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62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所述海上升压站包括,事故油罐(1),底层甲板(6),贯穿所述底层甲板(6)的四根桩基础(9),设置在所述底层甲板(6)上的主变压器(7)和散热器(8);所述事故油罐(1)布置于所述底层甲板(6)下方的海平面上,所述事故油罐(1)通过柔性导油管(3)与散热器储油坑(22)和主变压器储油坑(21)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充分利用事故油罐自身浮力,将原本布置于海上升压站上的事故油罐以漂浮的方式布置于底层甲板下方海平面上,能减小桩基础承载力约40吨,在主变压器事故喷油后可直接拖运并更换新的事故油罐,节约检修和运维时间约1天,桩基础高度还可以降低约2m。可以降低约2m。可以降低约2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


[0001]本技术属于海上风力发电
,尤其涉及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其中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高达 7.5亿千瓦,是陆上风能资源的3倍。相较陆上风电而言,海上风电场具有风速高、风向稳定、土地成本低以及输电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海上风电资源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海上升压站成本是制约海上风电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性技术之一。通过优化海上升压站布置,降低海上升压站平台面积及荷载,减小开发成本,对开发和利用海上风电资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
[0003]目前海上升压站配置有事故油收集装置,用于主变压器油的收集和存储。事故油罐通常布置于海上升压站底层,由于事故油罐体积和重量大,占据了底层较大空间和面积,导致海上升压站平台面积及载荷难以优化,以及事故油难以快速运输到陆地。
[0004]公布号为CN113338249A公开了海上升压站事故油池布置系统及其布置方法,它将原本布置于底层甲板正面的事故油池以凸型方式布置于底层甲板背面,通过调整事故油池的载荷中心来调整海上升压站的载荷中心,使海上升压站的载荷中心与几何中心重合,从而确定事故油池的载荷中心在海上升压站底层甲板下方的位置。该方案能有效节省海上升压站底层平台面积,优化桩基础的载荷,将原来的三层甲板减为两层,降低桩基础高度从而减小海上升压站投资成本。但该方案中的事故油罐还是布置在甲板底层,升压站总重量并未减少,事故油不方便快速运输且桩基础高度没有能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让事故油罐利用自身浮力以漂浮的方式布置在海上升压站下方的海平面上,以解决进一步降低海上升压站总重量,事故油方便快速运输和进一步降低桩基础高度的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包括,事故油罐、底层甲板、贯穿所述底层甲板的多根桩基础、设置在所述底层甲板上的主变压器和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底端设置的散热器储油坑和所述主变压器底端设置的主变压器储油坑;所述事故油罐布置于所述底层甲板下方的海平面上,所述事故油罐通过柔性导油管分别与散热器储油坑和主变压器储油坑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导油管沿桩基础环形敷设至事故油罐,且预留有抗扰段。
[0008]进一步地,所述事故油罐通过锚固系统与所述桩基础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锚固系统包括连接绳和设置于所述连接绳上的阻尼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事故油罐配置有系靠码头。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事故油罐靠近所述柔性导油管的一侧端部设置有防撞击保护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事故油罐上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处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一个用于接入所述柔性导油管的导油孔,另一个为泄气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事故油罐体积V1大于事故油体积V2且事故油罐的浮力大于自身和加满事故油之和的重量。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5]1.本技术提出了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能充分利用事故油罐自身浮力,将原本布置于海上升压站底层甲板上方或下方的事故油罐以漂浮的方式布置于底层甲板下方海平面上,不仅能有效节省海上升压站平台面积约40平方米,还能减小桩基础承载力约40吨,从而减小海上升压站投资成本。
[0016]2.本技术所提出的漂浮式事故油罐通过柔性导油管与主变压器及散热器储油坑连接,能够即插即用,在主变压器事故喷油后可直接拖运并更换新的事故油罐,不需要配置额外的抽油装置,可以降低主变压器检修和运维难度,节约检修和运维时间约1天,减少了停电带来的损失。
[0017]3.本技术所提出的漂浮式事故油罐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桩基础的高度,比双层平台的还可以再优化约2m,进一步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海上升压站布置正视图
[0019]图2漂浮式事故油罐俯视图
[0020]图中标记说明:1、事故油罐;11、防撞击保护块;12、凸起部; 121、导油孔;122、泄气孔;13、挂钩;22、散热器储油坑;21、主变压器储油坑;3、柔性导油管;4、锚固系统;41、连接绳;42、阻尼器;5、系靠码头;51、检修平台;52、围栏;6、底层甲板;7、主变压器;8、散热器;9、桩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案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于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其具体结构如附图1所示,包括多根插入海底的桩基础9,本实施例中为四根,所述桩基础9贯穿底层甲板6,所述底层甲板6上方设置有散热器8和主变压器7,所述散热器8底部设置有散热器储油坑22,所述主变压器7底部设置有主变压器储油坑21。所述散热器储油坑 22和主变压器储油坑21底部设置有柔性导油管3,所述柔性导油管 3沿桩基础9环形敷设至事故油罐1,利用桩基础9来固定柔性导油管3,简单方便。
[0023]所述事故油罐1以漂浮的方式布置于所述桩基础9旁边的海平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将事故油罐布置在海平面上,能有效节省海上升压站平台面积,还能减小桩基础承载力,从而降低海上升压站的投资成本。
[0024]所述事故油罐1与海上升压站之间通过锚固系统4连接。如图1 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系统4包括连接绳41和设置在所述连接绳41上的阻尼器42。所述连接绳41用于固
定事故油罐1,所述阻尼器42用于缓冲风浪的冲击。所述柔性导油管3敷设以及锚固系统4 的设计条件与海上升压站设计条件相同,具备相同的抗风浪能力,能够适应海上升压站所在海域风浪情况。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事故油罐1采用密封和抗波浪扰动的结构,能够防止事故油泄露且便于船只拖运。
[0026]本实施例中柔性导油管3预留有抗扰段,能够抵抗海上升压站所处海域的风浪扰动。柔性导油管3具备抗拉抗扰的铠装层,经过严格测试,也设置有相应的监测设备防止事故油泄漏到海洋造成污染。
[0027]本实施例中柔性导油管3内径适中,可满足事故油及时排到事故油罐1中。当事故发生后,事故油温度较高且变压器油并不粘稠,控制好油管的内径完全可以使事故油快速顺利导出。其次,事故油罐1 与散热器储油坑22和主变压器储油坑21有很大的落差,借助虹吸效应能更好地帮助油从散热器储油坑22和主变压器储油坑21流向事故油罐1,不像之前抽油是把油从低处往高处抽。因此本技术可以不需要配置加热措施。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事故油罐1配置有系靠码头5,所述系靠码头5由检修平台51和围栏52组成。检修平台51与底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包括,事故油罐(1)、底层甲板(6)、贯穿所述底层甲板(6)的多根桩基础(9)、设置在所述底层甲板(6)上的主变压器(7)和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底端设置的散热器储油坑(22)、所述主变压器(7)底端设置的主变压器储油坑(21);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油罐(1)布置于所述底层甲板(6)下方的海平面上,所述事故油罐(1)通过柔性导油管(3)分别与散热器储油坑(22)和主变压器储油坑(21)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油管(3)沿桩基础(9)环形敷设至事故油罐(1),且预留有抗扰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油罐(1)通过锚固系统(4)与所述桩基础(9)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备有漂浮式事故油罐的海上升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飞叶任时李成子李胜肖绪恩陶轲张发印汪盛波桂胜强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