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44585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填充剂由聚合物微纤维颗粒和辅料制成,且聚合物微纤维颗粒和辅料的质量比为(0.1~2):(0.2~1),聚合物微纤维颗粒原料选自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共聚物,辅料是由悬浮剂和赋形剂中的至少一种制成。聚合物微纤维颗粒是通过静电纺丝或熔融纺丝或溶液纺丝和液氮冷冻研磨法制得。其优点表现在: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填充剂其有效成分具有纤维状网络微结构,与微球形貌相比,微纤维网络能够促进细胞在其表面更好地粘附和生长,进而更加有利于促进胶原蛋白的再生,更有利于提升面部皱纹改善及年轻化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
,具体地说,是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面部微整形美容手术,通常可通过移植自体组织或填充人工材料到皱纹区域,以达到除皱、组织提升或整体年轻化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微整形注射类填充剂有透明质酸钠类、聚乳酸类、聚己内酯类、肉毒素等。其中,聚乳酸类、聚己内酯类注射填充剂,是基于其降解产物刺激机体产生胶原蛋白,来实现面部填充。不足之处在于,此类产品有效成分的微结构皆为微球形貌,不具有理想组织再生支架材料所必需的高比表面积及高孔隙率,细胞粘附增殖效果、组织相容性仍有待提高,对于面部除皱及年轻化仍有改善空间。聚合物纤维膜通常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但聚合物纤维膜目前难以研磨至100μm以下,无法直接注射、用于美容填充剂中。因此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得到100μm以下的微纤维颗粒,有利于改善美容填充剂的效果。另外,市场上常用微整填充剂中的微球皆通过膜乳化法制备,需要经过乳化、离心、洗涤、沉淀等多步生产工艺,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故此方面也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0003]中国专利申请CN111298195A公开了一种复合微米材料、皮肤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微米材料的制备原料包括聚氨基酸酯和脂肪族聚酯共混物、聚氨基酸~脂肪族聚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脂肪族聚酯接枝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将聚氨基酸引入脂肪族聚酯类材料,可以改善脂肪族聚酯类材料的疏水性,并且聚氨基酸在用于皮肤填充剂后,可增进皮肤弹性和保湿能力,同时可缓慢降解、不断地释放出氨基酸,能促进皮肤内新生胶原蛋白增长。另外,此复合微球制备的皮肤填充剂的细胞增殖率高于市售商品故此复合微球或微粒的皮肤填充剂可有效起到修复皱纹及凹陷的作用。但聚氨基酸的引入,使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变得复杂,增加了制剂成本及工艺生产成本。
[0004]而对于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来讲,其应能为细胞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三维空间,从而有利于细胞获取足够的影响,排除代谢物,进行物质交换,使细胞能在预先涉及的支架上增殖与分化,而现有的支架要么制备方法繁琐、要么材料来源难,要么支架疗效不佳,所以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是解决高分子膜材料难以制得100μm以下的微纤维颗粒的技术困难;二是改善现有的微整填充剂因微结构皆为微球形貌而不具有理想组织再生支架材料所必需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高细胞粘附增殖率,进而影响微整填充剂美容效果的问题;三是改善现有的微整填充剂中微球生产皆由膜乳化法制备而使得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优选相关原料以及之间的质量比和制备工艺,从而得到了一种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组织相容性等有优异性能的支架填充剂,关于本专利技术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所述填充剂由以下质量比的各原料制成:聚合物微纤维颗粒:辅料=(0.1~2):(0.2~1),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是选自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辅料包括悬浮剂和赋形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08]优选地,所述填充剂由以下质量比的各原料制成:聚合物微纤维颗粒:辅料=(0.5~1):(0.5~0.6)或(0.4~1.5):(0.2~0.8)。
[0009]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的重均分子量是(10~400)*103,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尺寸是10~100μm。
[0010]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的重均分子量是(20~200)*103或(40~300)*103或(20~30)*103或(40~60)*103或(80~100)*103或(120~150)*103或(180~200)*103。
[0011]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尺寸是10~80μm或20~100μm或10~20μm或20~30μm或40~50μm。
[0012]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是通过静电纺丝法或熔融纺丝法或溶液纺丝法和液氮冷冻研磨法制得。
[0013]优选地,所述悬浮剂选自羟丙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14]优选地,所述赋形剂选自甘油、山梨醇、甘露醇、乙二醇、聚乙二醇和葡萄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15]优选地,所述辅料还包括溶剂、增稠剂、乳化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1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填充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1)分别按照质量比称取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和辅料;
[0018](2)将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按照静电纺丝法或熔融纺丝法或溶液纺丝法和液氮冷冻研磨法,制备得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
[0019](3)取步骤(1)制得的聚合物微纤维颗粒与辅料水溶液混合,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与辅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为0.1%~50%,即得。
[0020]优选地,所述静电纺丝法制备过程包括:将包含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及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纺丝原液,然后进行静电纺丝,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聚合物微纤维膜;其中,纺丝原液中,制备原料的质量浓度为1~15%,优选为1.5%~10%、5%~15%,更优选为1%、5%、10%、12%。
[0021]其中,所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氯仿、六氟异丙醇和丙酮中的一种;优选为六氟异丙醇或二氯甲烷。
[0022]所述静电纺丝法的工作条件为:溶液供给流量为1~20ml/h,施加电压为1~30千伏,高压端同接地端的距离为5~30厘米,作为收集装置的旋转滚筒直径为2~20厘米,旋转
滚筒的转速为50~1000转/分,纺丝时间为2~8小时。
[0023]优选地,所述熔融纺丝的制备过程包括:将包含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及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或几种的共聚物进行真空干燥,然后进行熔融纺丝,得到聚合物纤维膜;
[0024]其中,所述熔融纺丝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纺丝法和切片纺丝法,优选为切片纺丝法。熔融纺丝工艺可采用高速纺丝一步法和纺丝

拉伸二步法,优选为纺丝

拉伸二步法;所述熔融纺丝的工作条件包括:真空干燥温度为40~100℃,干燥时间为10~72小时,纺丝温度为180~250℃,纺丝卷绕速度为200m/min~700m/min,喷丝板的规格为25孔*0.5mm~50孔*0.2mm,泵供量为5ml/min~20ml/min。
[0025]优选地,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支架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由以下质量比的各原料制成:聚合物微纤维颗粒:辅料=(0.1~2):(0.2~1),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是选自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辅料包括悬浮剂和赋形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由以下质量比的各原料制成:聚合物微纤维颗粒:悬浮剂:赋形剂=(0.1~1):(0.06~0.2):(0.14~0.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的重均分子量是(10~400)*103,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尺寸是10~1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微纤维颗粒是通过静电纺丝法或熔融纺丝法或溶液纺丝法和液氮冷冻研磨法制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剂选自羟丙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赋形剂选自甘油、山梨醇、甘露醇、乙二醇、聚乙二醇和葡萄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还包括溶剂、增稠剂、乳化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7.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填充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分别按照质量比称取聚合物微纤维颗粒的原料和辅料;(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源东杜红罗宇星蔡坤川
申请(专利权)人:花沐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