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126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包括叠合楼板本体,所述叠合楼板本体包括预制板,所述预制板为混凝土板,所述预制板表面靠近四个顶角和中心的位置处设置有五个楼板厚度控制器,所述预制板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现浇板,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包括楼板厚度控制杆,所述楼板厚度控制杆底面的位置处设置有下限位板,所述预制板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下限位板的下限位孔;本装置通过在预制板表面重要的位置处加装了楼板厚度控制器,在进行现浇板的浇筑时,只需要与楼板厚度控制器进行水平对齐,即可达到统一且标准的厚度,无需利用外部设备,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构件厂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0003]传统的叠合楼板在现浇钢筋混凝土层浇筑时,为了控制其厚度,通常会设置标高控制点,然后通过标高控制点与预制板之间距离来控制其厚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多种原因造成偏差,例如,标高控制点与预制板所支撑的平面,高低出现偏差,同时浇筑的平面产生偏差,最终导致整体的厚度不一致,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预制板预制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包括叠合楼板本体,所述叠合楼板本体包括预制板,所述预制板为混凝土板,所述预制板表面靠近四个顶角和中心的位置处设置有五个楼板厚度控制器,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下端浇筑在所述预制板内,所述预制板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现浇板,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的上端浇筑在所述现浇板内,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包括楼板厚度控制杆,所述楼板厚度控制杆底面的位置处设置有下限位板,所述预制板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下限位板的下限位孔。
[0007]优选地,所述预制板的厚度为6mm。
[0008]优选地,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的顶面与所述现浇板的顶面齐平。
[0009]优选地,所述现浇板与所述预制板内部中间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加强钢筋和纵向加强钢筋,所述横向加强钢筋和所述纵向加强钢筋交错设置。
[0010]优选地,所述预制板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制板衔架筋,所述预制板衔架筋设置有多根,所述预制板衔架筋与所述纵向加强钢筋、所述横向加强钢筋相连接,并与所述预制板浇筑在一起。
[0011]优选地,所述现浇板内的纵向加强钢筋、横向加强筋架连接在预制板衔架筋上,并一同浇筑在现浇板内。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在预制板表面重要的位置处加装了楼板厚度控制器,在进行现浇板的浇筑时,只需要与楼板厚度控制器进行水平对齐,即可达到统一且标准的厚度,无需利用外部设备,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6]图3为预制板的俯视图;
[0017]图4为现浇板的顶部剖视图;
[0018]图5为预制板的立体图;
[0019]图6为楼板厚度控制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1]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包括叠合楼板本体101,所述叠合楼板本体101包括预制板102,所述预制板102 为混凝土板,所述预制板102表面靠近四个顶角和中心的位置处设置有五个楼板厚度控制器103,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下端浇筑在所述预制板102内,所述预制板102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现浇板104,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的上端浇筑在所述现浇板104内,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包括楼板厚度控制杆105,所述楼板厚度控制杆105底面的位置处设置有下限位板106,所述预制板102) 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下限位板106的下限位孔107。
[0026]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预制板102的厚度为6mm。
[0027]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的顶面与所述现浇板104
的顶面齐平。
[0028]现浇板的上顶面和楼板厚度控制器的上顶面齐平浇筑,能够保证现浇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0029]还可以直观对楼板厚度精准控制,同时节省设置标高控制点和浇筑过程中多次测量的工作,省事省力。
[0030]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现浇板104与所述预制板102内部中间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横向加强钢筋201和纵向加强钢筋202,所述横向加强钢筋201和所述纵向加强钢筋202交错设置。
[0031]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预制板102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制板衔架筋203,所述预制板衔架筋203设置有多根,所述预制板衔架筋与所述纵向加强钢筋、所述横向加强钢筋相连接,并与所述预制板浇筑在一起。
[0032]通过将预制板衔架筋与加强钢筋连接在一起,并同时浇筑在预制板内,可以使得预制板衔架筋安装更加牢固,同时保证了现浇板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现浇板内的纵向加强钢筋、横向加强筋架连接在预制板衔架筋上,并一同浇筑在现浇板内。
[0033]该结构可以保证现浇板安装的强度,使其更加牢固。
[0034]楼板厚度控制器中,通过在楼板厚度控制杆底部的下限位板与预制板相接触,并与预制板底面齐平,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稳固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楼板厚度控制器放置处渗漏水效果。
[0035]楼板厚度控制器预制板所述下限位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本体(101),所述叠合楼板本体(101)包括预制板(102),所述预制板(102)为混凝土板,所述预制板(102)表面靠近四个顶角和中心的位置处设置有五个楼板厚度控制器(103),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下端浇筑在所述预制板(102)内,所述预制板(102)顶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现浇板(104),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的上端浇筑在所述现浇板(104)内,所述楼板厚度控制器(103)包括楼板厚度控制杆(105),所述楼板厚度控制杆(105)底面的位置处设置有下限位板(106),所述预制板(102)内侧的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下限位板(106)的下限位孔(1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10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兵程艳玲谢剑陈超刘陈李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