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762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废液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冲桶,包括桶体和桶底,桶底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桶,桶体底部设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呈V型设置;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的下端均与桶底间隙配合;桶体顶部设有进液管,桶体底部设有出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于桶底设置两个呈V型分布的淤泥溜板,便于清废液中的淤泥集中沉积于桶底,有助于通过出液管将淤泥、清废液抽出缓冲桶;并且淤泥溜板的底端与桶底间隙配合,便于清废液布满整个桶底,不仅有利于淤泥溜板的受力均匀,而且提高了缓冲桶的稳定性,因而适于作为大型缓冲桶。因而适于作为大型缓冲桶。因而适于作为大型缓冲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冲桶


[0001]本技术属于废液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缓冲桶。

技术介绍

[0002]氨碱法生产纯碱,每生产1吨纯碱约产生10m3蒸馏废液,蒸馏废液经中和处理后得到清废液,清废液中氨氮含量一般在20~40mg/L之间。氨氮存在废水中,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氨氮指标是纯碱生产污染物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严控氨氮指标,氨碱清废液必须经过氨氮去除处理,氨氮值达到10mg/L以下,才能达标排放。
[0003]由于氨碱法纯碱生产所排放的清废液具有排量大、含盐量高、难处理等特点,现有技术将清废液中的氨氮进行处理后,其氨氮值仍高于10mg/L。为降低清废液中氨氮值,还需向清废液中加入药物,使清废液中的氨氮值达到排放标准,由于加入药物后的清废液通常于反应桶中进行降氨氮反应,整个清废液处理系统中反应桶的工作负荷较高,当生产波动使清废液中氨氮波动很大,或反应桶出现故障时,则无法保证清废液的持续性处理。
[0004]另外,现有缓冲桶多为小型缓冲桶,内部结构简单,当其用于废液暂存时,废液中的污泥易于在缓冲桶的底部沉积,难以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现有清废液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缓冲桶,该缓冲桶前置于反应桶,一方面可应对生产突发状况导致的氨氮波动大,缓解反应桶的工作负荷,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清除清废液中的淤泥。
[0006]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缓冲桶,包括桶体和桶底,桶底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桶,桶体底部设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呈V型设置;第一淤泥溜板的上端与桶体内壁间隙配合,第一淤泥溜板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第二淤泥溜板的上端与中心桶的桶壁固定连接,第二淤泥溜板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桶体顶部设有进液管,桶体底部设有出液管。
[0008]本技术提供的缓冲桶为大容量的缓冲桶,其容量可为5000m3,通过在桶底设置两个呈V设置的淤泥溜板,便于清废液中的淤泥集中沉积于桶底,便于通过出液管将淤泥抽出缓冲桶;采用淤泥溜板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便于清废液中的液体充满淤泥溜板的下方,即确保清废液充满桶体底部,有利于淤泥溜板受力均匀以及确保整个缓冲桶的稳定性。
[0009]进一步地,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的底部均固定有支架,支架与桶底间隙配合。
[0010]采用于淤泥溜板的底部设置支架,其目的在于对淤泥溜板进行支撑,确保淤泥溜板下端与桶底的间隙,使得清废液能够充满淤泥溜板底部,即清废液布满整个桶底,有利于淤泥溜板受力均匀以及确保整个缓冲桶的稳定性。
[0011]进一步地,出液管的底部位于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交汇处;所述出液管的底部与桶底间隙配合。
[0012]由于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呈V型设置,故清废液中的淤泥经沉降后多分布于两者的交汇处,采用将出液管的底部设于两者的交汇处,便于将桶底的淤泥尽可能抽离出。
[0013]进一步地,出液管的上部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出液管和桶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的下部设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底端固定于桶底,支柱的顶端与出液管固定连接。
[0014]加强筋和支柱均用于对出液管的位置进行固定,维持出液管与桶底的间隙,确保出液管能够稳定工作。
