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机器人及采矿作业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8818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下作业装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采矿机器人及采矿作业设备,一种采矿机器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绞吸作业机构和采集舱,采集舱上设有抽吸机构,抽吸机构包括抽吸壳体、动力叶轮和抽吸电机,采集舱上设有卸料机构,卸料机构可以由第一舱门、第二舱门、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组成,也可以由壳体翻转电推杆、翻斗推杆、卸料门和卸料门推杆组成,绞吸作业机构包括机械臂、绞吸头、绞吸电机和绞吸管路,一种采矿作业设备,包括水上动力平台,水上动力平台下方设有上述所述的采矿机器人,水上动力平台上设有平台推进器,水上动力平台下方设有动力架,采矿机器人一侧设有集料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矿物可过滤、海水可排出、采矿效率高。率高。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矿机器人及采矿作业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水下作业装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采矿机器人及采矿作业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海底不但富含镍、铜、钴、锌等金属矿产,还具有较多的砂矿、磷灰石及多金属结核等物质,这些是制造新能源电池、智能手机等高端产品的关键,经检索,中国专利CN111236946A公开了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有缆穿梭运矿潜水器及作业方法,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有缆穿梭运矿潜水器,所述潜水器的结构为:包括载体框架,所述载体框架内通过支撑件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浮力材布置区、可调压载水舱布置区、设备布置区、和货舱区,载体框架的艏前部安装矿浆绞吸机械臂;载体框架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两块滑撬板;所述矿浆绞吸机械臂包括机械臂本体,其一端转动连接在载体框架上,另一端连接搅拌头,其内部设有泵吸头,机械臂本体外部设有泵吸管路,其一端与所述泵吸头连接,另一端与设于设备布置区的矿浆泵连接,矿浆泵的出口连接至货舱区内设置的货舱,浮力材布置区中设有均匀排布成整体的浮力材,沿浮力材四周设有垂向推进器,浮力材顶面还设有超短基线定位信标、无线电与频闪灯一体机及起吊装置,可调压载水舱布置区内设有多台耐压水舱,耐压水舱通过耐压管路与设于设备布置区中的高压海水泵连接,设备布置区内四周处设有水平推进器,还设有惯性导航与DVL一体机、避碰声呐、深海液压源、液压补偿器、液压阀箱、电子舱、接线箱、摄像机及成像声呐,货舱区内设有截面为倒梯形结构的所述货舱,在货舱底部设置有液压开启的舱盖装置,所述机械臂本体通过油缸实现上下俯仰运动,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有缆穿梭运矿潜水器的作业方法,所述潜水器为有缆潜水器,起吊装置通过潜器铠装缆与卸矿母船相连,通过潜器铠装缆进行电力与控制信号的传输,操作人员可在卸矿母船上直接遥控潜水器;潜水器与深海采矿系统配合作业,所述深海采矿系统包括座底中继站,所述座底中继站成空心钟罩形,上部与采矿母船通过中继站铠装缆相连,侧面与采矿机器人通过中性缆及输送软管相连;采矿机器人围绕座底中继站进行矿物采集,并将矿物破碎处理为一定浓度矿浆后,通过采矿机器人上的泵输入到座底中继站内部空腔中,当座底中继站内的矿浆达预定矿浆容量后,将座底中继站吊起一定高度移动至新的座底位置,不断收集整理成新的矿物堆,成圆锥型的矿物堆暴露在海底,潜水器航行至矿物堆旁,开始采集矿物,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潜水器下潜:通过高压海水泵向耐压水舱泵水,当潜水器重力大于浮力时,潜水器开始下潜,在下潜过程中,同步放出潜器铠装缆,当潜水器到达海底矿物堆处时,继续通过高压海水泵向耐压水舱泵入海水,直至耐压水舱处于灌满海水状态,此时潜水器座底;第二步:潜水器用矿浆绞吸机械臂采集矿物:利用矿浆泵将矿浆输送至货舱,并同步进行压载水代换矿浆重量,货舱装满后,耐压水舱中的压载水即排空,潜水器利用自身浮力返回水面;第三步:潜水器返回水面后向处于半潜状态的卸矿母船卸矿,潜水器航行至卸矿母船的卸货甲板区域,卸矿母船上浮,潜水器坐稳在卸货甲板后,打开底部卸货舱的舱盖装置,矿浆自卸进入卸货母船艉部过渡货舱;待潜水器再度下水后,矿浆由卸货母船上的泵从过渡货舱输送至主货舱,上述专利的不足:一是矿浆泵设置在耐压水舱下端,被
