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芯片模组技术

技术编号:344005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C

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芯片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非隔离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DC

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芯片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在既需要升压又需要降压的非隔离功率变换场合,四开关Buck

Boost DC

DC变换器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电池充电、光伏并网、功率因数校正等。如图1A所示,该DC

DC变换器包含4个开关管Q1

Q4,电感L1,输入电容C
in
和输出电容C
o
。工作时输入电压V
in
可以小于或大于等于输出电压V
o
,即具有升降压变换功能。
[0003]针对该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现有技术之一是采用分区模式切换控制:当V
in
>V
o
时,Q3常开,Q4常关,Q1和Q2互补开关,工作于Buck模式,Q1为主开关管,Q2为同步整流管;当V
in
<V
o
时,Q1常开,Q2常关,Q3和Q4互补开关,工作于Boost模式,Q4为主开关管,Q3为同步整流管;当V
in
与V
o
接近时,工作于一种特殊的过渡模式。除了特别轻载工况,通常电感工作在连续电流模式(continuous current mode,CCM),虽然同步整流管Q2和Q3可以实现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但主开关管Q1和Q4工作在硬开通模式,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频率的提升。为了减小电感体积,通常需要提高开关频率,然而这种硬开关的控制方法无法满足需要。此外,这类控制方法存在固有的工作模式切换带来的不平滑的问题,为了解决平滑切换问题,导致控制器实现较为复杂。
[0004]现有技术中另一类控制方法是让4个开关管均高频开关动作,通过控制电感电流适时反向使主开关管Q1和Q4也能实现ZVS,从而4个开关管均能实现软开关。由于软开关工作时开关损耗小,特别是采用碳化硅(SiC)或氮化镓(GaN)半导体器件后,由于该类器件的关断能量极小,若控制让其工作于ZVS开通,则开关损耗极低,开关频率可以大幅提升,从而提高了变换器的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然而,此时电感电流纹波较大,相同输出功率时电流的有效值较大,增加了电路的通态损耗。
[0005]电流检测是实现上述控制方法的基础,现有的典型电流检测方案如图1B至图1D中所示。为了实现开关管Q1和Q4的ZVS控制,需要检测Q2或Q3关断时刻的电感电流为负值,通常在Q2管的源极和地之间串入一电阻R
sens
进行电流检测,如图1B所示。由于Q2管上的电流并不能完整反应电感电流信息,例如当Q2管关断工作于Boost模式时。为此,图1C给出了另一种电流检测方案,即在Q2和Q4的源极并联点与地之间串入R
sens
,无论是Buck模式还是Boost模式工作,都可以检测到电感电流的峰值,既可以实现ZVS控制,又可以及时进行逐周期的过流保护,但是,由于源极与地分开,不利于Q2和Q4的散热。另外,为了采样输出电流,通常在输出端口串入电阻R
osens
,如图1B所示,但这会增加通态损耗和硬件成本。图1D给出了另一种电流检测方案,即在电感支路上串入R
sens
,可以检测到完整的电感电流,既能实现ZVS控制,又能实现逐周期的过流保护,但是由于R
sens
两端的电压均为PWM高频跳变电压,对差分运放要求很高,成本也较高。
[0006]典型工作波形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V
o
<V
in
时的工作波形,图2B为V
o
>V
in
时的工作
波形,图中Q1至Q4对应的PWM信号分别为PWM1至PWM4。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开关周期包含四段,即T1、T2、T3、T4,分别代表Q1和Q4、Q1和Q3、Q2和Q3、Q2和Q4共同导通的时间,因此,T
s
=T1+T2+T3+T4。以图2A为例进行说明现有技术的ZVS控制方法,在T1时段Q1和Q4导通,V
in
施加在电感上,电感电流i
L
上升至I1;在T2时段Q1和Q3导通,(V
in

V
o
)施加在电感上,电感电流i
L
上升至I2;在T3时段Q2和Q3导通,

V
o
施加在电感上,电感电流i
L
下降,当下降至

I
ZVS
时PWM3关断,T3时段结束,由于此刻电感电流为负(i
L


I
ZVS
),该电流对Q3的寄生电容进行充电,对Q4的寄生电容进行放电,Q3的漏源极电压V
ds3
上升,Q4的漏源极电压V
ds4
下降,当V
ds4
下降到零时PWM4开通,Q4实现了ZVS。在T4时段Q2和Q4导通,近似零电压施加在电感上,电感电流i
L
维持在