[0015]进一步地,中心桶与桶体内壁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桶底、第一淤泥溜板、第二淤泥溜板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一侧与中心桶的桶壁固定连接,隔板的另一侧与桶体内壁间隙配合。
[0016]进一步地,隔板为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桶体底部。
[0017]采用于桶体内部设置隔板,使得桶体底部被等分为小的空间,有助于增强通过出液管将淤泥抽出时的负压,便于将淤泥清理干净。
[0018]进一步地,出液管为多个,所述出液管的数量与隔板的数量相同。
[0019]进一步地,桶体外侧设有环形管道,所述环形管道与桶体内设置的出液管均连通。
[0020]采用于桶体外侧设置环形管道,便于将桶体内的清废液及淤泥统一排出,每个出液管与环形管道之间均设有阀门,环形管道与缓冲桶外设置的泵相连接,利用多个阀门的轮流开启,便于将桶体内的泥沙、清废液一同抽走,避免缓冲桶底部泥沙沉积。
[0021]进一步地,隔板、出液管的数量均为4~10个。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本技术采用于桶底设置两个呈V型分布的淤泥溜板,便于清废液中的淤泥集中沉积于桶底,有助于通过出液管将淤泥、清废液抽出缓冲桶;并且淤泥溜板的底端与桶底间隙配合,便于清废液布满整个桶底,不仅有利于淤泥溜板的受力均匀,而且提高了缓冲桶的稳定性,因而适于大型缓冲桶。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缓冲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缓冲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桶体;2、中心桶;3、隔板;4、第一淤泥溜板;5、第二淤泥溜板;6、出液管;61、支柱;62、加强筋;7、支架;8、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
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9]实施例1
[003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缓冲桶,其容量为5000m3,包括桶体1和桶底,桶底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桶2,中心桶2置于桶底上,但中心桶的底部与桶底并非固定连接,桶体1底部设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淤泥溜板4和第二淤泥溜板5,第一淤泥溜板4和第二淤泥溜板5呈V型设置;第一淤泥溜板4的上端与桶体1内壁间隙配合,第一淤泥溜板4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第二淤泥溜板5的上端与中心桶2的桶壁固定连接,第二淤泥溜板5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第一淤泥溜板4和第二淤泥溜板5的底部均固定有支架7,支架7置于桶底上,支架7的底部与桶底并非固定连接。桶体1顶部设有进液管8,桶体1底部设有出液管6。
[0031]本技术提供的缓冲桶为大容量的缓冲桶,其容量可为5000m3,在清废液处理系统中设于反应桶的前置工序中,当加药后的清废液由进液管8排入桶体1内时,不仅能够实现大排量的清废液的缓冲暂存,并且有助于清废液与药物在缓冲桶内混合、预反应,减轻后续反应桶的工作压力。
[0032]通过在桶底设置两个呈V设置的淤泥溜板,便于清废液中的淤泥集中沉积于桶底,便于通过出液管6将淤泥抽出缓冲桶;采用于淤泥溜板的底部设置支架7,其目的在于对淤泥溜板进行支撑,确保淤泥溜板下端与桶底的间隙,使得清废液能够充满淤泥溜板底部,即清废液布满整个桶底,有利于淤泥溜板受力均匀以及确保整个缓冲桶的稳定性。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桶,包括桶体和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桶底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桶,所述桶体底部设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所述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呈V型设置;所述第一淤泥溜板的上端与桶体内壁间隙配合,第一淤泥溜板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淤泥溜板的上端与中心桶的桶壁固定连接,第二淤泥溜板的下端与桶底间隙配合;所述桶体顶部设有进液管,桶体底部设有出液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缓冲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的底部均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桶底间隙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缓冲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的底部位于第一淤泥溜板和第二淤泥溜板交汇处;所述出液管的底部与桶底间隙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缓冲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的上部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庆滔何振华冯伟东叶平匡勇娇梁尔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