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5060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修建植物沟渠主体,在植物沟渠远离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完毕后,在暗渠的底部依次铺设薄膜、细砂和防渗材料,在暗渠内安置三脚架状的承重板,在承重板上铺设暗渠表层土壤层,并在暗渠表层土壤层内种植草坪类植物,修建缓冲带,并配合植物沟渠主体、暗渠形成缓冲保护系统,通过暗渠收集自然湿地周围流向不规律、不集中的污染水体,水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后排入到自然湿地中,实现提高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保护自然湿地,有效缓解自然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然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然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自然湿地中,污染水体会渗透到地下水,从而导致对自然湿地造成污染,影响自然环境。
[0003]在植物沟渠和缓冲带中种植可净化水质的植物,利用填料基质—植物—微生物群落对污染水体进行多重处理,防止污染严重的水体进入自然湿地,有效缓解自然湿地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0004]但在发生暴雨或夏季丰水期时,无法收集无规律不集中流向的各类污染水体,植物无法快速对各类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从而导致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
[0008]修建植物沟渠主体;
[0009]在所述植物沟渠远离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深度为40cm,长度为10m,宽度为2m的暗渠,且所述暗渠的底部坡度为12%;
[0010]挖掘完毕后,在所述暗渠的底部依次铺设薄膜、细砂和防渗材料;
[0011]安置三脚架状的承重板至所述暗渠内,铺设暗渠表层土壤层至所述承重板上,并在所述暗渠表层土壤层内种植草坪类植物;
[0012]修建缓冲带,并配合所述植物沟渠主体、所述暗渠形成缓冲保护系统。
[0013]其中,在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的步骤中,选址要求为:
[0014]将所述缓冲保护系统设置于自然湿地的沿岸,并与自然湿地的边界间隔5m,相对高程低于农田或生活居民区30cm,且所述缓冲保护系统的走向与自然湿地的水流方向一致。
[0015]其中,在修建植物沟渠主体的步骤中,修建过程为:
[0016]在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所述植物沟渠主体,挖掘深度为80cm,长度为10m,宽度为1.2m,且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底部坡度为1%~5%,且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纵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
[0017]安装多根第一排水管,安装高度为低于地面30cm,每根所述第一排水管为1m;安装PVC管道,安装高度为低于地面50cm;
[0018]在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底部依次铺设所述薄膜、所述细砂和所述防渗材料,铺设总深度为15cm,所述薄膜、所述细砂和所述防渗材料的体积之比为1:2:2.5;
[0019]在所述防渗材料上铺设植物沟渠填料基质,在所述植物沟渠填料基质上铺设植物沟渠土壤种植层;
[0020]将所述第一排水管和所述PVC管道封堵,往所述植物沟渠主体内引入洁净水质,并种植挺水植物。
[0021]其中,在修建缓冲带的步骤中,修建过程为:
[0022]挖掘所述缓冲带,挖掘深度为150cm,长度为6m,宽度为4m;
[0023]在所述缓冲带内设置人工湿地防渗层;
[0024]在所述缓冲带的底部依次铺设所述薄膜、所述细砂和所述防渗材料,铺设总深度为15cm,所述薄膜、所述细砂和所述防渗材料的体积之比为1:2:2.5;
[0025]在所述防渗材料上铺设缓冲带混合填料层,在所述缓冲带混合填料层上铺设缓冲带土壤种植层,在所述缓冲带土壤种植层内种植湿地优势植物。
[0026]其中,在所述缓冲带内设置人工湿地防渗层的步骤之后:
[0027]安装多根第二排水管,每根所述第二排水管分别与所述缓冲带和自然湿地相连通,且每根所述第二排水管分别高于地面30cm。
[0028]其中,在所述缓冲带土壤种植层内种植湿地优势植物的步骤之后:
[0029]等待所述缓冲带稳定后,往所述缓冲带土壤种植层投放微生物群落。
[003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首先选择多个所述缓冲保护系统的设置地址,每个所述缓冲保护系统间隔500m,然后修建所述植物沟渠主体,在所述植物沟渠的远离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深度为40cm,长度为10m,宽度为2m的所述暗渠,且所述暗渠的底部坡度为12%,当挖掘完毕后,在所述暗渠的底部依次铺设所述薄膜、所述细砂和所述防渗材料,然后在所述暗渠内安置三脚架状的所述承重板,在所述承重板上铺设所述暗渠表层土壤层,并在所述暗渠表层土壤层内种植所述草坪类植物,最后修建所述缓冲带,所述暗渠收集自然湿地周围流向不规律、不集中的污染水体,水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后排入到自然湿地中,实现提高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保护自然湿地,有效缓解自然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修建植物沟渠主体的步骤流程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修建缓冲带的步骤流程图。
[003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缓冲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缓冲保护系统的俯视图。
[0037]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植物沟渠主体和暗渠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9]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暗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0]1‑
薄膜、2

细砂、3

防渗材料、4

植物沟渠填料基质、5

植物沟渠土壤种植层、6

铁丝网、7

挺水植物、8

植物沟渠主体、9

微生物群落、10

PVC管道、11

缓冲带、12

湿地优势植物、13

第二排水管、14

人工湿地防渗层、15

缓冲带混合填料层、16

缓冲带土壤种植层、17

暗渠表层土壤层、18

暗渠、19

第一排水管、20

草坪类植物、21

承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1]请参阅图1至图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2]S1: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将所述缓冲保护系统设置于自然湿地的沿岸,并与自然湿地的边界间隔5m,相对高程低于农田或生活居民区30cm,且所述缓冲保护系统的走向与自然湿地的水流方向一致;
[0043]S2:修建植物沟渠主体9;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修建植物沟渠主体;在所述植物沟渠远离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深度为40cm,长度为10m,宽度为2m的暗渠,且所述暗渠的底部坡度为12%;挖掘完毕后,在所述暗渠的底部依次铺设薄膜、细砂和防渗材料;安置三脚架状的承重板至所述暗渠内,铺设暗渠表层土壤层至所述承重板上,并在所述暗渠表层土壤层内种植草坪类植物;修建缓冲带,并配合所述植物沟渠主体、所述暗渠形成缓冲保护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依据选址要求,确定修建地址的步骤中,选址要求为:将所述缓冲保护系统设置于自然湿地的沿岸,并与自然湿地的边界间隔5m,相对高程低于农田或生活居民区30cm,且所述缓冲保护系统的走向与自然湿地的水流方向一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自然湿地的缓冲保护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修建植物沟渠主体的步骤中,修建过程为:在自然湿地的一侧挖掘所述植物沟渠主体,挖掘深度为80cm,长度为10m,宽度为1.2m,且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底部坡度为1%~5%,且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纵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安装多根第一排水管,安装高度为低于地面30cm,每根所述第一排水管为1m;安装PVC管道,安装高度为低于地面50cm;在所述植物沟渠主体的底部依次铺设所述薄膜、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涛莫凌云李海翔张毅王敦球覃礼堂代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