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雄伟专利>正文

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962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包括主带、第一副带和第二副带,所述主带的背部端面设有带毛绒圈织物,所述主带的一侧设有腰部缠区,所述腰部缠区的侧部依次相接设有大腿A缠区、髂腰肌缠区、大腿B缠区和第一固定区,且所述第一固定区的外端面设有带小勾织物,所述第一副带的端面依次相接设有膝关节缠区、小腿缠区、踝关节缠区、足缠区和第二固定区,所述第二副带的端面设有臀部缠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弹力带结合绳带疗法理念根据人体肌肉机构固定连接下肢各关节,加上自我步行起到治疗效果,再结合大腿缠绕固定位置运用弹力布加压作用在行走中不断给肌肉加压,起到增大肌肉作用,使肌肉更好生长,并且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作用。脉血栓作用。脉血栓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下肢弹力矫形相关辅助训练设备
,具体为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

技术介绍

[0002]存活的中风患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异常步态是康复目前面对一大难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有以下因素导致:1、患者本身存在肌肉不平衡、神经控制较差、感觉功能障碍以及平衡协调等诸多问题;2、患者生病后患侧肢体肌肉失衡,存在严重对位对线异常,比如脊柱侧弯、肩胛下垂、骨盆下移后外旋转等;3、国内康复相对比还是较落后,很多地方治疗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4、家庭经济以及治疗师、康复医生缺口巨大,往往一个康复治疗师、一个康复医生负责十几二十个病人的现状,使病人难以得到较好的康复治疗;5、患者及家属急切需要日常生活能力与异常模式的冲突问题,使异常运动模式更加异常,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异常模式极易定型,那么就可以说异常步行模式是走出来的,最终导致功能难以恢复,大大降低自身康复潜能,给治疗带来限制。
[0003]基于以上问题,不断改良,结合患者结构对位对线、异常代偿模式,肌肉薄弱链,康复效果长期延续性,结合绳带疗法、血流限制技术以及运动再学习技术并结合材料本身延展性、适用性以及舒适度做出提出设计“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具有以下几点:1、纠正下肢对位对线问题,使下肢处于相对正确位置,有利于肌肉最适初长度位置恢复,提供更有效的肌力;2、弥补较弱链肌力,提供较弱肌肉力量代偿,减轻非必要肌肉过度代偿,解决肌肉失衡问题;3、康复效果延续性,治疗完后,因减小非必要肌肉代偿,被加强肌肉会得到很好延续,并且患者对位对线解决后,步行训练可以很好结合生活所需自行强化;4、结合血流限制技术,可以很好增加肌肉成长幅度,有效解决肌肉萎缩问题,并最大限度增加肌肉营养,有利于肌肉神经环境改变;5、将患者功能需要与异常模式问题将其缺点变优点,作为康复治疗师一切以功能为主导,对于患者而言生活既是最好治疗方法,此技术可以很好让患者结合生活使下肢步行功能得到自我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包括主带、第一副带和第二副带,所述主带的背部端面设有带毛绒圈织物,所述主带的一侧设有腰部缠区,所述腰部缠区的侧部依次相接设有大腿A缠区、髂腰肌缠区、大腿B缠区和第一固定区,且所述第一固定区的外端面设有带小勾织物,所述第一副带的端面依次相接设有膝关节缠区、小腿缠区、踝关节缠区、足缠区和第二固定区,所述第二副带的端面设有臀部缠区。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副带的背部端面同样设有带毛绒圈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区
的外端面同样设有带小勾织物,所述第二副带的背部端面亦同样设有带小勾织物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主带、所述第一副带和所述第二副带均采用涤纶和乳胶丝混织材料。
[0008]优选的,所述带毛绒圈织物和所述带小勾织物具有一碰即粘合,一扯即分离特性。
