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08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驱动模块、储能模块、NMOS管供电模块、触发模块、光耦驱动模块及正极NMOS管Q2。单片机输出的PWM信号经驱动模块驱动后输入至储能模块的输入控制端;储能模块为NMOS管供电模块充电;NMOS管供电模块的输出控制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触发引脚Det连接;NMOS管供电模块为光耦驱动模块供电;单片机在接收到触发模块的触发信号后通过光耦驱动模块驱动正极NMOS管Q2。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采用分立元器件组成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实现成本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管理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池管理系统中,通常将NMOS管放在电池组的负端,用于控制电池组负极的输出。现有技术中,也可以采用PMOS管连接电池组的争端,以控制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然而,PMOS管的内阻大,不适合大电流场合的应用。
[0003]因此,为了兼顾大电流应用场合,还是需要选择NMOS管连接于电池组的正极。现有技术中,对连接于电池组的正极的NMOS管,需要采用专用芯片来驱动。然而,专用芯片价格昂贵,导致电池管理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
[0004]因此,设计一种成本低廉的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电池组的正极的NMOS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采用分立元器件组成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实现成本低。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驱动模块、储能模块、NMOS管供电模块、触发模块、光耦驱动模块及正极NMOS管Q2;
[0008]所述单片机输出的PWM信号经所述驱动模块驱动后输入至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控制端;所述储能模块为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充电;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的输出控制端与所述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触发引脚Det连接;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为所述光耦驱动模块供电;
[0009]所述单片机在接收到所述触发模块的触发信号后,输出导通信号到所述光耦驱动模块以导通所述光耦驱动模块;所述光耦驱动模块导通时输出导通控制信号到所述正极NMOS管Q2的G极;所述正极NMOS管Q2的D极与电池组的正极连接,所述正极NMOS管Q2的S极为输出端。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还包括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将电池组的电压进行降压后为单片机供电。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及第一稳压二极管ZD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单片机的PWM输出引脚,另一端串联所述第一电容C1后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接电池组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作为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控制端连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一NMOS管Q1及电感L1;
[0013]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G极及S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
管Q1的S极还与电池组的负极连接;
[0014]所述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D极连接,另一端接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包括:二极管D1及第二电容C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D极连接,负极串联所述第二电容C2后接所述正极NMOS管Q2的S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结点作为输出控制端与所述光耦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同时还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稳压二极管ZD2及第一光电耦合器U1;
[0017]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的输出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接单片机的触发引脚Det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还串联第四电阻R4后接电池组的负极。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耦驱动模块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及第二光电耦合器U2;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控制引脚FET,另一端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输出端串联第六电阻R6后与所述正极NMOS管Q2的G极连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为逻辑输出光电耦合器。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为TLP5772。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模块输出电压为5V。
[002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采用分立元器件组成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从而大大降低电池管理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的原理框图;
[0025]图2为图1所述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9]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10,包括:单片机100、驱动模块200、储能模块300、NMOS管供电模块400、触发模块500、光耦驱动模块600及正极NMOS管Q2。
[0030]单片机100输出的PWM信号经驱动模块200驱动后输入至储能模块300的输入控制端。储能模块300为NMOS管供电模块400充电。NMOS管供电模块400的输出控制端与触发模块500的输入端连接,触发模块500的输出端与单片机100的触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驱动模块、储能模块、NMOS管供电模块、触发模块、光耦驱动模块及正极NMOS管Q2;所述单片机输出的PWM信号经所述驱动模块驱动后输入至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控制端;所述储能模块为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充电;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的输出控制端与所述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触发引脚Det连接;所述NMOS管供电模块为所述光耦驱动模块供电;所述单片机在接收到所述触发模块的触发信号后,输出导通信号到所述光耦驱动模块以导通所述光耦驱动模块;所述光耦驱动模块导通时输出导通控制信号到所述正极NMOS管Q2的G极;所述正极NMOS管Q2的D极与电池组的正极连接,所述正极NMOS管Q2的S极为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将电池组的电压进行降压后为单片机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及第一稳压二极管ZD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单片机的PWM输出引脚,另一端串联所述第一电容C1后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接电池组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作为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控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驱动连接电池组正极的NMOS管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一NMOS管Q1及电感L1;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G极及S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Q1的S极还与电池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D极连接,另一端接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少青张争张伟欧思翊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盛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