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陶瓷茶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73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组合式陶瓷茶壶,包括壶本体、杯本体和转动件,壶本体下表面形成有过水座,过水座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过水座形成有第一出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凹槽下表面,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过水座的周面,过水座下方连接有承载台,承载台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形成有两根限位柱,两根限位柱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间隔设置,杯本体下表面形成有圆柱状的放置台,放置台直径等于两根限位柱轴线之间的距离,放置台周面形成有回转槽,回转槽的直径等于限位柱直径,转动件位于第一凹槽内且转动连接,转动件用于控制第一滤水孔和第一出水通道的连通或阻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收纳杯本体的功能,且收纳空间大。纳空间大。纳空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式陶瓷茶壶


[0001]本技术属于陶瓷茶壶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陶瓷茶壶。

技术介绍

[0002]陶瓷茶具,主要是以有高岭土、紫砂泥等原材料烧制而成的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陶瓷茶壶,陶瓷盖碗,陶瓷茶杯,陶瓷茶盘,陶瓷茶托、陶瓷茶洗等,现有的陶瓷茶具存在以下问题:1.在泡茶过程中,由于茶壶的壶壁较薄,在倒茶时候容易被烫到;2.陶瓷茶壶和茶杯都是分开收纳的,有鉴于于此遂有了本方案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式陶瓷茶壶,它具有收纳杯本体的功能,且收纳空间大。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组合式陶瓷茶壶,包括壶本体、杯本体和转动件,所述壶本体下表面形成有过水座,所述过水座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表面形成有第一滤水孔,所述过水座形成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凹槽下表面,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过水座的周面,所述过水座下方连接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形成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根限位柱,两根所述限位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间隔设置,所述杯本体下表面形成有圆柱状的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直径等于两根所述限位柱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放置台周面形成有回转槽,所述回转槽的竖直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回转槽的直径等于限位柱直径,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用于控制第一滤水孔和第一出水通道的连通或阻断。
[0005]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伸入部和转动部,所述伸入部呈矩形体状,所述转动部呈半圆柱状,所述转动部位于伸入部底部,水平截面内所述转动部的直径与伸入部位于内侧的边长相等。
[0006]所述第一滤水孔有4个,所述第一滤水孔沿转动部的轴线环形间隔设置。
[0007]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台和把持杆,所述转动台呈圆柱状,所述转动台的直径与所述转动部的直径相等,所述把持杆连接在转动台的周面且伸出第一凹槽,所述转动台上形成有与第一滤水孔相对应的第二滤水孔。
[0008]所述第一凹槽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三滤水孔,所述第三滤水孔与第一滤水孔数量相同且相对应,所述第三滤水孔与第一出水通道相连通。
[0009]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出口处形成有朝下倾斜的引流板。
[0010]所述限位组件数量为7组,7组所述限位组件上下间隔设置。
[0011]所述杯本体上表面到放置台下表面的距离等于上下两根相邻的限位柱轴线之间的距离。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转动件控制壶本体内腔和过水座第一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或阻绝,从而实现出水或不出水,在倒茶的过程中无需拿起壶本体,从而防止烫伤;且设置了上述的结构,就需要将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太高,才能顺利的出水,所以在过水座的下表面又设置了承载台,该承载台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置有限位组件,也就是两根限位柱,在平常不使用的时,可以将杯本体底部放置台的回转槽上卡入两根限位柱之间,实现收纳的功能,而且当清洗完杯本体,将杯本体卡入限位组件后,杯本体表面和内壁上的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快滴落,不会沉积在杯本体的内侧壁。
[0014]2.设置7限位组件且上个间隔设置能够放置更多杯本体,容纳空间更大。
[0015]3.当杯本体上表面到放置台下表面的距离等于上下两根相邻的限位柱轴线之间的距离时,将杯本体卡入两根左右相邻的限位柱时,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的是位于杯本体下方的两根限位柱,而卡入杯本体上回转槽两侧的限位柱主要起到的左右限位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组合式陶瓷茶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壶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中杯本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1、壶本体;11、过水座;111、第一凹槽;1111、第一滤水孔;1112、第一出水通道;1113、第三滤水孔;12、承载台;121、第二凹槽;122、限位柱;13、引流板;2、杯本体;21、放置台;211、回转槽;3、转动件;31、转动台;311、第二滤水孔;32、把持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3]如图1

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式陶瓷茶壶,包括壶本体1、杯本体和转动件3。
[0024]壶本体1下表面形成有过水座11,过水座11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111,具体地,第一凹槽111包括伸入部和转动部,伸入部呈矩形体状,转动部呈半圆柱状,转动部位于伸入部底部,水平截面内转动部的直径与伸入部位于内侧的边长相等。第一凹槽111上表面形成有4个第一滤水孔1111,第一滤水孔沿转动部的轴线环形间隔设置。过水座11形成有第一出水通道1112,第一出水通道1112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凹槽111下表面,第一出水通道1112的出水口位于过水座11的周面,第一出水通道的出口处形成有朝下倾斜的引流板13。具体地,第一凹槽111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三滤水孔1113,第三滤水孔1113与第一滤水孔1111数量相同且相对应,第三滤水孔1113与第一出水通道1112相连通。过水座11下方连接有承载台12,承载台12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121,第二凹槽121的槽底形成有7组限位组件,设置7限位组件且上个间隔设置能够放置更多杯本体2,容纳空间更大。
[0025]7组限位组件上下间隔设置,限位组件包括两根限位柱122,两根限位柱122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间隔设置,杯本体下表面形成有圆柱状的放置台21,放置台21直径等于两根限
位柱122轴线之间的距离,放置台21周面形成有回转槽211,回转槽211的竖直截面呈半圆形,回转槽211的直径等于限位柱122直径,将杯本体2底部放置台21的回转槽211上卡入两根限位柱122之间,使得杯本体2倒挂在两根限位柱122之间,使得承载台12具有收纳的功能,而且当清洗完杯本体2后,将杯本体2收纳到承载台12内时,杯本体2表面和内壁上的水会在作用的作用力朝下滴落,不会沉积在杯本体2内,优选地,限位柱122的长度大于两倍杯本体2的最大直径时,每两根左右相邻的限位柱122能够放置2个或2个以上的杯本体2。
[0026]优选地,杯本体2上表面到放置台21下表面的距离等于上下两根相邻的限位柱122轴线之间的距离,将杯本体2卡入两根左右相邻的限位柱122时,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的是位于杯本体2下方的两根限位柱122,而卡入杯本体2上回转槽211两侧的限位柱122主要起到的左右限位作用。
[0027]转动件3位于第一凹槽111内且转动连接,转动件3用于控制第一滤水孔1111和第一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组合式陶瓷茶壶,其特征在于:包括壶本体、杯本体和转动件,所述壶本体下表面形成有过水座,所述过水座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表面形成有第一滤水孔,所述过水座形成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凹槽下表面,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过水座的周面,所述过水座下方连接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形成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根限位柱,两根所述限位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间隔设置,所述杯本体下表面形成有圆柱状的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直径等于两根所述限位柱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放置台周面形成有回转槽,所述回转槽的竖直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回转槽的直径等于限位柱直径,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用于控制第一滤水孔和第一出水通道的连通或阻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陶瓷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伸入部和转动部,所述伸入部呈矩形体状,所述转动部呈半圆柱状,所述转动部位于伸入部底部,水平截面内所述转动部的直径与伸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钿钟吉梅徐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德化县金胜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