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4469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步骤二,根据试验设计需求,选择相应的减速带作为测试路段,进行至少三次匀速行驶测试,获得并存储多个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加速度数据;步骤三,数据处理;步骤四,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内加速度数据的均方根;步骤五,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的第一振动周期之后时间段内的加速度均方根,然后计算第i个测点的加速度余振效率,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余振效率;步骤六,对总余振效率进行判断。其能够用客观测试值来衡量乘员的主观感受,并以此指导车辆工程人员提升车辆过减速带时的乘坐舒适性。适性。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底盘性能试验领域,具体涉及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车辆过减速带时的乘坐舒适性是用户关注重点。在主观感受上,车辆过减速带时的乘坐舒适性通常分为冲击触感、冲击声品质及冲击余振三个维度。工程上,主观感受不明确、不稳定,难以指导工程实践,因此需要有客观的参数来表达主观感受。在客观测评方法上,振动剂量值法可衡量冲击触感、耳部分贝值法可衡量冲击声品质,但冲击余振维度仍没有一种成熟的客观测评方法。车辆工程人员急需一种客观测评方法,来衡量车辆过减速带时乘员在冲击余振维度的主观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其能够用客观测试值来衡量乘员的主观感受,并以此指导车辆工程人员提升车辆过减速带时的乘坐舒适性。
[000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5]步骤一,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身对标点和测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并使得加速度传感器朝向指定方向;
[0006]步骤二,根据试验设计需求,选择相应的减速带作为测试路段,进行至少三次匀速行驶测试,获得并存储多个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加速度数据;
[0007]步骤三,数据处理,以对标点加速度最大值对应的时间点为时间零点,截取测点的加速度传感器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加速度数据,选取至少三组测点加速度中最接近的两组加速度数据求平均值,然后进行低通滤波处理;
[0008]步骤四,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内加速度数据的均方根,即:
[0009]a
i
为第i个测点的加速度,t
起始
为截取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t
终止
为截取时间段的终止时间点;
[0010]步骤五,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的第一振动周期之后时间段内的加速度均方根,即:
[0011]t
AS
为第一个振动周期结束的时间点;
[0012]计算第i个测点的加速度余振效率,即:
[0013]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余振效率,即:η
AS
=∑
i k
i
×
η
i_AS
,k
i
为第i个测点的加权系数;
[0014]步骤六,对总余振效率进行判断,若总余振效率小于预设的总余振效率阈值,则表示车辆过减速带的余振是可接受的,若总余振效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总余振效率阈值,则表示车辆过减速带的余振是不可接受的,需要进行整改。
[0015]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的对标点为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测点为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对应车辆Z向,所述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对应车辆X向。
[0016]进一步,所述步骤三具体为:以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Z向加速度最大值对应的时间点为时间零点,截取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

0.1s至0.4s时间段内的加速度数据;以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Z向加速度最大值对应的时间点为时间零点,分别截取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及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

0.1s至0.4s时间段内的加速度数据;选取至少三组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Z向加速度中最接近的两组加速度数据求平均值,选取至少三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Z向加速度中最接近的两组加速度数据求平均值,选取至少三组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X向加速度中最接近的两组加速度数据求平均值,然后依次进行低通滤波处理。
[0017]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测试路段的试验条件设定为:测试路段为直道,路面干燥,路面平整度≤3.5mm,风速≤5m/s。
[0018]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进行匀速行驶测试的试验车辆搭载三名乘员,乘员体重为65
±
10kg,三名乘员分别位于主驾、副驾及左后座。
[0019]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进行匀速行驶测试的试验车辆以30km/h的速度驶过减速带。
[0020]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加速度传感器的采样频率≥1000HZ,量程≥
±
20g,分辨率≤0.001g。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对场地、设备及人员要求低,易于实施。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即总余振效率能够有效衡量车辆乘员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维度的主观感受。利用所述方法,工程人员能准确高效地评估、设计和优化车辆过减速带时的冲击余振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减速带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X向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X向加速度均值及滤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7]参见图1,所示的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28]步骤一,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身对标点和测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并使得加速度传感器朝向指定方向。所述对标点有两个,分别为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所述测点有三个,分别为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对应车辆Z向,所述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对应车辆X向。
[0029]为保证采样精度,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采样频率≥1000HZ,量程≥
±
20g,分辨率≤0.001g。
[0030]步骤二,根据试验设计需求,选择相应的减速带作为测试路段,进行三次匀速行驶测试,获得并存储五个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加速度数据。
[0031]测试路段的试验条件设定为:测试路段为直道,路面干燥,路面平整度≤3.5mm,风速≤5m/s。
[0032]进行匀速行驶测试的试验车辆搭载三名乘员,乘员体重为65
±
10kg,三名乘员分别位于主驾、副驾及左后座。并且试验车辆以30km/h的速度驶过材质为铸铁的减速带,参见图2,所述减速带的横截面包括位于下方的矩形和位于上方的梯形,下方矩形的长度为300mm,高度为10mm,上方梯形的下底与下方矩形的长边重合,同样为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身对标点和测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并使得加速度传感器朝向指定方向;步骤二,根据试验设计需求,选择相应的减速带作为测试路段,进行至少三次匀速行驶测试,获得并存储多个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加速度数据;步骤三,数据处理,以对标点加速度最大值对应的时间点为时间零点,截取测点的加速度传感器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加速度数据,选取至少三组测点加速度中最接近的两组加速度数据求平均值,然后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步骤四,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内加速度数据的均方根,即:a
i
为第i个测点的加速度,t
起始
为截取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t
终止
为截取时间段的终止时间点;步骤五,计算测点在截取时间段的第一振动周期之后时间段内的加速度均方根,即:t
AS
为第一个振动周期结束的时间点;计算第i个测点的加速度余振效率,即: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余振效率,即:η
AS
=∑
i
k
i
×
η
i_AS
,k
i
为第i个测点的加权系数;步骤六,对总余振效率进行判断,若总余振效率小于预设的总余振效率阈值,则表示车辆过减速带的余振是可接受的,若总余振效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总余振效率阈值,则表示车辆过减速带的余振是不可接受的,需要进行整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过减速带时冲击余振的客观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对标点为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测点为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减震器安装座靠近紧固螺栓处、左后纵臂靠近前点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左前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后羊角靠近下摆臂外点处、左前支柱鼓包靠近紧固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侃伦李慷马敏李宁张忠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