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西学院专利>正文

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521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通过在绿化带和林荫路的下部设置用于收集雨水的海绵池,在海绵池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多层粒径由大到小的再生骨料反滤层,雨水经反滤层层层过滤,在人行道的下部设置用于储蓄雨水的蓄水池,通过蓄水池储蓄海绵池收集的雨水,通过抽水设备取用蓄水池储蓄的水体,海绵池与蓄水池通过隔墙相隔,隔墙的最下方为透水墙,透水墙的内部安装有冲洗装置,防止长期过滤造成透水墙堵塞,延长了使用寿命,实现了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再利用,减少了后期维护。减少了后期维护。减少了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
,尤其涉及一种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即将雨期多余的雨水蓄积起来,在旱期加以利用。并且已经在我国的东部城市得到了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雨水中常携带泥沙,长时间会堵塞雨水收集的关键结构部件,且该工程置于地下,检修维护不便。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西北地区风沙大、蒸发强,雨水中携带的泥沙更多,照搬东部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会造成雨水收集关键构件的经常性堵塞,维修不便,另一方面无法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社会效益不显著。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适合于我国西北这种风沙大、蒸发强地区的海绵城市道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关键构件因泥沙较多经常性堵塞,且无法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社会效益不显著的问题,有必要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包括路基(1)和铺设在路基(1)上部的城市道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道路(2)包括由路中心向两侧依次设置的车行道、绿化带(23)、人行道(24)和林荫路(25),所述绿化带(13)和林荫路(25)的下部均设置有用于收集雨水的海绵池(3),所述海绵池(3)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多层粒径由大到小的再生骨料反滤层,所述绿化带(13)和林荫路(25)的种植层(251)铺设在最上层再生骨料反滤层的上部,所述人行道(24)的下部设置市政廊道(6),在市政廊道(6)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储蓄雨水的蓄水池(4),通过抽水设备(7)取用蓄水池(4)储蓄的水体;所述海绵池(3)与蓄水池(4)通过隔墙(31)相隔,所述隔墙(31)的最下方为透水墙(311),所述透水墙(311)的内部安装有冲洗装置(5),防止长期过滤造成透水墙(311)堵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骨料反滤层设置四层,再生骨料反滤层的滤料粒径依次为20

31.5mm、10

20mm、5

10mm和1.18

2.36mm,在最上层再生骨料反滤层与种植层(251)的连接处夹铺一层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包括依次设置的机动车道(21)和慢行道(22);所述机动车道(2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11)、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212)和第一粗粒式水泥混凝土层(213);所述慢行道(2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21)和第二粗粒式水泥混凝土层(222);所述人行道(24)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三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41)、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42)和第三粗粒式水泥混凝土层(24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蓄积再利用的海绵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211)的厚度为4

6cm,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212)的厚度为4

6cm,所述第一粗粒式水泥混凝土层(213)的厚度为6

10cm;所述慢行道(22)的铺设厚度为35

45cm,其中第二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谦程建萍王宇彤董昌尧盛鹏志李哲张乾佑杨兴蓉
申请(专利权)人:河西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