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4649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方案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进行了碳排放核算评价,站在电网建设应用的角度深化细化了各项评价指标,立足行业特点,为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排放评估
,具体的,涉及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已显著影响气候的稳定性,带来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的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等等。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制度,在已有的评价框架基础上,可以将气候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对碳排放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0003]2003年颁布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试行)》对温室气体的评价做出了一些指导,其中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能源规划的环境目标中提出了“减少”、“限制”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指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还未将温室气体纳入评价范围。2006年,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我国出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4年我国重新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更加健全完善。由于我国在绿色建筑上面的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而原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以2019年我国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该版本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满足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
[0004]目前在林业、农业、城市住宅、建筑等领域中国已有少数案例在环评中纳入气候因素,但电网建造与一般建筑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立足行业特征,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电网设计、建造、交付全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建立了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核算及评价体系,可实现对已完成项目的低碳性进行后评估和对新建项目的低碳设计参考,从设计阶段的选材、选型和选址等方面减少建设碳排放,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行实时碳排放监管,依托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项目的施工和设计提供指导。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
[0007]作为优选,所述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有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所述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均包括的项目有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对变电站工程和
输电线工程阶段各个工况环节的规划设计,获取表征需求的物料指标库。
[0008]作为优选,所述物料指标库的建立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需求的物资特性对物料进行分类,将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同一类,构建指标群,通过不同的指标群构建物料指标库。
[0009]作为优选,低碳绿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GI为低碳绿色综合指数,以百分制计;α为目标层权重;β为准则层权重;γ
jt
为指标层权重;其中,各层级权重相加之和为1;m是指目标层中所包含的指标个数;n
i
代表第i个目标层指标下共含有的准则层指标个数;n
j
指的是第j个准则层指标下共包含指标层指标的个数;x
jt
指的是第j个准则层指标下第t个指标层指标,根据目标栏描述后确定的评价数值,取值范围为0

1。
[0010]作为优选,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包括如下步骤:采用目标值分级的方式对定性类指标进行分级;分别取值为0和1;采用实际值分级的方式对定量类指标进行分区,根据工程项目碳排放量的对碳污染边界划分三个区间,根据各工况物料碳排放总量占用总碳排放的比重确定落入的区间。
[0011]作为优选,区间的划分原则如下: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以下的工程指标为一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至20%的工程指标为二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5;占用总碳排放总量20%以上的工程指标为三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1。
[0012]作为优选,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工程样本数据,保留准则层下表征碳排放量>90%的5项定量指标数据生成对应的权重分配表。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进行了碳排放核算评价,站在电网建设应用的角度深化细化了各项评价指标,立足行业特点,为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最佳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实施例:碳排放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总体根据可监测

可报告

可核查(MRV)体系方法学,立足行业特征,结合工程实际,以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
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产出效益为核心,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结合输变电工程建设工艺流程、设备、资源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针对性地设计评估指标,衡量工程绿色低碳状况;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尽可能准确反映工程设计、建设及管理过程各环节的综合特征,指标层次、权重以及评价标准的设置都应结合输变电工程特征进行设计,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可量化原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评价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有稳定性、权威性,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层次化原则:在一级指标下分设多个具体的子指标,从宏观/整体层面到微观/局部层面,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有效性原则:指标内容要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一致,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普适性。原则上指标之间应该既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能够全面评价研究对象的整体态势;如图1所示,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有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所述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均包括的项目有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对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工程阶段各个工况环节的规划设计,获取表征需求的物料指标库,其中,表1为各个输电线路工程各个工序其对应的碳排放量;表2为变电站工程各个工序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有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所述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均包括的项目有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对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工程阶段各个工况环节的规划设计,获取表征需求的物料指标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指标库的建立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需求的物资特性对物料进行分类,将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同一类,构建指标群,通过不同的指标群构建物料指标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低碳绿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GI为低碳绿色综合指数,以百分制计;α为目标层权重;β为准则层权重;γ
jt
为指标层权重;其中,各层级权重相加之和为1;m是指目标层中所包含的指标个数;n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提宋惠忠戴瑞海雷东沈海军吴震黄杰刘斐周铮栋陶耀东戴莉李伶俐陈韻璘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电力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