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805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结合废弃矿洞改建为下水库,并结合布置井式进/出水口结构,利用了已废弃的地下空间,无需重新开挖大型地下洞室,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开挖规模,极大的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施工工期;采用井式进/出水口布置,可灵活布置在库底部的任何部位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开挖量小,结构受力简单,有利于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利于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利于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抽水蓄能电站
,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大部分大中型煤矿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随着煤炭资源持续开发和国家能源结构调整,部分资源枯竭、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落后矿井已经或即将关停。矿井关停后形成巨大的多达上百亿立方的地下空间资源。
[0003]同时,煤矿废弃地下空间具有地面地下设施齐全、长期稳定性良好、空间分布多水平和空间独立密闭性好等开发利用优势。
[0004]因此,利用矿洞作为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抽水蓄能电站的进/出水口是构成电站较为重要的构筑物,具有双向水流的特性,构造设计与常规电站有明显的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
[0006]为此,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包括下水库主水道,所述下水库主水道为废弃矿洞主通道,
[0008]所述下水库主水道的底部布置井式进/出水口,相邻两个下水库主水道之间布置至少一个下水库连通道;
[0009]所述下水库连通道的一端连通一个下水库主水道上的井式进/出水口,所述下水库连通道的另一端连与该井式进/出水口所在下水库主水道相邻的另一个下水库主水道;
[0010]所述井式进/出水口的下端与尾水隧洞相连通。
[0011]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井式进/出水口的上方布置顶盖。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盖内侧中央设有向内汇聚的曲线过渡段以使得周向水流向井式进/出水口内汇聚或者井式进/出水口的水流向周向扩散。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盖与井式进/出水口之间布置多个分流墩。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相邻两个分流墩之间布置拦污栅。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井式进/出水口下端连接井身,所述井身的另一端与尾水隧洞相连通;
[0017]所述井身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竖井扩散段、竖井直管段、弯道段以及末端渐变收缩段,所述竖井扩散段的上端与井式进/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末端渐变收缩段与尾水隧洞相连通;
[0018]所述竖井扩散段用于将水流在竖井扩散段的立面上均匀地扩散或者收缩;
[0019]所述竖井直管段用于调整水流流态;
[0020]所述末端渐变收缩段用于改善因弯道段内水流由于离心作用主流向外侧偏离使得井内四周流速不均匀的情况。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结合废弃矿洞改建为下水库,并结合布置井式进/出水口结构,利用了已废弃的地下空间,无需重新开挖大型地下洞室,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开挖规模,极大的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施工工期;采用井式进/出水口布置,可灵活布置在库底部的任何部位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开挖量小,结构受力简单,有利于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0023]图2为图1中A

A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25]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包括下水库主水道,下水库主水道为废弃矿洞主通道,
[0026]下水库主水道的底部布置井式进/出水口,相邻两个下水库主水道之间布置至少一个下水库连通道,以满足水流扩散空间需要;
[0027]下水库连通道的一端连通一个下水库主水道上的井式进/出水口,下水库连通道的另一端连与该井式进/出水口所在下水库主水道相邻的另一个下水库主水道;例如:图1中示出了1#下水库主水道,布置在1#下水库主水道上的1#下水库井式进/出水口,2#下水库主水道,布置在2#下水库主水道上的2#下水库井式进/出水口,以及1#下水库连通道和2#下水库连通道;
[0028]井式进/出水口的上方布置顶盖110,顶盖110内侧中央设有向内汇聚的曲线过渡段111以使得周向水流向井式进/出水口内汇聚或者井式进/出水口的水流向周向扩散。
[0029]顶盖110与井式进/出水口之间布置多个分流墩112,相邻两个分流墩112之间布置拦污栅113。
[0030]井式进/出水口下端连接井身,井身的另一端与尾水隧洞相连通;
[0031]井身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竖井扩散段121、竖井直管段122、弯道段123以及末端渐变收缩段124,竖井扩散段121的上端与井式进/出水口相连通,末端渐变收缩段124与尾水隧洞相连通;
[0032]竖井扩散段121用于将水流在竖井扩散段121的立面上均匀地扩散或者收缩;
[0033]竖井直管段122用于调整水流流态;
[0034]末端渐变收缩段124用于改善因弯道段123内水流由于离心作用主流向外侧偏离使得井内四周流速不均匀的情况。弯道水流产生离心力,主流向外侧偏离,因而井的四周流速不均,采用渐缩式弯道,可以改善水流,使各孔过流量均匀,后通过渐变收缩段调整流态。
[0035]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技术,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包括下水库主水道,所述下水库主水道为废弃矿洞主通道,所述下水库主水道的底部布置井式进/出水口,相邻两个下水库主水道之间布置至少一个下水库连通道;所述下水库连通道的一端连通一个下水库主水道上的井式进/出水口,所述下水库连通道的另一端连与该井式进/出水口所在下水库主水道相邻的另一个下水库主水道;所述井式进/出水口的下端与尾水隧洞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式进/出水口的上方布置顶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废弃矿洞作为下水库的井式进/出水口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内侧中央设有向内汇聚的曲线过渡段以使得周向水流向井式进/出水口内汇聚或者井式进/出水口的水流向周向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煜李高会杨绍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