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海元专利>正文

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7802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包括:上主芯,下主芯,所述下主芯与所述上主芯间隔预设距离设置;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并使得所述盖板和上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以及所述盖板和下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并使得所述盖板和第一减震部之间,所述上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以及下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存在预设的正压力。预设的正压力。预设的正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属于建筑减震


技术介绍

[0002]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不管人们在哪里地震都有可能发生,危及人们的生命。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伤害,建筑技术人员对建筑物提出了三种结构,其分别为抗震结构,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
[0003]1、抗震结构:抗震结构是建筑物的耐力强度大于地震产生的惯性力,从而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结构;抗震结构的缺点,大地震时由于激烈晃动,部分建筑物会出现损坏或倒塌的现象,安全性和震后维修也成了一个课题;
[0004]2、隔震结构:隔震结构是利用隔震措施或者隔震设备将地震作用进行减弱,消耗,使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大幅度降低;隔震结构的缺点,因为需要加隔震层,所以建筑成本也会随之大幅上升;
[0005]3、减震结构: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现有的减震装置主要有三种,其分别为

减震用油压阻尼器,

无粘结支撑(减震拉筋),

螺栓间接加压减震阻尼器(悬臂式加压方法);
[0006]现在国内用的比较多的减震耗能装置是减震用油压阻尼器,减震用油压阻尼器的缺点是价格高,由此带来了建筑成本的升高;而日本等国家使用无粘结支撑较多,其缺点为地震后钢制芯材产生塑性变形,拉筋失去弹性,需要更换钢制芯材,这就导致了震后维修费用大幅增加的结果;除此之外无粘结支撑本身的价格也比较高,建筑成本也成了问题。而螺栓间接加压减震阻尼器的缺点是螺栓通过钢板悬臂梁间接加压,所以能产生的摩檫力比较小,不能适用于中大型建筑物,一般适用于微小型建筑物。
[0007]尤其是,现有技术中的橡胶减震阻尼装置不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和木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包括:
[0010]上主芯,
[0011]下主芯,所述下主芯与所述上主芯间隔预设距离设置;
[0012]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以及
[0013]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并使得所述盖板和上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以及所述盖板和下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
并使得所述盖板和第一减震部之间,所述上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以及下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存在预设的正压力。
[0014]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距离为2mm以上。
[001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距离为5mm

30mm。
[0016]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和所述下主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减震部。
[0017]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和所述下主芯的两侧均设置有盖板。
[001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还包括:上垫板和/或下垫板,所述上垫板与所述上主芯的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垫板与所述下主芯的形状相匹配;并使得所述上垫板位于所述盖板和上主芯之间,所述下垫板位于所述盖板和下主芯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上垫板和上主芯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下垫板和下主芯之间。
[0019]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还包括:
[0020]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盖板和上垫板之间,所述第二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盖板和下垫板之间。
[0021]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的结构相同。
[0022]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下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上形成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间隙的延伸方向相同。
[0023]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圆孔,螺栓穿过所述盖板、第一减震部和上主芯将所述盖板和上主芯相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盖板、第一减震部和下主芯将所述盖板和下主芯相固定。
[0024]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下主芯、第一减震部、上垫板、下垫板和第二减震部均形成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间隙的延伸方向相同。
[002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圆孔,螺栓穿过所述盖板、第二减震部、上垫板、第一减震部和上主芯将所述盖板和上主芯相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盖板、第二减震部、下垫板、第一减震部和下主芯将所述盖板和下主芯相固定。
[0026]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均为钢板。
[0027]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第一减震部为橡胶板,和/或,所述第二减震部为橡胶板。
[002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上垫板、下垫板和/或盖板均为钢板。
[0029]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所述螺栓为高强螺栓。
附图说明
[0030]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0031]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减震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主芯和下主芯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垫板和下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8是根据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主芯,下主芯,所述下主芯与所述上主芯间隔预设距离设置;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的至少一侧,并使得所述盖板和上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以及所述盖板和下主芯之间存在至少部分第一减震部;并使得所述盖板和第一减震部之间,所述上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以及下主芯和第一减震部之间存在预设的正压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距离为2mm以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芯和下主芯之间的距离为5mm

3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芯和所述下主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减震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芯和所述下主芯的两侧均设置有盖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垫板和/或下垫板,所述上垫板与所述上主芯的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垫板与所述下主芯的形状相匹配;并使得所述上垫板位于所述盖板和上主芯之间,所述下垫板位于所述盖板和下主芯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上垫板和上主芯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下垫板和下主芯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结构用橡胶减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盖板和上垫板之间,所述第二减震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盖板和下垫板之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海元
申请(专利权)人:崔海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