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009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包括底座和顶板,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块,所述顶板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模块,所述上模块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凸模体,所述上模块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下模块顶部中心开设有与凸模体相对应的凹模槽,所述下模块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柱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下模块一侧中心固定连接有注油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模块内部设置注油腔和出油腔,便于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加油,避免停机操作,从而使设备一直处于连续生产状态,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在注油腔内设置堵油珠和复位弹簧,在不工作状态时,对出油腔进行关闭,避免油一直流出,从而节能降耗,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冲压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有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0003]在使用中发现,在连续冲压过程,当对物料进行折弯时,挤料产生毛刺和翻边,导致不良;故需加油润滑后避免不良;人工加油,加油不均匀,且一般需要停机进行加油,无法连续生产,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连续冲压过程,当对物料进行折弯时,挤料产生毛刺和翻边,导致不良;故需加油润滑后避免不良;人工加油,加油不均匀,且一般需要停机进行加油,无法连续生产,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包括底座和顶板,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块,所述顶板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模块,所述上模块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凸模体,所述上模块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下模块顶部中心开设有与凸模体相对应的凹模槽,所述下模块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柱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下模块一侧中心固定连接有注油管;r/>[0006]所述下模块中心靠近注油管一侧开设有注油槽,所述下模块顶部中心两侧均开设有压块活动槽,两个所述压块活动槽中心均活动连接有注油压块,两个所述注油压块底部中心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注油压板,所述下模块中心开设有与压块活动槽相对应的注油腔,两个所述注油腔顶部均开设有出油腔,两个所述注油腔底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两个所述复位弹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堵油珠,两个所述注油腔顶部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凹模槽两侧中心均开设有出油孔。
[0007]优选的,所述注油管设置有开关控制阀,控制油注入到下模块内的流量和流速。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注油腔顶部均呈半球型结构,使堵油珠顶部与注油腔顶部完美贴合,提高对油的密封效果,避免油渗漏。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堵油珠均为不锈钢材质制成,强度较高,不易破碎,且不易生锈腐蚀,使用寿命更长。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出油孔远离凹模槽一端与出油腔相互贯通,油通过出油腔流入到出油孔内,然后从出油孔流入到凹模槽内。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杆底部贯穿出油孔和出油腔向注油腔中心方向延伸,所述
注油压板位于注油腔内部,且注油压板底部与堵油珠顶部相接触。
[0012]优选的,两个所述出油腔直径小于堵油珠的直径,在不工作时,通过堵住珠对出油腔进行封堵,避免油从出油腔内渗出。
[0013]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槽底部均与注油槽相互贯通,通过连接槽把油注入到对应的注油腔内。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技术通过在下模块内部设置注油腔和出油腔,便于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加油,避免停机操作,从而使设备一直处于连续生产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0016]2.本技术通过在注油腔内设置堵油珠和复位弹簧,在不工作状态时,对出油腔进行关闭,避免油一直流出,从而节能降耗,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下模块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下模块的剖视图;
[0020]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0021]图中:1、底座;2、下模块;3、顶板;4、上模块;5、凸模体;6、限位柱;7、注油管;8、凹模槽;9、限位槽;10、注油槽;11、压块活动槽;12、注油压块;13、连接杆;14、注油压板;15、注油腔;16、复位弹簧;17、堵油珠;18、出油腔;19、出油孔;20、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3]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包括底座1和顶板3,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块2,顶板3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模块4,上模块 4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凸模体5,上模块4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6,下模块2顶部中心开设有与凸模体5相对应的凹模槽8,下模块2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柱6相对应的限位槽9,下模块2一侧中心固定连接有注油管7,注油管7设置有开关控制阀,注油管7远离下模块2一端与油泵固定连接,通过油泵把油注入到注油管7,通过开关控制阀控制油注入到下模块2内部。
[0024]请参阅图3和图4,下模块2中心靠近注油管7一侧开设有注油槽10,注油管7与注油槽10固定连接,注油管7把油注入到注油槽10内,下模块2顶部中心两侧均开设有压块活动槽11,两个压块活动槽11中心均活动连接有注油压块12,两个注油压块12底部中心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两个连接杆13底部贯穿出油孔19和出油腔18向注油腔15中心方向延伸,两个连接杆13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注油压板14,注油压板14底部与堵油珠 17顶部相接触,下模块2中心开设有与压块活动槽11相对应的注油腔15,两个注油腔15顶部均呈半球型结构,堵油珠17顶部可以与注油腔15顶部完全贴合,两个注油腔15顶部均开设有出油腔18,两个出油腔18直径小于堵油珠17的直径,两个注油腔15底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16,两个复位弹簧16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堵油珠17,通过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作用,堵油珠17顶部与注油腔15
顶部贴合,从而堵塞出油腔18,当顶板3下压时,凸模体5插入到凹模槽8内,同时上模块4底部挤压注油压块12,使连接杆13和注油压板14向下滑动,从而挤压堵油珠17,使堵油珠17向下位移,复位弹簧16压缩,注油腔15内的油可以流入到出油腔18内,两个堵油珠17均为不锈钢材质制成,更为坚硬,不易破碎,且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不易生锈,两个注油腔15顶部均开设有连接槽20,两个连接槽20底部均与注油槽10相互贯通,通过连接槽20,把注油槽10内的油流入到注油腔15内,凹模槽8两侧中心均开设有出油孔19,两个出油孔19远离凹模槽8一端与出油腔18相互贯通,注油腔15内的油通过出油腔18流入到出油孔19内,然后通过出油孔19流入到凹模槽8内。
[0025]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注油管7把油注入到注油槽10内,然后油通过连接槽20流入到注油腔15内,由于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作用,使堵油珠17顶部与注油腔15顶部贴合,注油腔15内的油无法流入到出油腔 18内,当顶板3下压,上模块4底部与下模块2顶部相接触时,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内自动加油结构,包括底座(1)和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块(2),所述顶板(3)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模块(4),所述上模块(4)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凸模体(5),所述上模块(4)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6),所述下模块(2)顶部中心开设有与凸模体(5)相对应的凹模槽(8),所述下模块(2)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柱(6)相对应的限位槽(9),所述下模块(2)一侧中心固定连接有注油管(7);所述下模块(2)中心靠近注油管(7)一侧开设有注油槽(10),所述下模块(2)顶部中心两侧均开设有压块活动槽(11),两个所述压块活动槽(11)中心均活动连接有注油压块(12),两个所述注油压块(12)底部中心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两个所述连接杆(13)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注油压板(14),所述下模块(2)中心开设有与压块活动槽(11)相对应的注油腔(15),两个所述注油腔(15)顶部均开设有出油腔(18),两个所述注油腔(15)底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16),两个所述复位弹簧(16)顶部均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理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曙泰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