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528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包括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所述前方作业地带布置在码头前沿;所述重箱堆场布置在前方作业地带后方;所述空箱库布置在重箱堆场的后方;所述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组合水平布置形成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箱区;其在陆域纵深受限条件下,码头后方陆域箱区可采用堆场与库房组合布置以提高堆箱容量,满足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装卸船、堆取等作业要求;同时,箱区采用水平布置,港内外车流实现有效隔离。港内外车流实现有效隔离。港内外车流实现有效隔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
,具体涉及一种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有装卸作业效率稳定、人机分离安全可靠、解放人力减员增效等优点,近几年各大型集装箱深水泊位包括上海港洋山四期、青岛港前湾、深圳港海星等码头等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中国港口在世界航运业的影响力,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003]目前既有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陆域箱区全部采用露天堆场布置方式,通过轨道吊进行装卸作业,堆场集装箱堆高6层。而随着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有些拟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陆域纵深狭小仅400m左右,按传统堆场布置方式无法满足20万吨级甚至更大吨位船舶的集装箱货物在堆场存放及正常6~8天的周转要求,导致港城矛盾较为突出,码头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也使得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0004]另外目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箱区较多采用垂直布置,通过海侧端和陆侧端设置的交接区,实现港内外车流的隔离。箱区采用垂直布置方式将增加堆场轨道吊的配置数量,从而导致工程费用增加,降低了码头经济收益。
[0005]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陆域集装箱的堆箱容量为本领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于现有陆域集装箱的堆箱容量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提高了陆域集装箱的堆箱容量,满足了超大型的集装箱货物在陆域箱区的存放及正常周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给出了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方法,很好地克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包括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所述前方作业地带布置在码头前沿;所述重箱堆场布置在前方作业地带后方;所述空箱库布置在重箱堆场的后方;所述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组合水平布置形成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箱区。
[0008]进一步地,所述码头前方作业地带包括码头轨道,岸桥,舱盖板放置区,装卸车道和运行车道;
[0009]所述码头轨道包括两根轨道,平行布置在码头前沿;所述码头轨道上还架设有岸桥门腿,可沿着码头轨道行走,以覆盖集装箱船的装卸作业;所述舱盖板放置区布置在岸桥陆侧轨;所述装卸车道位于码头轨道内;所述运行车道布置于舱盖板放置区与重箱堆场箱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重箱堆场布置于码头前方作业地带的后方,设置若干箱区并对称
设置;所述重箱堆场包括堆场轨道,轨道吊和第一交接区;
[0011]所述堆场轨道平行码头布置,包括若干组堆场轨道;所述每组堆场轨道包括2根轨道,分别设置于用于放置集装箱箱区的两侧;
[0012]所述堆场轨道上架设有轨道吊门,可沿着堆场轨道行走,以覆盖重箱堆场箱区的装卸作业;
[0013]所述第一交接区包括第一外侧交接区和第一内侧交接区,分别设置在重箱堆场箱区的两端。
[0014]进一步地,所述空箱库布置在重箱堆场的后方,共设若干座并对称设置;空箱库包括库房,桥式起重机和第二交接区;
[0015]所述库房是采用混凝土立柱,彩钢板外墙和钢结构网架屋面组成,通过混凝土立柱,彩钢板外墙和钢结构网架屋面相互配合连接,可构成用于放置集装箱的库房;
[0016]所述混凝土立柱的端部设置牛腿,牛腿上设置行车轨道;
[0017]所述桥式起重机架设在行车轨道上,可沿着行车轨道进行前后运行,以覆盖库房内的集装箱作业;