[0009]优选的,所述主带、所述第一副带和所述第二副带均具有弹力带的弹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技术较传统矫形器而言,除髋膝踝矫形外还增加了弹性功能部分,通过增加的弹性功能可以辅助矫正患者膝踝,可提供屈膝,踝背屈的助力,以达到正确运动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进一步得到了循序渐进的训练效果;
[0012]2、本技术在矫正下肢后将会血流限制技术和绳带疗法很好结合,除治疗时间外也能得到治疗效果,并且是潜移默化的,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增加自主性;
[0013]3、本技术从成本来看,较传统矫形器材料易获得,较为普通的材料加工即可,从工艺上不需要借助过多工具即可做成。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整体外部主视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整体分区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整体外部背部视角结构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使用状态正视效果展示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使用状态侧视效果展示示意图。
[0019]图中:1、主带;2、第一副带;3、第二副带;4、带毛绒圈织物;5、腰部缠区;6、大腿A缠区;7、髂腰肌缠区;8、大腿B缠区;9、第一固定区; 10、带小勾织物;11、膝关节缠区;12、小腿缠区;13、踝关节缠区;14、足缠区;15、第二固定区;16、臀部缠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包括主带1、第一副带2和第二副带3,主带1的背部端面缝制固定设有带毛绒圈织物4,主带1的一侧设有腰部缠区5,腰部缠区5的侧部依次相接设有大腿A缠区6、髂腰肌缠区7、大腿B缠区8和第一固定区9,且第一固定区 9的外端面缝制固定设有带小勾织物10,第一副带2的端面依次相接设有膝关节缠区11、小腿缠区12、踝关节缠区13、足缠区14和第二固定区15,第二副带3的端面设有臀部缠区16。
[0022]第一副带2的背部端面同样缝制固定设有带毛绒圈织物4结构,第二固定区15的外端面同样缝制固定设有带小勾织物10,第二副带3的背部端面亦同样缝制固定设有带小勾织物10结构;主带1、第一副带2和第二副带3均采用涤纶和乳胶丝混织材料,保证弹性的同时,更加贴肤增加舒适度,即使穿在衣服里面也可以;带毛绒圈织物4和带小勾织物10具有一碰即粘合,一扯即分离特性,操作简单;主带1、第一副带2和第二副带3均具有弹力带的弹
性,充分保证并提供良好的弹力,对大腿缠绕固定位置进行加压,行走中不断加压,增强内部压强。
[0023]工作原理:该技术在使用时,通过主带1上具有的弹性,首先将其腰部缠区5环绕固定在腰部,接着连带大腿通过大腿A缠区6进行缠绕,并从大腿外侧向内侧牵拉并且向上通过拉力经过髂腰肌,使用髂腰肌缠区7进行缠绕,弥补髂腰肌无力屈髋不能,之后再以大腿为媒介,使用主带1上的大腿B缠区8的弹性贴肤布进行再次缠绕大腿,并使用第一固定区9的带小勾织物10与主带1背部端面的带毛绒圈织物4进行粘接固定,然后使用第一副带2上的膝关节缠区11从膝关节外侧向内侧经小腿后交叉到踝关节前面再缠绕于足,之后,牵拉至小腿前部,使用带小勾织物10的第二固定区15粘接在第一副带2背部端面安装的带毛绒圈织物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包括主带(1)、第一副带(2)和第二副带(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带(1)的背部端面设有带毛绒圈织物(4),所述主带(1)的一侧设有腰部缠区(5),所述腰部缠区(5)的侧部依次相接设有大腿A缠区(6)、髂腰肌缠区(7)、大腿B缠区(8)和第一固定区(9),且所述第一固定区(9)的外端面设有带小勾织物(10),所述第一副带(2)的端面依次相接设有膝关节缠区(11)、小腿缠区(12)、踝关节缠区(13)、足缠区(14)和第二固定区(15),所述第二副带(3)的端面设有臀部缠区(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弹力矫形辅助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带(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雄伟张怡然张云张练
申请(专利权)人:陈雄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