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电路、逆变器及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136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路、逆变器及光伏系统,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一输出端;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二输出端;首个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邻开关电路之间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相互连接;末尾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入端;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个光伏组件接入到方案中,之后都经过一个开关电路后串联起来接入隔离电路中,之后再经过逆变电路逆变,有利于在电网断开后,保证各个光伏组件是断开的,系统不存在高压,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系统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电路、逆变器及光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发电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逆变器电路、逆变器及光伏系统。尤其是,优选的涉及一种高压隔离微型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利用不断给环境带来各方面的压力,世界各国加快了对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因具有清洁无害、分布广泛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光伏发电也成为当今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的热点。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
[0003]如图1所示的传统逆变器方案,光伏组件串联之后接到逆变器输入,输入经过Boost升压达到母线需要的电压,之后经过H桥逆变器成交流电。
[0004]公开号为CN208241328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献公开了用于防止光伏组件PID效应的光伏逆变器电路,属于开关电源领域,所述光伏逆变器电路包括与光伏组件连接的DC/DC转换电路,以及一侧通过BUS母线与DC/DC转换电路连接、另一侧与电网连接的DC/AC逆变电路,所述DC/DC转换电路,包括:连接PV组件正向输出端的开关K2,开关K2远离PV组件的另一端经二极管D2与BUS母线中的电容C2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感L2的阴极相连,电感L2的阳极与PV组件的反向输出端连接;还包括连接在PV组件正向输出端与BUS母线中电容C1连接的开关K1、二极管D1以及电感L1。
[000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技术人认为传统方案在电网断开后,系统还存在高压,无法保证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电路、逆变器及光伏系统。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逆变器电路,包括开关电路、隔离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和待连光伏组件对应设置;
[0008]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一输出端;
[0009]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二输出端;
[0010]首个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0011]相邻所述开关电路之间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相互连接;
[0012]末尾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0013]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0014]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0015]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能够连接待连电网。
[0016]优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关断电路;
[0017]所述关断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Q1和第一二极管D1;
[0018]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
[0019]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0020]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Q1的一端;
[0021]所述第一开关Q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
[002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0023]优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Buck电路;
[0024]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0025]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0026]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0027]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0028]优选的,所述Buck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开关Q2、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电感L1;
[0029]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
[0030]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0031]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Q2的一端;
[0032]所述第二开关Q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
[0033]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
[0034]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0035]优选的,所述隔离电路包括第四电容C4和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
[0036]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0037]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0038]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为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0039]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0040]优选的,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包括第七开关Q7、第八开关Q8、第九开关Q9、第十开关Q10、第十一开关Q11、第十二开关Q12、第十三开关Q13、第十四开关Q14和变压器T;
[0041]所述第七开关Q7的一端为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七开关Q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Q8的一端;
[0042]所述第七开关Q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第1端口和所述第九开关Q9的一端;
[0043]所述第八开关Q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第2端口和所述第十开关Q10的一端;
[0044]所述第九开关Q9的另一端为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九开关Q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开关Q10的另一端;
[0045]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第1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Q12的一端和所述第十四开关Q14的一端;
[0046]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第2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Q11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三开关Q13的一端;
[0047]所述第十一开关Q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Q12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十二开关Q12的另一端为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0048]所述第十三开关Q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开关Q14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十四开关Q14的另一端为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0049]优选的,所述逆变电路包括H桥电路;
[0050]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0051]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路、隔离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和待连光伏组件对应设置;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能够对应连接待连光伏组件的第二输出端;首个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邻所述开关电路之间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相互连接;末尾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能够连接待连电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关断电路;所述关断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Q1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Q1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Q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开关Q2、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电感L1;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Q2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关Q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路包括第四电容C4和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为隔离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H桥隔离变压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健周连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腾圣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