[0018]所述第二交接区包括第二外侧交接区和第二内侧交接区,分别对称设置在空箱库的两端。
[0019]进一步地,所述在重箱堆场和空箱库的中部,设置港外集卡的运行车道;所述运行车道布置呈“U”型,集卡通过“U”型端部完成转弯调头,实现集卡从驶入港内至驶离港内在同一区域完成。
[002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方法,基于上述的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完成,其包括:
[0021]集装箱船卸船至重箱堆场进行集装箱的堆存作业;
[0022]集装箱从重箱堆场取箱至码头集装箱船;
[0023]集装箱船卸船至空箱库进行集装箱的堆存作业;
[0024]集装箱从空箱库取箱至码头集装箱船;
[0025]重箱堆场取箱至港外集卡装车作业;
[0026]集装箱从港外集卡卸车至重箱堆场堆存
[0027]空箱库取箱至港外集卡装车作业;
[0028]集装箱从港外集卡卸车至空箱库堆存。
[0029]进一步地,集装箱船卸船至重箱堆场进行集装箱的堆存作业,通过岸桥从集装箱船上吊起集装箱后,放置至码头轨道内的引导运输车上,引导运输车驮着集装箱通道规定的运行路线,行驶并垂直停靠在重箱堆场端部的第一外侧交接区内;
[0030]轨道吊将引导运输车上的集装箱吊起后,放置至堆场轨道内,引导运输车行驶至码头完成下一个集装箱的驼运;
[0031]集装从重箱堆场取箱至码头集装箱船的作业流程与此相反。
[0032]进一步地,集装箱船卸船至空箱库进行集装箱的堆存作业,通过岸桥从集装箱船上吊起集装箱后,放置至码头轨道内的引导运输车上,引导运输车驮着集装箱通道规定的运行路线,行驶并垂直停靠在空箱库端部的第二外侧交接区内;
[0033]然后桥式起重机将引导运输车上的集装箱吊起后,放置至库房内,引导运输车行
驶至码头完成下一个集装箱的驼运;
[0034]集装箱从空箱库取箱至码头集装箱船的作业流程与此相反。
[0035]进一步地,重箱堆场取箱至港外集卡装车作业,通过港外集卡沿着“U”型车道行走至重箱堆场的对应作业箱区后,倒车进入重箱堆场箱区端部的第一内侧交接区并垂直停放;
[0036]然后轨道吊将重箱堆场箱区内的集装箱吊起后,放置至港外集卡上;港外集卡完成装车后,通过“U”型车道驶离港内;
[0037]集装箱从港外集卡卸车至重箱堆场箱区堆存的作业流程与此相反。
[0038]进一步地,空箱库取箱至港外集卡装车作业,通过港外集卡沿着“U”型车道行走至空箱库的对应作业箱区后,倒车进入空箱库端部的第二内侧交接区并垂直停放;
[0039]然后桥式起重机将集装箱401吊起后,放置至港外集卡上;港外集卡完成装车后,通过“U”型车道驶离港内;
[0040]集装箱从港外集卡卸车至空箱库堆存的作业流程与此相反。
[0041]本方案提供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其在陆域纵深受限条件下,码头后方陆域箱区可采用堆场与库房组合布置以提高堆箱容量,满足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装卸船、堆取等作业要求。
[0042]同时,箱区采用水平布置,港内外车流实现有效隔离。
附图说明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所述前方作业地带布置在码头前沿;所述重箱堆场布置在前方作业地带后方;所述空箱库布置在重箱堆场的后方;所述前方作业地带,重箱堆场以及空箱库组合水平布置形成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箱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头前方作业地带包括码头轨道,岸桥,舱盖板放置区,装卸车道和运行车道;所述码头轨道包括两根轨道,平行布置在码头前沿;所述码头轨道上还架设有岸桥门腿,可沿着码头轨道行走,以覆盖集装箱船的装卸作业;所述舱盖板放置区布置在岸桥陆侧轨;所述装卸车道位于码头轨道内;所述运行车道布置于舱盖板放置区与重箱堆场箱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箱堆场布置于码头前方作业地带的后方,设置若干箱区并对称设置;所述重箱堆场包括堆场轨道,轨道吊和第一交接区;所述堆场轨道平行码头布置,包括若干组堆场轨道;所述每组堆场轨道包括2根轨道,分别设置于用于放置集装箱箱区的两侧;所述堆场轨道上架设有轨道吊门,可沿着堆场轨道行走,以覆盖重箱堆场箱区的装卸作业;所述第一交接区包括第一外侧交接区和第一内侧交接区,分别设置在重箱堆场箱区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箱库布置在重箱堆场的后方,共设若干座并对称设置;空箱库包括库房,桥式起重机和第二交接区;所述库房是采用混凝土立柱,彩钢板外墙和钢结构网架屋面组成,通过混凝土立柱,彩钢板外墙和钢结构网架屋面相互配合连接,可构成用于放置集装箱的库房;所述混凝土立柱的端部设置牛腿,牛腿上设置行车轨道;所述桥式起重机架设在行车轨道上,可沿着行车轨道进行前后运行,以覆盖库房内的集装箱作业;所述第二交接区包括第二外侧交接区和第二内侧交接区,分别对称设置在空箱库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重箱堆场和空箱库的中部,设置港外集卡的运行车道;所述运行车道布置呈“U”型,集卡通过“U”型端部完成转弯调头,实现集卡从驶入港内至驶离港内在同一区域完成。6.库场箱区组合布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星铭程泽坤唐勤华黄黎辉史学鑫冉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