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2053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框,回收框为框体结构,回收框的一侧位置设置有进水管,另一侧位置设置有出水管,回收框的内部设置有隔板,回收框内部的隔板设置有多块且多块隔板之间相互交错进行排列,相邻隔板之间的空腔中分布有换热管,回收框内部的换热管呈S形进行排列,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上卡环以及下卡环,通过上卡环以及下卡环外侧分布有换热棱片可以充分的对经由进水管进入水液中的热量进行吸收,采用该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换热管的吸热效率,而上卡环以及下卡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便于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将其拆卸下来对其表面进行清洁,防止由于污垢积聚造成换热管换热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积聚造成换热管换热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积聚造成换热管换热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涉及能源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在现有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中,热量与管道的接触面积较小,且接触时间较短,会造成一定的热量流失,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结构来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框,所述回收框为框体结构,所述回收框的一侧位置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回收框的另一侧位置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回收框的内部设置有隔板,分布在回收框内部的隔板设置有多块且多块隔板之间相互交错进行排列,相邻隔板之间的空腔中分布有换热管,分布在回收框内部的换热管呈S形进行排列,所述换热管的输入端与回收进管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的输出端与回收出管相连接,所述回收框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回收框的上侧位置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下端面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有限位棱条,所述限位棱条为截面呈L形的棱条形结构,所述限位棱条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孔,分布在限位棱条上的螺孔经由螺栓穿过与定位板上的螺孔相旋合。
[0005]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吸热结构,所述吸热结构为圆筒形结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吸热结构包括上卡环以及下卡环,所述上卡环以及下卡环的两侧位置开设有固定孔,所述上卡环以及下卡环两侧经由螺栓穿过套装在换热管的外侧位置,所述上卡环以及下卡环的外侧分布有换热棱片,所述换热棱片设置有多片且多片换热棱片呈环形进行排列。
[0007]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经由支撑框与回收框的底部位置相固定,所述支撑框为截面呈圆弧形的框体结构,所述支撑框的底部位置与回收框内部的底部端面相连接固定。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下端与回收框的上侧端面相贴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一侧位置设置有固定块,分布在隔板一侧的固定块与开设在回收框两侧的固定槽滑动连接,所述隔板的高度与回收框的深度相同。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回收框的内部交叉排列有多个隔板,通过隔板将经由进水管进入的水液流动的距离延长,使得水液可以充分的与换热管的外壁相接触,通过换热管可以实现对热量的吸收,达到对供热锅炉余热的回收;
[0011]而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上卡环以及下卡环,通过上卡环以及下卡环外侧分布有换热棱片可以充分的对经由进水管进入水液中的热量进行吸收,采用该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
换热管的吸热效率,而上卡环以及下卡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该结构便于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将其拆卸下来对其表面进行清洁,防止由于污垢积聚造成换热管换热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001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中吸热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中:1

上盖、2

限位棱条、3

回收框、4

隔板、5

定位板、6

进水管、7

回收出管、8

回收进管、9

出水管、10

吸热结构、11

支撑框、12

换热管、101

换热棱片、102

上卡环、103

固定孔、104

下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框3,回收框3为框体结构,回收框3的一侧位置设置有进水管6,回收框3的另一侧位置设置有出水管9,回收框3的内部设置有隔板4,分布在回收框3内部的隔板4设置有多块且多块隔板4之间相互交错进行排列,相邻隔板4之间的空腔中分布有换热管12,分布在回收框3内部的换热管12呈S形进行排列,换热管12的输入端与回收进管8相连接,换热管12的输出端与回收出管7相连接,回收框3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定位板5,回收框3的上侧位置设置有上盖1,上盖1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下端与回收框3的上侧端面相贴合,起到密封上盖1与回收框3的目的,上盖1下端面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有限位棱条2,限位棱条2为截面呈L形的棱条形结构,限位棱条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孔,分布在限位棱条2上的螺孔经由螺栓穿过与定位板5上的螺孔相旋合,隔板4的一侧位置设置有固定块,分布在隔板4一侧的固定块与开设在回收框3两侧的固定槽滑动连接,隔板4的高度与回收框3的深度相同,通过在回收框3的内部交叉排列有多个隔板4,通过隔板4将经由进水管6进入的水液流动的距离延长,使得水液可以充分的与换热管12的外壁相接触,通过换热管12可以实现对热量的吸收,达到对供热锅炉余热的回收。
[0019]请参阅图3,换热管12的外侧套装有吸热结构10,吸热结构10为圆筒形结构,吸热结构10包括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的两侧位置开设有固定孔103,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两侧经由螺栓穿过套装在换热管12的外侧位置,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的外侧分布有换热棱片101,换热棱片101设置有多片且多片换热棱片101呈环形进行排列,换热管12的外侧套装有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通过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外侧分布有换热棱片101可以充分的对经由进水管6进入水液中的热量进行吸收,采用该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换热管12的吸热效率,而上卡环102以及下卡环104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该结构便于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将其拆卸下来对其表面进行清洁,防止由于污垢积聚
造成换热管12换热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
[0020]换热管12经由支撑框11与回收框3的底部位置相固定,支撑框11为截面呈圆弧形的框体结构,支撑框11的底部位置与回收框3内部的底部端面相连接固定,通过支撑框11对换热管12进行支撑,使得换热管12悬空在回收框3的内部。
[0021]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时将进水管6与供热锅炉余热废水输出端相连接,然后将出水管9与排水管相连接,而回收进管8与余热利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回收出管7与余热利用设备的输入端相连接,接下来可以将上盖1盖在回收框3的上侧位置,使用螺栓穿过限位棱条2上的螺孔与定位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框(3)为框体结构,所述回收框(3)的一侧位置设置有进水管(6),所述回收框(3)的另一侧位置设置有出水管(9),所述回收框(3)的内部设置有隔板(4),分布在回收框(3)内部的隔板(4)设置有多块且多块隔板(4)之间相互交错进行排列,相邻隔板(4)之间的空腔中分布有换热管(12),分布在回收框(3)内部的换热管(12)呈S形进行排列,所述换热管(12)的输入端与回收进管(8)相连接,所述换热管(12)的输出端与回收出管(7)相连接,所述回收框(3)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定位板(5),所述回收框(3)的上侧位置设置有上盖(1),所述上盖(1)下端面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有限位棱条(2),所述限位棱条(2)为截面呈L形的棱条形结构,所述限位棱条(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孔,分布在限位棱条(2)上的螺孔经由螺栓穿过与定位板(5)上的螺孔相旋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2)的外侧套装有吸热结构(10),所述吸热结构(10)为圆筒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锅炉余热回收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骏郝晓龙杨彬李明张璐郑余睿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兴源热电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