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714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包括:固定架、混料筒、排料机构和混合机构,混料筒的外壁设置转动轴且通过转动轴与固定架转动连接,固定架的外壁上安装有电机二,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与转动轴连接,排料机构安装在混料筒的外壁下端,混料筒的顶面中部安装有电机一,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延伸至混料筒内部并与混合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固定杆和搅拌轮,通过搅拌轮和传动杆表面的搅拌杆来对内部物料进行搅拌,搅拌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受到齿轮与内齿环的影响产生自转,并带动搅拌轮周围物料混合,多种混合方式,提高混合均匀度和速度。提高混合均匀度和速度。提高混合均匀度和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螃蟹养殖
,更具体为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华绒螯蟹是弓蟹科、绒螯蟹属甲壳类动物,又名河蟹、大闸蟹,是中国传统的水产珍品。螃蟹的主要养殖方式基本在野外水塘内,所以需要大面积的水塘来养殖,这样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而且管理也不方便,同时在螃蟹脱壳再生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吞食,所以室内育苗渐渐取代野生养殖。
[0003]目前,现有的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混合效率不足,混合质量差,排料口方式单一,排料口大小不便调节,无法对排料速度进行控制。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案给予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混合效率不足,混合质量差,排料口方式单一,排料口大小不便调节,无法对排料速度进行控制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包括:固定架、混料筒、排料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混料筒的外壁设置转动轴且通过转动轴与固定架转动连接,固定架的外壁上安装有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与转动轴连接,所述排料机构安装在混料筒的外壁下端,所述混料筒的顶面中部安装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延伸至混料筒内部并与混合机构连接,所述混料筒的顶部且位于电机一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机构包括传动杆、固定杆、搅拌轮和驱动机构,所述传动杆竖直设置在混料筒的内部且传动杆的上端与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固定杆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传动杆的表面靠近两端处,所述传动杆的表面固定有若干个搅拌杆。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搅拌轮置于两个固定杆之间且分别与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轮包括固定板、连杆和连接柱,所述固定板共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柱共设置有若干个且两端分别与固定板表面固定连接,若干个连接柱呈环形等距分布且连接柱的侧壁上安装有刮料板,所述连杆分别与两个固定板固定连接且端部延伸至固定板外侧,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杆转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内齿环和齿轮,所述齿轮与连杆的上端连接且齿轮置于内齿环的内侧并与内齿环啮合连接,所述内齿环固定在混料筒的内壁上端。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料机构包括排料盒、插板和拉杆,所
述排料盒固定在混料筒的外壁下端且排料盒和混料筒表面开设对应的排料口,所述插板由排料盒上端插入并对排料口遮挡,所述拉杆安装在排料盒的侧壁上且端部延伸至排料盒内部,所述拉杆的末端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侧壁中部固定有插杆,所述插板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布的插槽,所述拉杆上还套设有弹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电机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固定杆和搅拌轮,通过搅拌轮和传动杆表面的搅拌杆来对内部物料进行搅拌,搅拌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受到齿轮与内齿环的影响产生自转,并带动搅拌轮周围物料混合,多种混合方式,提高混合均匀度和速度。
[0012](2)本技术,在混料筒的外壁安装排料机构,排料口大小可以根据插板的高度进行调整,方便对排料速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所述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的外部结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所述搅拌轮的结构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所述插板与拉杆的连接结构图。
[0017]图中:1、固定架;2、混料筒;3、进料口;4、电机一;5、电机二;6、插板;7、排料盒;8、排料口;9、拉杆;10、齿轮;11、固定杆;12、传动杆;13、内齿环;14、搅拌杆;15、搅拌轮;16、连杆;17、固定板;18、连接柱;19、刮料板;20、弹簧;21、插杆;22、插槽;23、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包括:固定架1、混料筒2、排料机构和混合机构,混料筒2的外壁设置转动轴且通过转动轴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固定架1的外壁上安装有电机二5,电机二5的动力输出端与转动轴连接,排料机构安装在混料筒2的外壁下端,混料筒2的顶面中部安装有电机一4,电机一4的动力输出端延伸至混料筒2内部并与混合机构连接,混料筒2的顶部且位于电机一4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3,通过电机一4来驱动混合机构转动,通过电机二5来带动混料筒2进行转动调节。
[0020]进一步改进地,混合机构包括传动杆12、固定杆11、搅拌轮15和驱动机构,传动杆12竖直设置在混料筒2的内部且传动杆12的上端与电机一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固定杆11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传动杆12的表面靠近两端处,传动杆12的表面固定有若干个搅拌杆14,电机带动传动杆12转动,通过搅拌轮15和搅拌杆14对内部物料进行搅拌。搅拌轮15置于两个固定杆11之间且分别与固定杆11转动连接,搅拌轮15包括固定板17、连杆16和连接柱18,固定板17共设置有两个,连接柱18共设置有若干个且两端分别与固定板17表面固定
连接,若干个连接柱18呈环形等距分布且连接柱18的侧壁上安装有刮料板19,连杆16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7固定连接且端部延伸至固定板17外侧,连杆16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杆11转动连接,搅拌轮15在转动搅拌的过程中,通过刮料板19来对混料筒2内壁进行刮料,减少混料筒2内壁的物料附着。驱动机构包括内齿环13和齿轮10,齿轮10与连杆16的上端连接且齿轮10置于内齿环13的内侧并与内齿环13啮合连接,内齿环13固定在混料筒2的内壁上端,在搅拌轮15以传动杆12为中心转动的时候,在齿轮10与内齿环13带动下搅拌轮15产生自转,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
[0021]具体地,排料机构包括排料盒7、插板6和拉杆9,排料盒7固定在混料筒2的外壁下端且排料盒7和混料筒2表面开设对应的排料口8,插板6由排料盒7上端插入并对排料口8遮挡,拉杆9安装在排料盒7的侧壁上且端部延伸至排料盒7内部,拉杆9的末端安装有限位板23,限位板23的侧壁中部固定有插杆21,插板6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布的插槽22,拉杆9上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包括:固定架(1)、混料筒(2)、排料机构和混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筒(2)的外壁设置转动轴且通过转动轴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固定架(1)的外壁上安装有电机二(5),所述电机二(5)的动力输出端与转动轴连接,所述排料机构安装在混料筒(2)的外壁下端,所述混料筒(2)的顶面中部安装有电机一(4),所述电机一(4)的动力输出端延伸至混料筒(2)内部并与混合机构连接,所述混料筒(2)的顶部且位于电机一(4)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机构包括传动杆(12)、固定杆(11)、搅拌轮(15)和驱动机构,所述传动杆(12)竖直设置在混料筒(2)的内部且传动杆(12)的上端与电机一(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固定杆(11)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传动杆(12)的表面靠近两端处,所述传动杆(12)的表面固定有若干个搅拌杆(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添加养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轮(15)置于两个固定杆(11)之间且分别与固定杆(11)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轮(15)包括固定板(17)、连杆(16)和连接柱(18),所述固定板(17)共设置有两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筱珍陈昱辰成永旭高立娟陈立飞孙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