连接部上,端盖的直径尺寸大于出气管的直径尺寸,该端盖用于上翻盖住出气管的管口。滤网套首端固定套于出气管
外侧,滤网套末端固定设于端盖的环壁上,该滤网套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折叠、展开。在操作时,通过端盖转动带动的滤网套的展开,可对台氏液起到过滤作用,避免肠内容物堵塞通气管,保证通气管的顺利通气、供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2中A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端盖转动、滤网套展开后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防堵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防堵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端盖转动、滤网套折叠后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包括有安装部1、定位部11以及防堵机构3,所述安装部1正面上设有通气管2以及定位部11,该定位部11底面设有出气管13,所述通气管2贯穿定位部11后进入所述出气管13内,且所述通气管2与定位部11的衔接处设有密封圈111,该密封圈111采用合成橡胶材料制成,在使用时不易老化变形,可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肠内容物从通气管2与定位部11的衔接处进入定位部11内堵塞通气管2的管口,另外,安装部1上设有限位块12,该限位块12呈U型结构,且限位块12上的开口宽度小于通气管2的直径,而限位块12采用合成橡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将通气管2嵌入限位块12的U型口内,利用限位块12内壁对通气管2管壁起到的限制作用,降低通气管2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安装部1在随处晃荡导致弯折或断裂的风险。
[0022]如附图3所示,所述防堵机构3嵌于安装部1上,且防堵机构3位于出气管13下方,所述防堵机构3包括连接部31、端盖32和滤网套33。
[0023]如附图3和6所示,所述连接部31贯穿所述安装部1,该连接部31设于所述定位部11下方,所述端盖32可转动的设于所述连接部31上,该端盖32位于出气管13下方,且端盖32的直径尺寸大于出气管13的直径尺寸,该端盖32用于上翻盖住出气管13的管口,具体的,所述端盖32与连接部31的铰接处设有卷簧35,该卷簧35两端分别与端盖32以及连接部31连接,当端盖32覆盖于出气管13管口时,卷簧35处于平衡状态,在操作时,端盖32在卷簧35的作用力覆盖在出气管13管口上进行密封,使通气管2末端设于密封的出气管13与定位部11之间,避免肠内容物从出气管13管口进入出气管13与定位部11内堵塞通气管2,而当通气管2通气时,该气体可向下推动端盖32,使端盖32绕着端盖32与连接部31的铰接处向下转动,使出气管13管口露出,使得通气管2与出气管13内的气体可流出,对实验提供氧气,同时压缩卷簧,而卷簧的设置,可使得通气管2在不通气时端盖32复位,避免该通气结构在闲置时发生堵塞。
[0024]如附图3所示,所述滤网套33首端固定套于所述出气管13外侧,滤网套33末端固定设于所述端盖32的环壁上,该滤网套33可在通气管2通气,端盖32向下转动,露出气管13管口时,起到过滤作用,避免肠内容物从出气管13管口进入出气管13与定位部11内堵塞通气
管2,进而保证通气管2通气的顺利进行。而该滤网套33可采用柔性材料如、合成的软性塑料制成,使得滤网套33可根据端盖32的转动进行折叠或展开,避免端盖32转动造成滤网套33拉扯破损,同时滤网套33能够对从通气管2排出的气泡进行进一步的分隔,形成细小气泡,由于气泡体积小,所受到的浮力小,使得气泡能够更充分的悬浮在盛有台氏液的麦氏浴槽内进行供氧,减小气泡上浮在液面破裂的风险,从而提高台氏液内氧气的含量,保证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顺利进行。进一步的,如附图3所示,所述滤网套33末端固定设于所述端盖32的内环壁上,避免滤网套33对端盖32的转动造成阻碍,同时避免转动的端盖32磨损滤网套33导致滤网套33破损,从而保证滤网套33的过滤效果。
[0025]如附图4和5所示,所述连接部31背面设有勾环34,所述勾环34用于挂住离体小肠的拉线4,所述勾环34由连接架341、连接板342和挡板343组成,所述连接架341为L型结构,连接架341底端设于连接部31背面上,连接架341首端通过连接板342连接至挡板343上,该挡板343呈V字型,且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安装部、定位部以及防堵机构,所述安装部正面上设有通气管以及定位部,该定位部底面设有出气管,所述通气管贯穿定位部后进入所述出气管内,所述防堵机构嵌于安装部上,且防堵机构位于出气管下方,所述防堵机构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贯穿所述安装部,该连接部设于所述定位部下方;端盖,所述端盖可转动的设于所述连接部上,该端盖位于出气管下方,且端盖的直径尺寸大于出气管的直径尺寸,该端盖用于上翻盖住出气管的管口;滤网套,所述滤网套首端固定套于所述出气管外侧,滤网套末端固定设于所述端盖的环壁上,该滤网套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折叠、展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装置的新型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与定位部的衔接处设有密封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亚珍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