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6977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1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该中药组合物包括赤小豆9~30份,芦根6~30份,酒大黄3~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3~10份,连翘6~15份;该中药组合物配方严谨,共行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之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均可以有效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有效降低炎症因子IL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treating acne and i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0003]目前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已知与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有关。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1GF

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导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细胞介素(IL)

1a及其他有关炎症递质,IL

1a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0004]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性激素、维甲酸类等来治疗痤疮,虽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诱发痤疮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复发可能性大,长期使用还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然而目前公开的组方对于痤疮的综合治疗效果欠佳,对以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为治则的辩证配伍组方仍报道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以上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证属湿热互结证者,各组分相互作用,全方组方严谨,共行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之功。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制剂。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痤疮药物中的应用。
[0008]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赤小
豆 9~30份,芦根6~30份,酒大黄3~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3~10份,连翘6~15 份。
[0010]本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以赤小豆和芦根为君药治疗痤疮的中药组方,该组方仅需6味中药,即可达到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的目的,在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方面效果显著,与常用的治疗痤疮的药物如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当归苦参丸相比,治疗效果提升显著,并且GAGS评分较低,安全性较高,对于改善患者面部痤疮部位血流灌注量,促进表面微循环均有疗效。
[0011]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所治痤疮,与气血痰湿瘀相关,涉及的脏腑有心、肺、肝、胆、肾等。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考之痤疮一证,前贤多责之肺热,《石室秘录》云:“粉刺之症,乃肺热而风吹之”,因肺主皮毛,肺热熏蒸肌肤,因肺主皮毛,肺热熏蒸肌肤,湿热内蕴,再则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湿阻中焦,引起脾胃运化失司,郁久生热滞于血络、肌肤,形成痤疮,宜治以清热祛湿。
[0012]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赤小豆15~30份,芦根 9~20份,酒大黄6~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6~9份,连翘6~15份。
[0013]在以上配比范围内,该中药组合物都可以实现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的目的。为便于调配使用,专利技术人又进一步优选出如下原料药配比方式,他们的疗效都是确定的:
[0014](1)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
[0015](2)赤小豆30g,芦根15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2g,黄芩9g,连翘6g;
[0016](3)赤小豆20g,芦根9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5g,黄芩9g,连翘12g;
[0017](4)赤小豆30g,芦根20g,酒大黄15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15g。
[0018]基于中药严谨的治法治则,本专利技术治疗以气血痰湿瘀引发的痤疮出发,进行中药组合物的考量配伍:
[0019]在君臣佐使方面:方中赤小豆、芦根合为君药,赤小豆甘、酸,平,功效为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药性论》曰“红豆(生赤小豆)消热毒痈肿,散恶血”,芦根甘、寒,入肺、胃经,既能宣透热邪,又能生津补损,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莫属”的用药原则。此甘凉清热之品滋阴清热,从而使胃热得清,阴液恢复。两药相合,清上焦心肺之火热,透邪外出,排脓解毒且生津护阴。酒大黄、冬瓜子为臣药,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
……
并敷一切疮疖痈毒。肺与大肠相表里,泻下以清上焦火热,且大黄推陈致新,善治一切肿毒。冬瓜子归肺、大肠经,可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两臣药配伍,清肺胃之热,推陈焕新。黄芩、连翘为佐药,连翘清肺胃之热,配伍冬瓜子消肿散结,佐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善治湿热之痈肿疮毒等症。连翘轻清扬之,因而越之,黄芩泻肺、大肠火,养阴退阳,有“辛开苦降”成方之意。全方配伍,清肺胃之热,使脏腑气机升降功能恢复如常,皮毛肌腠郁邪尽去,痤疮自消。且现代研究表明,连翘、黄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也从药理学角度提供了用药依据。
[0020]以下是方中各组分的药理分析:
[0021]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
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0022]芦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有清肺胃热,利尿,开郁涤痰,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温病热入营分之烦热口渴,舌燥津少,热邪犯肺至咳嗽咳痰,肺痈之咳嗽吐脓,湿热阻滞于胃之呕吐呕逆等症。
[0023]酒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经,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痈、行瘀通经、清热除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赤小豆9~30份,芦根6~30份,酒大黄3~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3~10份,连翘6~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药的配方包括:赤小豆15~30份,芦根9~20份,酒大黄6~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6~9份,连翘6~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药的配方包括: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优选地,所述原料药的配方包括:赤小豆30g,芦根15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2g,黄芩9g,连翘6g;优选地,所述原料药的配方包括:赤小豆20g,芦根9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5g,黄芩9g,连翘12g;优选地,所述原料药的配方包括:赤小豆30g,芦根20g,酒大黄15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15g。4.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煎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散剂、丸剂、口服液、膏剂、搽剂、贴膜或喷雾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煎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按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S2、将步骤1的粉末加入到冷水中浸泡12

18h,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

3h,然后将煎煮液过滤,得第一滤液,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粉末质量的3

5倍;S3、将步骤2过滤的滤渣再次加入到冷水中,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恒文谭雨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