I
ZVS
,同理,在T4的结束时刻,即下一个开关周期开始的时刻,Q1也可实现ZVS。由于T4时段电感电流维持不变,该工作模式称为断续模式(discontinuous mode,DCM)。图2B的情形与图2A的区别主要是在T2时段,由于V
o
>V
in
,电感电流从I1下降至I2,其余时段类似,详细过程不再赘述,所有开关管也均能实现ZVS。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实现ZVS的前提下,I
ZVS
越小越好,有利于提高变换器的转换效率,因此,I
ZVS
通常设为能实现ZVS的最小电流值。
[0007]然而,相比CCM模式,ZVS工作模式下的电感电流纹波较大,相同输出功率时电流的有效值较大,ZVS控制虽然减小了开关损耗,但增加了变换器的通态损耗。因此,在实现ZVS的前提下,如何最小化电感电流的有效值成为亟待解决的控制问题。由于存在多个控制自由度,不同的T1和T2组合可以输出相同的功率,为了最小化相同功率下电感电流的有效值,从而降低变换器的导通损耗,现有技术的一种策略为,采用固定开关频率的软开关控制策略,并且采用查表的方式得到不同工况下的T1和T2组合,以最小化电流的有效值。然而该实现方法需要控制器具备大量的存储空间,特别是针对不同的输入和输出电压范围,需要存储大量的T1和T2组合数据,因此控制器成本较高。为了简化实现,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计算T1方法为:当V
o
<=V
in
时控制I1=I
ZVS
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

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所述DC

DC控制器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根据T
s
[k

1]计算当前开关周期的T
2crm
[k];其中,T
2crm
[k]为CRM模式下第k个开关周期内第一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共同导通的时长,k为正整数,所述CRM模式为临界模式,T
s
[k

1]为第(k

1)个开关周期的总时长;获取T
u
[k];其中,T
u
[k]为第k个开关周期的DCM模式对应的T2[k]的参考值,T2[k]为第k个开关周期内第一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共同导通的时长,所述DCM模式为断续模式;根据T
2crm
[k]与T
u
[k]的大小关系,确定当前开关周期采用的模式以及T2[k];根据V
o
与V
in
的大小关系,计算T1[k];其中,T1[k]为第k个开关周期内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共同导通的时长,V
o
为输出电压采样值,V
in
为输入电压采样值;根据当前开关周期所采用的模式,计算T
s
[k];其中,T
s
[k]为第k个开关周期的总时长;根据i
L
与I
ZVS
的大小关系,判断复位信号是否有效;其中,i
L
为电感电流信号,I
ZVS
为实现零电压开通模式的最小电流,ZVS为零电压开通模式;根据T1[k]、T2[k]、T
s
[k]及复位信号,调制PWM信号,用PWM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开通及关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当前开关周期的T
2crm
[k],具体为:根据公式(1)计算T
2crm
[k]:其中:L为电感的电感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T
2crm
[k]>T
2max
,则T
2crm
[k]=T
2max
,其中,T
2max
为预设的T2[k]时长最大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
u
[k]由闭环调节器产生,所述闭环调节器为电流闭环调节器或电压闭环调节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T
2crm
[k]与T
u
[k]的大小关系,确定当前开关周期采用的模式以及T2[k],具体为:若T
u
[k]≤T
2crm
[k],则当前开关周期采用DCM模式,且T2[k]=T
u
[k];若T
u
[k]>T
2crm
[k],则当前开关周期采用CRM模式,且T2[k]=T
2crm
[k]。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V
o
与V
in
的大小关系,计算T1[k],具体为:若V
o
>V
in
,则根据公式(2)计算T1[k]:若V
o
≤V
in
,则根据公式(3)计算T1[k]:
其中:ΔT2[k]=T
u
[k]

T2[k]。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开关周期所采用的模式,计算T
s
[k],具体为:若当前开关周期采用DCM模式,则T
s
[k]逐步减小至T
s0
,所述T
s0
为DCM模式下开关周期时长的预设值;若当前开关周期采用CRM模式,则根据公式(4)计算T
s
[k]: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
s
[k]逐步减小至T
s0
,具体为:根据公式(5.1)计算T
s
[k]:T
s
[k]=T
s
[k

1]+m(T
s0

T
s
[k

1])
ꢀꢀꢀꢀꢀꢀꢀꢀꢀꢀꢀꢀ
(5.1);其中:m为预设的开关周期变化比例系数,0<m<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
s
[k]逐步减小至T
s0
,具体为:根据公式(5.2)计算T
s
[k]:T
s
[k]=T
s
[k

1]

ΔT
s
ꢀꢀꢀꢀꢀꢀꢀꢀ
(5.2);其中:ΔT
s
为预设的开关周期变化步长;并且,判断T
s
[k]与T
s0
的大小关系,若T
s
[k]<T
s0
,则设置T
s
[k]=T
s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i
L
与I
ZVS
的大小关系,判断复位信号是否有效,具体为:当i
L
≤(

I
ZVS
)时,复位信号为有效;当i
L
>(

I
ZVS
)时,复位信号为无效。11.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T1[k]、T2[k]、T
s
[k]及复位信号,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城辛晓妮李亚宇黄娇平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