包裹在滑撬板内,这使得矿浆泵维修十分不便;二是上述专利采集的矿物直接送入货舱,这样矿物中含有很多海水,这样直接输入货舱,货舱很快就满了,需要不停卸料,严重影响采集效率;三是上述专利中货舱装满后,需要上升到水面在进行卸矿,进一步降低采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矿物可过滤、海水可排出、采矿效率高的采矿机器人及采矿作业设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采矿机器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水下控制系统,所述机架前端设有绞吸作业机构,所述机架上设有采集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舱上设有抽吸机构,所述抽吸机构包括抽吸壳体、动力叶轮和抽吸电机,所述采集舱上设有抽吸壳体,所述抽吸壳体与机架连接,所述抽吸壳体下端面从前至后间隔设有第一抽吸口和第二抽吸口,所述抽吸壳体上设有第一抽吸空间和第二抽吸空间,所述第一抽吸空间一端与绞吸作业机构的绞吸管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抽吸口连通,所述第二抽吸空间与第二抽吸口连通,所述第二抽吸空间后端开口,所述第二抽吸空间内至少设有一个动力叶轮,所述动力叶轮固定在抽吸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抽吸电机与抽吸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抽吸电机由水下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采集舱上端面从前至后间隔设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采集舱内设有收集空间,收集空间与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连通,第一抽吸口和第一连接口相对挤压密封连接,第二抽吸口和第二连接口相对挤压密封连接,以利于采矿作业时,抽吸电机驱动动力叶轮旋转,产生负压,促使绞吸管路将绞吸作业机构采集的淤泥、矿石等杂物经第一抽吸空间、第一抽吸口、第一连接口进入收集空间,水或者轻的杂物穿过第二连接口、第二抽吸口经过第二抽吸空间排出。
[0006]本技术所述采集舱内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位于过滤网两侧,所述过滤网周边与采集舱内壁固定连接,以利于通过过滤网将大的矿石阻拦留在采集舱内,水流穿过过滤网、经第二连接口、第二抽吸口、第二抽吸空间排出。
[0007]本技术所述采集舱上设有卸料机构,以利于方便卸料。
[0008]本技术所述卸料机构可以由第一舱门、第二舱门、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组成,所述采集舱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采集舱下端面设有对开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一端与采集舱铰接,另一端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推杆,所述第一电推杆置于采集舱前侧面或后侧面,所述第一电推杆下端与第一舱门铰接,上端与采集舱铰接,所述第二舱门一端与采集舱铰接,另一端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电推杆,所述第二电推杆置于采集舱前侧面或后侧面,所述第二电推杆下端与第二舱门铰接,上端与采集舱铰接,所述第二电推杆和第一电推杆分别与水下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抽吸壳体与机架固定连接,以利于驱动第一电推杆和第二电推杆同时伸出,可将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打开,实现下端卸料。
[0009]本技术所述卸料机构也可以由壳体翻转电推杆、翻斗推杆、卸料门和卸料门推杆组成,所述抽吸壳体前端与机架铰接,抽吸壳体与机架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壳体翻转电推杆,所述壳体翻转电推杆前端与机架铰接,后端与抽吸壳体上端中部或抽吸壳体上端后侧铰接,所述采集舱和机架之间设有翻斗推杆,所述采集舱下端面后侧与机架铰接,所述采
集舱下端面中部或下端面前侧与翻斗推杆一端铰接,所述翻斗推杆另一端与机架铰接,所述采集舱后侧面设有卸料门,所述卸料门上端与采集舱后侧面铰接,卸料门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卸料门推杆,所述卸料门推杆置于采集舱左侧面或右侧面,所述卸料门推杆前端与采集舱左侧面或右侧面铰接,卸料门推杆后端与卸料门铰接,所述卸料门推杆、翻斗推杆、壳体翻转电推杆分别与水下控制系统连接,以利于抽吸壳体向上翻转后,启动卸料门推杆,卸料门推杆伸出,将卸料门打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矿机器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水下控制系统,所述机架(1)前端设有绞吸作业机构(2),所述机架(1)上设有采集舱(3),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