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变换器及其三模态切换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 Buck
‑
Boost电路三模态切换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由于其开关损耗低、输出电压增益变换范围宽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DC/DC变换器。带有大功率感性负载的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装置,也成为了强磁场发生器、地球物理探测磁场发射机等设备的核心部件。
[0003]大感性负载时间常数大,功率等级高。在感性负载电流达到稳态,产生所需磁场的过程中,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范围较宽,且存在电压增益单向增加与电压增益单向减小的过程。因此,这对于双管 Buck
‑
Boost变换器的在模态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现有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模态切换策略中,没有较为详细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母线,第一IGBT管S1、第二IGBT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滤波电感Lf、输出滤波电容Co和感性负载;所述直流母线的正端子与所述第一IGBT管S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直流母线的负端子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下端子、所述感性负载的下端子相连;所述第一IGBT管S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滤波电感的左端子相连;所述第二IGBT管S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滤波电感的右端子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上端子、所述感性负载的上端子相连。2.一种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三模态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与所述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连接的控制环路的电压增益K;获取所需输出电压增益的最大值K
OO1
与增益的最小值K
OO2
;步骤2:设置第一IGBT管S1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为d1;所述第二IGBT管S2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为d2.所述第一IGBT管S1与所述第二IGBT管S2的驱动信号盲区为Δd;步骤3:设置Boost与Buck
‑
Boost模态切换的一号临界增益K
1m
;设置Buck与Buck
‑
Boost模态切换的二号临界增益K
2m
;步骤4:设置模态切换滞环宽度ΔM;设置增益上升阶段,进入Buck
‑
Boost模态滞环比较器的开启点R
r_bb
=K
2m
+ΔM;设置增益上升阶段,进入Boost模态滞环比较器的开启点R
r_bo
=K
1m
+ΔM;设置增益下降阶段,进入Buck
‑
Boost模态滞环比较器的开启点R
d_bb
=K
1m
‑
ΔM;设置增益下降阶段,进入Buck模态滞环比较器的开启点R
d_bu
=K
2m
‑
ΔM;设置模态标志位flag_buckboost、flag_boost、flag_buck,且初始值均为零;步骤5:分别在变换器运行在增益单向增加且初始运行模态为Buck模态下和在变换器运行在增益单向减小且初始运行模态为Boost模态下,通过模态标志位的值、电压增益的大小比较确定第一IGBT管S1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d1及第二IGBT管S2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d2的值,实现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模态切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三模态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增益K
1m
与增益K
2m
取值应满足K
1m
=(K
OO1
‑
1)*m+K
OO1
,K
2m
=(1
‑
K
OO2
)*m+K
OO2
;其中,m为增益调节系数,在大功率感性负载的情况下,取值为0.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三模态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运行在增益单向增加且初始运行模态为Buck模态,或增益单向减小且初始运行模态为Boost模态的工作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感性负载双管Buck
‑
Boost变换器的三模态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考虑滞环比较器的影响下,所述第一IGBT管S1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为d1,与所述第二IGBT管S2的PWM驱动信号占空比为d2计算分别为:
K为电压增益,Δd为第一IGBT管S1与所述第二IGBT管S2的驱动信号盲区,K
1m
为Boost与Buck
‑
Boost模态切换的一号临界增益;K
2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垂兵,陈武,刘浩然,金浩哲,易成林,陈庆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