舱(3)上设有抽吸机构(4),所述抽吸机构(4)包括抽吸壳体(5)、动力叶轮和抽吸电机(6),所述采集舱(3)上设有抽吸壳体(5),所述抽吸壳体(5)与机架(1)连接,所述抽吸壳体(5)下端面从前至后间隔设有第一抽吸口(7)和第二抽吸口(8),所述抽吸壳体(5)上设有第一抽吸空间和第二抽吸空间,所述第一抽吸空间一端与绞吸作业机构(2)的绞吸管路(9)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抽吸口(7)连通,所述第二抽吸空间与第二抽吸口(8)连通,所述第二抽吸空间后端开口,所述第二抽吸空间内至少设有一个动力叶轮,所述动力叶轮固定在抽吸电机(6)的输出轴上,所述抽吸电机(6)与抽吸壳体(5)固定连接,所述抽吸电机(6)由水下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采集舱(3)上端面从前至后间隔设有第一连接口(10)和第二连接口(11),所述采集舱(3)内设有收集空间(12),收集空间(12)与第一连接口(10)和第二连接口(11)连通,第一抽吸口(7)和第一连接口(10)相对挤压密封连接,第二抽吸口(8)和第二连接口(11)相对挤压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矿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舱(3)内设有过滤网(13),所述第一连接口(10)和第二连接口(11)位于过滤网(13)两侧,所述过滤网(13)周边与采集舱(3)内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采矿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舱(3)上设有卸料机构(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矿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机构(14)由第一舱门(15)、第二舱门(16)、第一电推杆(17)和第二电推杆(18)组成,所述采集舱(3)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与机架(1)固定连接,所述采集舱(3)下端面设有对开的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所述第一舱门(15)一端与采集舱(3)铰接,另一端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推杆(17),所述第一电推杆(17)置于采集舱(3)前侧面或后侧面,所述第一电推杆(17)下端与第一舱门(15)铰接,上端与采集舱(3)铰接,所述第二舱门(16)一端与采集舱(3)铰接,另一端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电推杆(18),所述第二电推杆(18)置于采集舱(3)前侧面或后侧面,所述第二电推杆(18)下端与第二舱门(16)铰接,上端与采集舱(3)铰接,所述第二电推杆(18)和第一电推杆(17)分别与水下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抽吸壳体(5)与机架(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矿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机构(14)由壳体翻转电推杆(19)、翻斗推杆(20)、卸料门(21)和卸料门推杆(22)组成,所述抽吸壳体(5)前端与机架(1)铰接,抽吸壳体(5)与机架(1)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壳体翻转电推杆(19),所述壳体翻转电推杆(19)前端与机架(1)铰接,后端与抽吸壳体(5)上端中部或抽吸壳体(5)上端后侧铰接,所述采集舱(3)和机架(1)之间设有翻斗推杆(20),所述采集舱(3)下端面后侧与机架(1)铰接,所述采集舱(3)下端面中部或下端面前侧与翻斗推杆(20)一端铰接,所述翻斗推杆(20)另一端与机架(1)铰接,所述采集舱(3)后侧面设有卸料门(21),所述卸料门(21)上端与采集舱(3)后侧面铰接,卸料门(21)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卸料门推杆(22),所述卸料门推杆(22)置于采集舱(3)左侧面或右侧面,所述卸料门推杆(22)前端与采集舱(3)左侧面或右侧面铰接,卸料门推杆(22)后端与卸料门(21)铰接,所述卸料门推杆(22)、翻斗推杆(20)、壳体翻转电推杆(19)分别与水下控制系统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一种采矿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吸作业机构
(2)包括机械臂(23)、绞吸头(24)、绞吸电机(25)和绞吸管路(9),所述机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泽文王亚丽张百德董斌郝松松杜阳蔡洪乐陶一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